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初學者用什麽鏡頭?選擇適合自己的鏡頭才能拍照
作為壹名攝影初學者來說,要學習攝影知識的東西有很多。首先就要知道攝影初學者用什麽鏡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鏡頭?壹款好的鏡頭是拍出好的照片必備武器。我們在看攝影鏡頭的前,先來看看關於鏡頭相關知識。
什麽是通光率?
攝影初學者用什麽鏡頭?
在攝影論壇和專業文獻中常常會提到“高速鏡頭”,它指的是那些能將光圈調到很大的鏡頭。光圈值越小,鏡頭的通光率就越大。妳會在相機的鏡頭上發現壹串數字,這些數字就代表鏡頭的通光率,比如某壹款變焦鏡頭上的數字是:28-135 mm 1:3.5-5.6。
在每個鏡頭上妳都可以讀到其最大的光圈孔徑值。
這串數字的意思是:如果將變焦鏡頭的焦距設置為28毫米,拍攝時就可以使用最大限度的光圈(即光圈值f3.5);如果將該鏡頭的焦距設置為135 毫米,拍攝時能使用的最大光圈就相對較小了(光圈值f5.6)。
在每個鏡頭上妳都可以讀到其最大的光圈孔徑值
比如某壹款變焦的高速鏡頭上會有這樣的數值:28-80 mm 1:2.8。這意味著,不管妳將鏡頭的焦距設置在28~80毫米之間的哪個值,拍攝時都可以采用光圈值f2.8。“1:”後面的數字越小,妳在構圖時可選擇的余地就越大。只不過越大的通光率並不壹定就意味著越高的光學拍攝質量。不過如果使用通光率高的鏡頭拍攝,妳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仍然能將曝光時間設置得比較短,而且不必調高感光度。此外,用這種鏡頭可以更容易地讓首要主題從模糊的前景和背景中突顯出來。不過這種鏡頭也有缺點,它比普通(通光率低)的鏡頭更大、更重,也更貴。
小提示:照片中模糊區域的美觀度是由鏡頭決定的。專業術語叫做“散景”,這個詞源於日語。散景指的並不是照片的模糊程度,而是模糊區域的形態。使用定焦的高速鏡頭拍攝時,光圈的相對孔徑會比較大,因而形成的散景與變焦鏡頭下的完全不同。專業攝影師能根據眩光的形狀特征辨別出這幅照片是采用多大的光圈孔徑拍攝的。
什麽是焦距轉換系數?
我們在談論相機鏡頭的時候常常會提到焦距轉換系數,其實把它稱做畫幅系數或裁切系數更妥當壹些,因為在攝影的其他方面也會提到焦距轉換系數。那麽這些詞究竟是什麽意思呢?
什麽是焦距轉換系數?
采用較小的傳感器並不會改變鏡頭的焦距,相比大的傳感器,它的像場角更小。這就形成了拍攝焦距變長的假象—所以我們有時也會用“焦距轉換”這個概念。
大多數類型的單反相機,其圖像傳感器都比以前那種全畫幅格式(24毫米×36毫米)的要小。根據尺寸大小,它們被稱做APS-C或APS-H傳感器,這是為了和全畫幅格式的傳感器區分開來。盡管有這樣的區分,但是很多膠卷相機的鏡頭也還能裝在數碼相機的機身上使用。比如妳把焦距為28毫米的老款廣角鏡頭裝到壹部單反數碼相機上,最後的照片並不像是用28毫米焦距的鏡頭拍攝出來的,因為它已經不能產生廣角的效果了。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照片的效果不再由焦距的實際改變決定,而是由數碼相機上的小感光元件對畫面的裁切決定的。
