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阿爾斯通公司是如何被美國肢解的?
《反海外腐敗法》於1977年通過,規定禁止美國企業針對壹切國外企業、政府、政黨的賄賂行為。自生效以來,該法長期受美國主要行業巨擘的質疑,被認為會使本國企業在出口市場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在初期並未大力實施。
1998年,美國國會修改了該法,使其擁有域外效力,同樣適用於外國企業。只要壹家企業用美元計價簽訂合作,支付發生在美國領土,或僅僅通過設在美國的服務器發送、存儲郵件,這些都被視為“國際貿易工具”,美國就認為自己有權提起訴訟。
在本案中,阿爾斯通正是使用設在美國的銀行賬戶,以“咨詢費用”的名義將賄款打入印尼官員的賬戶而引起美國順藤摸瓜的調查。
該法律貌似“公正”,但在操作上往往存在“美國例外”。據皮耶魯奇調查,在試用該法的近40年裏,美國司法部從未在本國的石油巨頭或國防業巨頭的海外交易中挑出什麽毛病。
據調查,1977年至2014年,外國企業遭受的“罰單”占總額的67%,其中尤以歐洲企業“貢獻”最高。2008年以來,最終支付罰金超過壹億美金的公司***有26家,歐洲企業占14家,法國企業占5家,道達爾、阿爾卡特、法興銀行、阿爾斯通等大型法企均“上榜”。而這些罰金最後統統進了美國國庫。
擴展資料
2019年年初,由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前高管弗雷德裏克·皮耶魯齊和壹名法國記者合著的《美國陷阱》壹書在法國出版,引起巨大反響。這本書以皮耶魯齊的親身經歷,揭露了美國政府打擊美國企業競爭對手的內幕。近日,央視記者在巴黎采訪了皮耶魯齊,他以當事人的身份,為我們講述了美國陷阱的始末。
2013年4月14日,美國紐約肯尼迪機場。時任法國核心能源企業“阿爾斯通集團”鍋爐部全球負責人皮耶魯齊剛下飛機,就被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逮捕了。?
當被逮捕那壹刻,皮耶魯齊知道,自己的東家與美國通用電氣在全球市場競爭得很激烈,所以他們也被美國司法機構盯上了。
皮耶魯齊說,盡管自己不是賄賂案的主謀,也不是13名涉案人中職位最高的,但他還是被美國檢方以違反美國《反海外腐敗法》、密謀洗錢罪等10項罪名提起訴訟。如果訴訟成立,將面臨***計125年的監禁。
直到2014年4月,壹則新聞讓皮耶魯齊恍然大悟。原來,皮耶魯齊只是個“經濟人質”,美國最終“圍獵”的目標是美國通用電氣的最大競爭對手——阿爾斯通。?
上觀新聞-阿爾斯通當事人講述:我們是如何掉入了“美國陷阱”
鳳凰網-談論TikTok時,妳們還記得被美國“幹”掉的阿爾斯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