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823金門炮戰
1958年炮擊金門,是解放軍1954年制定的,奪取東南沿海蔣占島嶼之軍事計劃的壹個部分,是1954年春季即逐步展開的軍事行動在特殊國內外環境下的繼續。
1958年8月20日下午5時30分,數百門大炮齊發,2個多小時發射了近3萬發炮彈,拉開了炮擊金門的序幕。
在決策炮擊金門的過程中,毛澤東所面對的是臺海兩岸關系和中美兩國關系交織在壹起、內政和外交交織在壹起的復雜局面。
炮擊金門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會不會招致中美攤牌,發生直接軍事對撞。葉飛回憶:在最終定下決心的前夕,毛澤東曾詢問,會不會打到美國人,在得到“無法避免”的回答後,沈默無語,沒有作出任何決定。
這表明毛澤東在決策炮擊金門時,曾反復掂量會不會把美國拖進來。如果把美國拖進來,炮擊金門作戰很可能會擴大。
壹些沿海大中城市有可能遭受美國飛機轟炸,給中國的和平建設帶來巨大破壞,甚至有可能威脅世界和平,就是說,炮擊金門有很大的軍事風險和政治風險。
擴展資料:
炮擊金門,有點像毛澤東所說的“草鞋沒樣,邊打邊像”。打的決心下了,但怎樣收場卻要視三方互動所產生的效果而定。
其中關鍵壹步棋,就是處置金門、馬祖問題。蔣介石控制金、馬,扼住了廈門、福州的出海口,卡死了整個福建,牽制東南沿海經濟發展。
起初有乘勢拿下金、馬的意圖,當金門守敵基本被打癱後,壹些人主張壹鼓作氣實施登島。然而,毛澤東在掌握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和蔣介石為棄守金、馬而鬧得不可開交的情況後,斷定美國企圖以沿海島嶼換臺灣,用海峽把兩岸永遠分割開來。
基於這個判斷,毛澤東決定把金、馬暫時留在蔣介石手裏,實行“打而不登,斷而不死”,待今後條件成熟時臺、澎、金、馬壹並解決,並決定炮擊金門長期化,毛澤東將此舉稱之為“絞索政策”。
人民網——金門炮戰持續十天後,大陸為何突然停止轉而提出領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