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如何看待張壹鳴的《財經》雜誌采訪

如何看待張壹鳴的《財經》雜誌采訪

前些天《財經》雜誌發了篇對今日頭條創始人張壹鳴的訪談,當時我只是覺得這篇訪談挺怪異,但也沒多想。結果不久,這篇稿就四處被刪了。再過不多久,知乎上又出現了“如何看待張壹鳴的《財經》雜誌采訪?”的問題,並引出了不少回答。

看來,這個問題確實可以多討論討論。

這篇訪談講了什麽?我嘗試歸納如下:

今日頭條是技術公司而不是媒體公司,不承擔“價值觀”的拷問;

如果非要問價值觀,那麽頭條的價值觀是“提高分發效率,滿足用戶信息需求”;

用戶需求,可以通過分析用戶點擊、閱讀、分享、收藏等行為來發現;

知識精英傳統上總是希望強迫大眾提高品味,這是不對的。

這篇訪談讓我第壹時間感到奇怪,是因為在這份素來追求質量的嚴肅雜誌上,訪談給人的印象是:提問的記者反復糾纏“價值觀”的話題,甚至惱羞成怒,每次都被訪談對象“輕松”化解,很多時候完全是被碾壓。在下面這輪問答上體現的最明顯:

《財經》:妳贊賞哪種力量?反對哪種力量?

張壹鳴:四種基本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引力、弱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簡單來說,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反對YY的力量。

更離奇的是,雙方爭論不休的“價值觀”的沖突到底從哪裏來,有什麽具體表現形式,我始終看不清楚,自始至終是空對空。我從來沒看過這樣“妖嬈”的訪談,我也不相信某些答案裏“微言大義”的神秘說法。我只能認為,這更像壹次“表演”。如果考慮到後來的刪帖,這似乎更像是壹次“事故”。

不管是不是事故,關於價值觀的爭論總是焦點。盡管這個問題在訪談中沒有具體的表現,但這並不妨礙他人表達自己的價值觀——既然秉承價值中立原則,既然言之鑿鑿地反對YY,理應可以面對來自不同價值觀的評判。

今日頭條很早我裝過,用了不久就刪了,不是因為容量問題,而是因為內容——我不知道其中的推薦算法到底有多牛,但推給我的都是我毫無興趣甚至反感的內容。因為用了幾次完全找不到感興趣的內容,只能不點擊。不點擊,就繼續推薦不感興趣的內容。如此惡性循環,只能敬而遠之。

不止於此,我還會積極在父母和其他長輩的手機上刪除今日頭條。不難想象,不熟悉標題黨又沒有太多分辨能力的長輩,打開這個應用會看到什麽,繼而陷入怎樣的盤絲洞。盤絲洞不是生物,不生產蛛絲,但誤入盤絲洞的後果很嚴重。同樣,頭條雖然不是媒體平臺,不生產內容,但我可以肯定,放任親人去閱讀去接受推薦,只會造成兩代人之間越來越多的隔閡,而不是融洽大家的溝通。我不知道今日頭條怎麽解決這種問題,是否有特供版給員工的親屬,但我能確定的是,我家的幸福我當然有話語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聽起來擲地有聲,但它終究只壹種道德選擇,壹種價值取向,在“價值中立”面前多少顯得蒼白。但如果我們承認人有自由意誌,就應當承認人有價值取向。如果我們承認人要講理性和邏輯,就會發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價值取向和今日頭條的實際做法是沖突的。

訪談中重點談到“延遲滿足感”,可以很好地證明這壹點:

如果壹件事情妳覺得很好,妳不妨再往後delay壹下,這會讓妳提高標準,同時留了buffer。很多人人生中壹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沒有延遲滿足感。延遲滿足感本質是克服人性弱點,而克服弱點,是為了更多的自由。

但如果妳仔細思考,就會發現訪談中大肆推崇的“效率”是和“延遲滿足感”相悖的。按照“延遲滿足感”的邏輯,如果妳心念壹動看了篇所謂“低俗”的文章,妳不妨再往後delay壹下,這會讓妳提高標準,同時留了buffer,繼而,妳會克服了人性弱點,爭取更多自由。不過今日頭條恐怕不會給妳delay和提高標準的機會,對效率的極致追求會讓更多所謂“低俗”的文章呼嘯而至……

從數據上看,妳的點擊確實更多、閱讀時間確實更長、收藏也更頻繁;但從邏輯上看,妳的弱點被放大了,爭取到的自由更少了,這樣看來,離幸福也越來越遠了。不過在在邏輯上也說得通,既然“贊賞的力量”只有“四種基本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引力、弱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簡單來說,就是大自然的力量”,那麽盡管自制力對幸福很重要,但它更合適被忽略,或者是被歸入了“YY的力量”。

所以,如果訪談裏說的“價值中立”是真的,我們至少可以把它更加具體化:自己覺得好的做法,顛倒過來推給用戶,這是“價值中立”的表現。那麽在我看來,前面恐怕應該加上“錯亂”兩個字更合適。

這種“錯亂”會帶來什麽後果呢?我在Google搜索探討今日頭條推薦質量問題的文章,本來結果相當自然,壹旦加上site:toutiao.com,指定在頭條的文章裏搜索,結果就迥然不同。對追求價值中立、相信算法力量的頭條來說,到底是幾千萬用戶對這類話題完全沒有需求,還是機器和算法認為用戶沒有需求,我不知道。

我還看到有人贊賞這篇訪談裏折射的態度是“秉承自然真理,用理工科思維做事”。我不知道這麽說的人看了多少被推薦的內容,估計數量不少,否則不會說出“自然真理”、“理工科思維”這樣的大詞,但是我更希望他能被推薦看到王俊煜答案裏引用的,DeepMind(這家公司被Google收購後開發的AlphaGo在圍棋大戰中擊敗了李世石)創始人Demis Hassabis接受《衛報》采訪時說的話:

As these systems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we need to think about how and what they optimise. The technology itself is neutral, but it's a learning system, so inevitably, they'll bear some imprint of the value system and culture of the designer so we have to think very carefully about values.

這些系統會越來越復雜,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優化、優化什麽。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但這是個會學習的系統,所以它身上無可避免有設計者的文化和價值體系的某些烙印,因此,我們在價值取向上需要非常審慎。

妳要什麽,當然可以由妳說了算。但是如果有人高舉“價值中立”的招牌,壹味追求高效推送“妳需要”的,未必會讓妳更幸福,沒準會讓妳更分裂——縱觀知乎裏贊同頭條的所有回答,我始終沒有看到“今日頭條很好,我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