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有危害還是轉基因技術有危害?
1.基因工程用於生產蛋白質類藥物 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是壹種 51 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蛋白質,1982 年美國 EliLilly 公司推出基因工程制造的人胰島素,商品名為(Humulin)。傳統的生產方法是從牛的胰臟中提取。 每 1000 磅牛胰臟,才能得到 10 克胰島素。通過基因工程方法,把編碼胰島素的基因送到大腸桿菌細胞中去,造出能生產胰島素的工程菌;從200升發酵液就可得到10克胰島素。 幹擾素具有廣譜抗病毒的效能,是壹種治療乙肝的有效藥物,國際上批準治療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藥物只有它。但是,通常情況下人體內幹擾素基因處於"睡眠"狀態,因而血中壹般測不到幹擾素。只有在發生病毒感染或受到幹擾素誘導物的誘導時,人體內的幹擾素基因才會"蘇醒",開始產生幹擾素,但其數量微乎其微。即使經過誘導,從人血中提取1mg幹擾素,需要人血8000ml,其成本高得驚人。據計算:要獲取1磅(453g)純幹擾素,其成本高達200億美元。使大多數病人沒有使用幹擾素的能力。1980年後,幹擾素與乙肝疫苗壹樣,采用基因工程進行生產,其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與乙肝疫苗十分類似。現在要獲取1磅(453g)純幹擾素,其成本不到1億美元。從人血中分離純化治療壹個肝炎病人的費用高達二三萬美元,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幹擾素治療壹個肝炎病人大約只需二三百美元。基因工程生產出來的大量幹擾素,是基因工程藥物對人類的又壹重大貢獻。 生產基因工程藥物的基本方法是,將目的基因用DNA重組的方法連接在體載體上,然後將載體導入靶細胞(微生物,哺乳動物細胞或人體組織靶細胞),使目的基因在靶細胞中得到表達,最後將表達的目的蛋白質提純及作成制劑,從而成為蛋白類藥或疫苗。若目的基因直接在人體組織靶細胞內表達,就成為基因治療。 目前用基因工程生產的蛋白質藥物已達數十種,許多以前本不可能大量生產的生長因子,凝血因子等蛋白質藥物,現在用基因工程辦法便可能大量生產。已有50多種基因工程藥物上市,近千種處於研發狀態。每年平均有3-4個新藥或疫苗問世,開發成功的約五十個藥品已廣泛應用於治療癌癥、肝炎、發育不良、糖尿病、囊纖維變性和壹些遺傳病上,在很多領域特別是疑難病癥上,起到了傳統化學藥物難以達到的作用。 2.基因工程用於疫苗生產 常用的制備疫苗的方法,壹種是弱毒活疫苗,壹種是死疫苗。兩種疫苗各有自身的弱點。活疫苗隱含著感染的危險性。死疫苗免疫活性不高,需加大註射量或多次接種。利用基因工程制備重組亞基疫苗,可以克服上述缺點,亞基疫苗指只含有病原物的壹個或幾個抗原成分,不含病原物遺傳信息。重組亞基疫苗就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把編碼抗原蛋白質的基因重組到載體上去,再送入細菌細胞或其他細胞中區大量生產。這樣得到的亞基疫苗往往效價很高,但決無感染毒性等危險。在酵母中表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產量可達每升 2.5mg ,已於 1984 年問世。 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簡稱乙肝)疫苗為例,像其它蛋白質壹樣,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產生也受DNA調控。 長期以來,醫學工作者在防治乙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曾壹度陷於困境。乙肝病毒(HBV)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內部為DNA,外部有壹層外殼蛋白質,稱為HBSAg。把壹定量的HBSAg註射入人體,就使機體產生對HBV抗衡的抗體。機體依靠這種抗體,可以清除入侵機體內的HBV。過去,乙肝疫苗的來源,主要是從HBV攜帶者的血液中分離出來的HBSAg,這種血液是不安全的,可能混有其他病原體[其他型的肝炎病毒,特別是艾滋病病毒(HIV)]的汙染。此外,血液來源也是極有限的,使乙肝疫苗的供應猶如杯水車薪,遠不能滿足需要。基因工程疫苗解決了這壹難題。利用基因剪切技術,用壹種"基因剪刀"將調控HBSAg的那段DNA剪裁下來,裝到壹個表達載體中,所謂表達載體,是因為它可以把這段DNA的功能發揮出來;再把這種表達載體轉移到受體細胞內,如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等;最後再通過這些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的快速繁殖,生產出大量我們所需要的HBSAg(乙肝疫苗)。
3. 基因工程用於基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