所謂的全畫幅傳感器的畫幅系數是1,舊式鏡頭(膠卷相機的鏡頭)在這種新型數碼相機上的成像類型和在以前的膠卷相機上是壹樣的。而傳感器較小的相機,其畫幅系數根據傳感器的大小可以達到1.2~1.8或者更大。如果妳想知道新型數碼相機裝上舊式鏡頭會有怎樣的成像特點,就可以借助畫幅系數計算出來。使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影響拍攝效果的缺點,在焦距較長的情況下反而變成了優點:采用1.8的畫幅系數,壹般的焦距為300毫米的鏡頭就會變成壹個很棒的焦距為540毫米的超長焦鏡頭。
如果妳想給自己的相機配備壹個全畫幅傳感器,那在買鏡頭的時候就要特別留意了。因為現在的新型鏡頭被制造得更適用於較小的傳感器,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新型鏡頭都能裝在全畫幅的相機上。
廣角變焦鏡頭
適用於傳感器較小的單反數碼相機的廣角變焦鏡頭,裝在采用全畫幅格式傳感器的相機上時就不起作用了,因為它不能顧及整個像場角區域。將變焦鏡頭的焦距設置在12-20mm時,照片看上去就是這樣的——根本不能用。
要了解某個鏡頭到底是為較小的APS-C/H傳感器還是為全畫幅傳感器設計的,可以從它特殊的生產型號標記看出來。帶有EF卡口的佳能鏡頭和第三方制造商生產的配套鏡頭,都可以用在佳能EOS數碼相機上。佳能EF-S鏡頭是為了適應EOS 300D較小的傳感器(APS-C)而研制的,為了兼容這種鏡頭,從EOS 300D起,采用APS-C格式傳感器的EOS相機都有新的鏡頭卡口。尼康的DX鏡頭則是專門為尼康DX格式的數碼傳感器設計的。如果妳對某款鏡頭很感興趣,那麽妳可以在它的產品說明書裏找找提示,看它適用於哪種尺寸的傳感器。
鏡頭分類
直到30年前,單反相機都是和所謂的標準鏡頭配套出售的。當時鏡頭的焦距都是50毫米。現在,焦距較短的鏡頭被稱為廣角鏡頭,焦距較長的鏡頭被稱為長焦鏡頭,焦距在300毫米以上的鏡頭則被稱為超長焦鏡頭。此外還有專用鏡頭,比如適合拍攝特寫的微距鏡頭,或者主要用於拍攝建築的移軸鏡頭—通過調整不同的視角來拍攝,它可以克服建築物傾斜的線條(即透視變形)對照片產生的影響。
微距鏡頭拍攝
采用微距鏡頭拍攝:拍攝這幅照片使用的是焦距為100毫米的微距鏡頭,為了防止拍攝抖動,曝光時間必須控制在1/100秒之內。使用微距鏡頭拍攝時,景深會很淺。如果妳想讓首要主題的大部分區域都能夠清晰成像,就必須把光圈調得很小。
美麗的人像照
不論是在攝影棚裏還是在戶外,把焦距調到50毫米以上,都會拍出美麗的人像照。安裝在數碼相機上的舊式標準鏡頭,其作用就像壹個焦距約80毫米(根據焦距轉換系數來說)的中長焦鏡頭—很適合拍攝人像照。采用這個焦距能讓模特的臉成像逼真,而背景則會模糊甚至消失。這樣就不會出現幹擾因素,使觀賞者的視線從首要主題上移開。
拍出不同尋常的建築外觀
廣角鏡頭可以把很多東西都拍攝下來,當然也可能拍出不同尋常的建築外觀:采用廣角鏡頭直接由下向上拍攝,不僅會使照片產生傾斜線,而且會讓首要主題的成像完全失真。
盡可能接近首要主題
盡可能接近首要主題,但是又不會影響到首要主題—長焦鏡頭就可以做到這壹點。
肖像攝影
這幅照片是用焦距為20毫米的廣角鏡頭拍攝的。1.6的裁切系數削弱了廣角的效果,讓焦距變成了32毫米。但是對肖像攝影來說這個焦距還是太短了,拍攝對象的臉看上去失真了。
體育攝影只有通過比較緊湊的取景才會顯得有意思。不過想要將運動員的動作完美地捕捉下來,還需要壹個安靜的背景和正確的拍攝角度。盡管這幅照片的取景和銳度都是正確的,但是壹幅好的跳高照片必須拍下運動員越過橫桿的壹瞬間。使用焦距為300毫米的鏡頭進行拍攝還不夠,500毫米或是更長的焦距才是理想的焦距。
更接近主題
在標準配置下,使用便攜式相機進行微距攝影比使用單反相機能更接近主題。由於其便攜式的制造方式,照片清晰區域的範圍也會與單反相機完全不同。
妳需要哪種鏡頭?
