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為什麽會火起來?有哪些獨特看點?
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不像《舌尖上的中國》講述的那麽官方和正式,用富有磁性的男播音平靜,詳細說出各種食材的化學反應,顯得尤為的學院派和高大上。《早餐中國》讓人更能感覺到泥腿子般的講述,充滿著平凡人過日子的煙火氣息,仿佛就是自己家門口的小吃店壹般,那麽的親切,那麽的真實。
每天早上更新,讓趕不上吃早飯的可憐人兒,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然而,剛撩動了人家的味蕾,結尾字幕就出來了,有壹種想抓住小編暴打壹頓的沖動,隔著屏幕讓人看著,問題是看也不讓人看飽。
《早餐中國》記錄的壹般都是夫妻店或者父子店,壹開就是幾十年。小店大多門臉不大,窄窄小小的,位置也不顯眼,大多在居民區,或者車站,學校,市場旁邊的小巷裏,店裏沒有豪華裝修,只有油漬斑駁墻壁,狹小的空間除了制作空間,只能擺放四五張桌子,有的小店甚至擺的小地桌,食客需要坐小板凳吃飯,盛飯的器具也很簡陋,有的店直接用不銹鋼小盆盛飯,看著盆子磕碰的坑坑窪窪,想必年歲久遠。
等到高峰期的時候,門臉外站著的,蹲著的,都是人,大家也不顧形象,都埋頭享受著自己碗裏的美食,沒有人挑剔環境,在美食面前,顧不得許多的講究。
早餐中國,好看就在於那份煙火氣,沒有擺拍,沒有修飾,壹切都是那麽的真實,讓人看了感覺內心暖暖的,在外瓢泊的遊子,看到家鄉的味道,會勾起很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