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劉姓名人都有誰?
1、劉伶(生卒年不詳,壹說約221年-約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鹹並稱為“竹林七賢” 。
劉伶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好老莊之學,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曾在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任參軍,因無所作為而罷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征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被劉伶拒絕。?
劉伶現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頌》 和《北芒客舍》 ?。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向往, ?後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
劉伶的存世作品只有《北芒客舍》 和《酒德頌》 。《北芒客舍》是壹首古體詩,全詩前半寫景,景中含情;後半抒情,情因景發,可謂層次清晰,裁剪恰當,於平淡曉暢之中透出壹股散淡意韻。
《酒德頌》是壹篇駢文,文章行文輕靈,筆意恣肆,刻畫生動,語言幽默,不見雕琢之跡。 ?劉伶的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向往。
2、劉徽(約225年—約295年),漢族,山東濱州鄒平市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壹。是中國數學史上壹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註》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劉徽的壹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壹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劉徽在數學上的貢獻極多,在開方不盡的問題中提出“求徽數”的思想,這方法與後來求無理根的近似值的方法壹致,它不僅是圓周率精確計算的必要條件,而且促進了十進小數的產生;在線性方程組解法中,他創造了比直除法更簡便的互乘相消法,與現今解法基本壹致。
並在中國數學史上第壹次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他還建立了等差級數前n項和公式;提出並定義了許多數學概念:如冪(面積);方程(線性方程組);正負數等等.劉徽還提出了許多公認正確的判斷作為證明的前提。
他的大多數推理、證明都合乎邏輯,十分嚴謹,從而把《九章算術》及他自己提出的解法、公式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礎之上。雖然劉徽沒有寫出自成體系的著作,但他註《九章算術》所運用的數學知識,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壹個獨具特色、包括概念和判斷、並以數學證明為其聯系紐帶的理論體系。
3、劉洪(約公元129~210),字元卓,東漢泰山郡蒙陰縣(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東漢魯王劉興後裔,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珠算發明者和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發現者,被後世尊為“算聖”。
劉洪自幼聰慧好學,博覽六藝群書,學識淵博,尤精於天文、歷法;在年輕時即踏入仕途應太史令征召赴京城洛陽,被授予郎中,後遷常山國長史。
劉洪撰成的《乾象歷》壹書,是人類傳世的第壹部引進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的歷法。把日月食回歸年的長度定為365.2462日,並首次給出白道和黃道約成古度6°1′的交角。測出的近點月的長度為27.55476日,和現在的測值27.55455日相差甚微。
公元190年成功地發明了“正負數珠算”,因此被後人尊為“珠算”的早期奠基人、珠算之父。
在劉洪以前,人們對於朔望月和回歸年長度值已經進行了長期的測算工作,取得過較好的數據。但劉洪發現:依據前人所取用的這兩個數值推得的朔望弦晦以及節氣的平均時刻,長期以來普遍存在滯後於實際的朔望等時刻的現象。
經過數十年的潛心裏索,劉洪大膽地提出前人所取用的朔望月和回歸年長度值均偏大的正確結論,給上述歷法後天的現象以合理的解釋。在乾象歷中,劉洪取壹朔望月長度為29+773/1457日,誤差從東漢四分歷的20余秒降至4秒左右。
取回歸年長度為365+145/589日,誤差從東漢四分歷的660余秒降至330秒左右。劉洪大約是從考察前代交食記錄與他自己對交食的實測結果入手,即從古今朔或望時刻的厘定入手,先得到較準確的朔望月長度值,然後依據十九年七閏的法則,推演出回歸年長度值的。
由於劉洪是在這兩個數據的精度處於長達600余年的停滯徘徊狀態的背景下,提出他的新數據的,所以這不但具有提高準確度的科學意義,而且還含有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打破僵局,為後世研究的進展開拓道路的歷史意義。
4、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漢人,出居長安,為漢高祖劉邦四弟楚王劉交的後裔,劉德之孫,劉向之子。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劉秀。
古文經學的繼承者,曾與父親劉向編訂《山海經》。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校勘學、天文歷法學、史學、詩等方面都堪稱大家,他編制的《三統歷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
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算上也有貢獻,他是第壹個不沿用“周三徑壹”的中國人,並定該重要常數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2,世有“劉歆率”之稱。後因謀誅王莽事敗自殺。
劉歆在經學史上的第壹個貢獻是發現了壹批晚出先秦經書,使之免於佚失,由於劉歆的倡導宣揚,使這批古文經書為社會和士人廣泛得知,遂轉相傳習不輟。?
劉歆在經學史上的第二個貢獻是開辟了以文字和歷史解經的新方法,為了發揚古文經,劉歆等人重視訓詁,不僅憑此以讀經,且據古文的字體筆意以解經。
劉歆在經學史上的第三個貢獻是打破了今文經學對儒學的壟斷,開啟了古文經學的發展道路。如果說是董仲舒開創了以微言大義說經的今文經學的話,那麽重視名物制度的古文經學就是劉歆開其山門了。
劉歆對“五經”古文經典的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所特別愛好且最有研究的是《左傳》。漢哀帝即位時,劉歆建議將《左氏春秋》及《毛詩》、《儀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哀帝下詔征詢臣下對立《左傳》博士的意見,同時讓劉歆去跟今文經博士們討論經義。
5、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長安,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同編訂成書。
劉向、劉歆父子是在儒學作為經學而壹統天下之後,又重新研究和整理諸子百家的著作與學說並強調從中吸取思想營養以改善儒學的重要人物。
在對《管子》、《晏子》、《韓非子》、《列子》、《鄧析》、《關尹子》、《子華子》以及《戰國策》等著作進行了系統整理的基礎上,認為它們皆有符合儒家經義的地方。
劉向、劉歆父子在當時經學獨尊的情況下,大力倡導研究諸子之學,對削弱官方學術思想的統治、解放思想是有積極意義的。
百度百科——劉伶 (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壹)
百度百科——劉徽 (古代著名數學家)
百度百科——劉洪 (東漢時期數學家、天文學家、算聖)
百度百科——劉歆 (西漢學者)
百度百科——劉向(西漢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