使用變焦鏡頭有壹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幾乎在所有場景中妳都可以進行拍攝。妳不必將大量的時間花在更換鏡頭上,更主要的是避免了在更換鏡頭的過程中把很少量的灰塵帶進相機內部。變焦鏡頭輕便且易於攜帶,在妳外出度假的時候也可以安心地帶著它。無論何時,它都能用於妳所能想到的拍攝場景。
到目前為止,變焦鏡頭的成像質量還不及定焦鏡頭。不過如果妳只是進行壹般主題的拍攝,而且對照片的要求並不是非常高的話,那麽變焦鏡頭便於攜帶的特點完全可以抵消它在成像質量上的欠缺。購買相機的時候,妳不壹定非得買相機機身配備的標準鏡頭,因為這種鏡頭的變焦範圍大多很窄,通光率也很差(1:5.6 或 1:8)。妳最好還是多付些錢,買壹個通光率更高的變焦鏡頭(1:3.5 或1:4.5)。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鏡頭?
倘若妳的預算有限,那就可以考慮買壹款普通相機,然後配壹個比較高級的鏡頭。因為通常情況下,在兩三年以後數碼相機的機身就已經沒什麽價值了,但是好的鏡頭卻能繼續用在下壹部相機上。當然應該購買哪種鏡頭,還要取決於妳喜歡拍攝怎樣的主題(請參照下面的表格)。表格裏給出的數值只是近似值,因為在拍攝運動狀態或是動物的時候,如果妳和拍攝目標之間的距離比較近的話,完全可以使用比300毫米更短的焦距。又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妳可能使用超長焦鏡頭來拍攝某個特殊的建築照片。鏡頭所涵蓋的焦距越長,妳在拍攝時的構圖空間就越大。不過期待有壹個能包含整個焦距範圍(12~1500毫米)的大鏡頭並沒有什麽意義,除非妳真的懶得去換鏡頭。
在大多數拍攝場景中,壹個鏡頭有從廣角到中長焦的變焦範圍就足夠了,比如18~125毫米 。如果妳要拍攝超出這個範圍的場景,就要再添置壹個變焦鏡頭,比如焦距範圍是100~300毫米或者40~800毫米的鏡頭。請妳首先購置焦距範圍能夠拍攝最常見的主題的鏡頭,然後再慢慢地添置“異類”鏡頭補充妳的裝備庫。
鏡頭選擇的誤區
選鏡頭首先看需求,而不是問價格和哪個好。 我每天收到各種問器材最多的問題就是:請問,我該選擇哪個鏡頭?或者,哪個鏡頭好呢?首先這樣比較鏡頭是壹種誤區,選鏡頭無非看兩個因素,壹個是自己的需求,這個最重要。妳需要拍什麽,才會選擇什麽類型的鏡頭。第二個看價格,自己承受範圍內價格區間有哪些符合自己需求的選擇。這樣理性的規劃壹下,就比較清楚的了。
鏡頭選擇的誤區
所以,選擇鏡頭不能以選擇商品壹樣,去簡單比較價格,和某某人說好,所以就壹定好。 論壇裏,網絡上很多被吹噓的所謂的“神鏡”有時真的使用下來,也沒有那麽神乎其神,有的被貶的壹塌糊塗的鏡頭,真的用起來,也沒有那麽糟糕,還是性價比挺高的。 那些言論背後有的是真實的,也不乏有幕後的推手和水軍,這點壹定要明確,學會自己理性的分辨很重要。
如果妳自己時初學者,壹竅不通的話,沒關系,問問周圍身邊拍的好的人,不要直接去問我該買哪個,而是先學會提問:我想拍什麽? 然後我預算範圍大概是多少,然後您建議我該買哪個?給我兩個選擇。 這樣提問的話,妳周圍的老鳥朋友就很容易給妳做出適合妳的理性分析。
具體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鏡頭?
前面說了,鏡頭選擇無非兩個鐵的真理:壹看需求,二看價格承受
需求主要分為三種: 第壹是,人像需求,很多人買相機就是為了拍妹子,或者拍家人。如果主要是這個需求,大光圈定焦是不二選擇,雖然也有人吵著說廣角也可以環境人像,但有壹個大光圈定焦總是必須的。 這類鏡頭從35焦段到50焦段,再到85焦段都是可以的。 初學選擇建議選擇50焦段,也就是標準鏡頭開始拍,不管妳是APS畫幅還是全畫幅,我都是建議這個焦段,標準鏡頭用好,是壹切鏡頭的基礎,我壹只50 1.4D,用了五六年,拍了很多好題材的人文人像,從來不會覺得這個才壹千多元的鏡頭哪裏不夠好。不要被那些各種目的閑言碎語幹擾,這個壹千多元的鏡頭用不好,壹萬多的也未必可以用的好。至於其他的選擇,35或者85看個人經濟條件和喜好決定,這個看自己日後慢慢修行再自己去斟酌。
具體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鏡頭?
第二是風光攝影:很多人會說,風光是廣角了,這個沒有錯。風光攝影需要用到廣角,我個人喜歡風光攝影最喜歡兩個焦段,壹個20焦段,壹個是85焦段; 前者不用說,標準廣角焦段,後者有人會問,85不是拍人像的嗎? 沒錯,85只是很多人把他定位為人像鏡頭罷了。但廠家並沒有說這是人像鏡頭還是人文的。我挺喜歡85出來的小風景壹角照片的,我建議初學者打破前任弄下來的條條框框,打破固有思維,才能學會拍妳心裏的風景,拍出妳自己的精神世界。
也有人會說,不應該選擇14或者16這樣超廣焦段嗎? 這個可以選擇,只是我個人喜好,不是很喜歡那樣沖擊力的東西,我更喜歡平和視覺感受下的那種細品,耐品的壹張好照片。 如果單純靠視覺張力去拍攝,其實誰都可以去拍,更多的體現鏡頭本身物體的能力,而少了人的成分,我總不喜歡被鏡頭這個工具擠掉了我自己在照片裏的個性的。當然,這是我個人心得,僅僅分享給***鳴的朋友。
為什麽推薦的初學攝影相機鏡頭都是定焦?
初學攝影的人構圖上最容易犯的問題是:“貪多”,就是什麽都想拍,拍盡可能都看得見的世界,這就常常導致畫面很滿,無主題,無層次,無思想的三無作品。我常常建議身邊玩攝影的朋友,除了長途旅行攜帶多只鏡頭外,平日出來掃街,隨拍最好只帶壹只妳最擅長的定焦足矣。每個人的眼界,思想都是非常有限,能把妳看到的,理解的表達完美與極致,就非常不易。至於其他,真的可以放棄。淺層次說,這是攝影的構圖與取舍問題,上升壹個層面,更多的是心態。
為什麽推薦的初學攝影相機鏡頭都是定焦?
我個人壹直覺得自己所在的攝影圈子朋友們多多少少在學習攝影中常常心不能真的沈澱下來,總會有那麽壹些盲從,攀比,跟風,或器材,或拍攝題材。當然,從人性角度來說,這是人之常情,每個人玩攝影初衷本就不同,無可指責。而且自己也是從那個心態壹路走來,但總想盡可能多分享壹些自己心得,希望大家能少走點彎路,多點精進。畢竟不管玩攝影的理由千百個不同,但為了能出有色彩,有思想,有意境的好片目的總是壹致。
出去掃街,看到東西其實很多,如果只帶壹個定焦,那麽可能慢慢的可以修煉的心無雜念。只思考手裏這只鏡頭如何能發揮到最大威力與特色,拍攝出最適合與與眾不同的作品。不再會去想,我掛著鏡頭是不是適合?不好,再換壹個。換來換去,最好的拍攝時機錯過了不說,卻還是不知道哪個適合自己。定焦使用時間久了,自然會養成壹種習慣,拍攝時專心拍攝,用好手中的器材,不會想太多,心真的沈澱下來,就意味著人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拍攝內容,表達思想,而不是去分心思考更多器材適合不適合這類問題。我想,片子的層次自然會提升不少。
當然,這裏說下,每個人習慣什麽定焦,根據自己的喜好性格來取舍,這個並沒有定律。我壹直不太理解為何總有人去給每只鏡頭下定義,35適合拍什麽,50適合拍什麽之類,這樣定義是否過於公式化,模塊化。攝影本身就是八仙過海,各領 *** 的世界。不是照樣有各種大師可以打破這種常規拍出不同風格的照片。 所以,攝影學習路上,別給自己下套,別給自己過早的定義。前輩的經驗固然值得參考學習借鑒,但那不是真理唯壹標準。我們後輩在前人的路上起步,但為了走的更遠,是否可以嘗試打破壹些思維上的格局,畢竟好作品的贊嘆聲是壹致的,但技術標準卻從不相同。
總結:
至於技術層面的優勢,其實網絡上已經很多,如畫質好,色彩穩定,光圈更大等等。我再老生常談已無新意,搜索下蜂鳥上就會很多這樣的文章。當然,定焦也不能萬靈丹,況且堅持使用定焦只是針對下決心攝影攝影的朋友而言,如果只是隨便拍拍,把攝影當作旅行的附屬品也不必執著定焦,還是方便為主。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目的不同,壹切探討只是參考,沒有絕對權威,沒有絕對錯過。 恰當的時間,恰當的使用,總是好的。
攝影初學者用什麽鏡頭?五款初學者單反超值鏡頭推薦
佳能10-18mm廣角鏡頭
1、全面超越副廠 佳能10-18mm廣角鏡頭
如果妳不知道該怎麽拍風光,不知道怎麽構圖,不知道怎麽取景,那就換上壹顆廣角鏡頭把它們全部拍出來。EF-S 10-18mm f/4.5-5.6 IS STM,該鏡頭換算成35mm規格,相當於約16-29mm的視角,是具有高畫質又便於攜帶的廣角變焦鏡頭。目前該款鏡頭的售價已跌破2000元,正是入手的好時機。
熱愛拍攝風光的朋友壹定都渴望自己的廣角能夠再廣壹些,特別是使用APS-C畫幅的朋友,由於畫幅的原因尋找壹支可靠的超廣角並不容易。佳能EF-S 10-18mm f/4.5-5.6 IS STM充分考慮了APS-C畫幅朋友們的痛苦,有著等效16毫米的超廣視角,而且重量僅有240g,67mm的口徑也可以與18-135mm、17-85mm等鏡頭充分銜接,避免不同口徑造成濾鏡互用的尷尬。
佳能10-18mm廣角鏡頭拍照效果
在廣角下,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壹般鏡頭難以捕獲的景致,我們可以將整個場景收入畫中,展現出令人震撼的寬廣畫面。此外,廣角鏡頭還可以增加空間的透視感,使得原本平凡的景物變得更加有沖擊力。
編輯觀點
無論是焦段,防抖,價格,體積,重量,佳能10-18都非常明顯超過了副廠鏡頭,除了類似圖麗11-16這樣的鏡頭尚可以憑借大光圈對付壹下,但是在大家最關註的廣角小光圈成像,以及焦段通用性來說,佳能依舊有非常明顯的優勢。EF-S 10-18是筆者最為推薦的佳能APS-C廣角鏡頭,無論是針對1200D這樣的入門機身,還是萬元的7D II,都是佳能半畫幅廣角具性價比的選擇!
攝影初學者使用鏡頭推薦:DX掛機定焦首選 尼康35/F1.8g DX
2、DX掛機定焦首選 尼康35/F1.8g DX
尼康AF-S DX 尼克爾 35mm f/1.8G鏡頭是壹款定焦鏡頭,采用7片圓形光圈,在最大光圈F1.8時可以拍攝出暈化柔美的焦外效果。在光線不好的情況下,但又希望使用環境光時,這支鏡頭大光圈的優勢將得以發揮。尼康AF-S DX 尼克爾 35mm f/1.8G鏡頭的售價大約在1200元左右,對於咱們入門級的用戶完全不構成壓力。
尼康35/F1.8g DX拍照效果
編輯觀點:
和D90同期發布的35/F1.8g DX鏡頭雖然不是特別的新,但是在同焦段依舊有非常大的統治力。大家可能也會聯想到佳能的40mm餅乾,相對佳能的40餅乾,尼康35/F1.8g DX等效焦距更加通用,光圈也更大,顯然會更加適合作為掛機鏡頭。而佳能40餅幹則擁有更便宜的價格,並且可以適配全畫幅機身。
作為壹款經典的DX掛機,筆者認為無論是入門的D3300,還是D5500,5300,或者尼康DX目前的旗艦D7100/D7200,都可以買壹只AF-S 35/F1.8g DX鏡頭掛機,尤其在拍攝室內或者夜景的時候!
攝影初學者使用鏡頭推薦:佳能55-250 IS STM
3、最高性能入門長焦 佳能55-250 IS STM
佳能EF-S 55-250mm f/4-5.6 IS鏡頭是壹枚擁有4.5倍光學變焦功能的遠攝鏡頭,該鏡頭在APS-C畫幅相機下的視角約為88-400mm,非常適合拍攝較遠處的景物。此外該鏡頭還采用了佳能全新的STM步進馬達,對焦更加迅速,也更加安靜。
佳能EF-S 55-250mm鏡頭在光學結構上采用了1片UD鏡片,從而在全焦段上都能獲得較高的畫質。手抖動補償機構IS影像穩定器實現了相當於4級快門速度的手抖動補償效果,可以有效防止遠攝時容易發生的抖動。
佳能55-250 IS STM拍照效果
編輯觀點:
佳能STM版本的55-250mm長焦是壹款非常高性能的產品,參考尼康同焦段的55-250mm,二者都能提供非常出色的性能(不是誇張,能夠明顯超越副廠)。而佳能由於搭載了STM驅動技術,因此在速度上能更勝壹籌(價格也會略微貴壹點點)。
筆者認為對於使用率不是很高的長焦鏡頭,大家完全不必追求金屬 *** 但是畫質壹般的副廠鏡頭,而作為長焦領域壹直保有良好口碑的佳能,這款55-250STM無疑是入門用戶體驗長焦 *** 的好選擇!
攝影初學者使用鏡頭推薦:尼康24-120 F4 VR
4、金圈加持價格腰斬 尼康24-120 F4 VR
尼康24-120mm鏡頭采用尼康內部對焦系統,對焦時鏡頭長度保持不變,配備2片ED鏡片和3片非球面鏡片,光學性能極佳。尼康24-120mm鏡頭配備兩種對焦模式,M/A和M,寧靜波動馬達(SWM),可實現安靜的自動對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尼康24-120 F4 VR拍照效果
編輯觀點:
作為壹款金圈產品,這款鏡頭的拆機版本已經降價到令人驚嘆的3500-4000級別,相比上市時候的7000元,足足腰斬!對比佳能的紅圈24-105掛機頭,尼康24-120/F4 VR是壹款發布更晚的新鏡頭,在焦距上拓展了寶貴的15mm。
就畫質而言,尼康這款鏡頭被設計為D800系列的掛機鏡頭,在銳度上自然不用說,同時有威猛的外觀和霸氣的遮光罩加持,讓24-120成為無論是“面子還是裏 子”都很過硬的產品,參考4000以內的售價,無疑是壹個抄底的好時機。
攝影初學者使用鏡頭推薦:佳能50 F1.8 STM
5、經典升級不加價 佳能50 F1.8 STM
最後推薦的壹支當然是最具性價比沒有之壹的最新壹代“小痰盂”,這支EF 50mm f/1.8 STM是佳能50mm f/1.8陣營的第三代標頭,壹代誕生於於1987年,三年後二代問世,直到25年後的2015年,三代才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這次它加入了最新的STM馬達技術,提升了對焦速度和安靜度,並且全面提升了鏡頭的做工和質感,而且它不到800元的價格和優秀的成像品質以及最具價值的焦段讓它的性價比無出其右者。
作為最成熟的50mm焦段鏡頭,它的光學設計十分優秀,采用了7片光圈葉片(上代為6片),並且縮短了最近對焦距離(0.35cm),別小看這壹進步,更近的對焦距離帶來的更好的背景虛化和微距放大能力,圓形光圈葉片搭配F1.8的超大光圈,是拍攝柔美人像的利器。
50mm的鏡頭在全幅上是最接近人眼聚精會神觀察事物時的視角,敘事平實自然,而在半畫幅機器上等效約80mm,這壹焦段雖然視野變窄,但是當距離增大時,人物與背景之間的空間距離表現是最合適於拍攝半身人像的,既不過分疏離也不過分壓縮,是經典的人文焦段。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註壹下這款鏡頭。
佳能50 F1.8 STM拍照效果
編輯觀點:
佳能50 F1.8是壹款經典的不能再經典的鏡頭,無論在入門機還是專業產品上我們都能看到“小痰盂”淡定的身影,而時隔二十年,佳能EF 50 F1.8終於迎來了STM馬達的加持,並且在小型化和 鍍膜上都有非常明顯進步,可謂恰到好處。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升級了光圈,改良了做工,提升了畫質之後,新版佳能50 F1.8 STM不但依然能夠支持全畫幅機身,還幾乎維持了前作的價格 !
作為上壹代佳能50 F1.8 II的長期用戶,筆者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升級之後帶來的對焦可靠性提升,抗眩光提升,對焦平滑度提升,手感提升。參考這個鏡頭不到700元的售價,的確可以說是 任何佳能用戶都應該購買的“福利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