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風景都在人跡罕至處的文言文

風景都在人跡罕至處的文言文

1.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求原文及翻譯

大凡以觀遊名於代者,不過視於壹方,其或傍達左右,則以為特異.至若不騖遠不陵危環山洄江四出如壹誇奇競秀賢不相讓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桂州多靈山,發地峭堅,林立四野.署之左曰漓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凡嶠南之山川,達於海上,於是畢出,而古今莫能知. 元和十二年,禦史中丞裴公來蒞茲邦,都督二十七州事.盜遁奸革,德惠敷施.期年政成,而富且庶.當天子平淮夷,定河朔,告於諸侯,公既施慶於下,乃合僚吏,登茲以嬉.觀望修長,悼前之遺.於是厚貨居氓,移民於閑壤.伐惡木,刜(fú 鏟除)奧草,前指後畫,心舒目行.忽焉如飄浮上騰,以臨雲氣.萬山面內,重江束隘,聯嵐含輝,旋視其宜,常所未睹,倏然互見,以為飛舞奔走,與遊者偕來.乃經工化材,考極相方.南為燕亭,延宇垂阿,步檐更衣,周若壹舍.北有崇軒,以臨千裏.左浮飛閣,右列閑館.比舟為梁,與波升降.苞漓山,涵龍宮,昔之所大,蓄在亭內.日出扶桑,雲飛蒼梧.海霞島霧,來助遊物.其隙則抗月檻於回溪,出風榭於篁中.晝極其美,又益以夜,列星下布,灝氣回合,邃然萬變,若與安期、羨門①接於物外.則凡名觀遊於天下者,有不屈服退讓以推高是亭者乎? 既成以燕,歡極而賀,成曰:昔之遺勝概者,必於深山窮谷,人罕能至,而好事者後得,以為己功.未有直治城,挾圜阓②,車輿步騎,朝過夕視,訖千百年,莫或異顧,壹旦得之,遂出於他邦,雖物辯口,莫能舉其上者.然則人之心目,其果有遼絕特殊而不可至者耶?蓋非桂山之靈,不足以瑰觀;非是州之曠,不足以極視;非公之鑒,不能以獨得.噫!造物者之設是久矣,而盡之於今,余其可以無藉乎?註①安期、羨門:指已悟道成仙的人.②圜阓(huánhùi):市場,商場.大凡以觀賞遊覽而著稱於壹代的名勝,不過局限在壹個地方,有的能夠旁及周圍,就被認為是特別突出的了.至於不必遠道跋涉,不必登高臨險,山環水抱,四面風景壹樣優美,爭奇競秀,各不相讓,遍行天下而無處能比的景觀,只有這裏能稱得上.桂州有許多鐘靈毓秀的山,拔地而起,峭然聳立,遍布四野.州衙左邊有條漓江,江中有壹片陸地叫做訾家洲.大凡嶺南山川,直通大海的,都在這裏出現了,但古往今來沒有人知道. 元和十二年,禦史中丞裴公來到桂州,總管二十七州的軍政大事.從此盜賊遁跡,奸邪掃清,德行惠政,遍施於民.到任壹年,政教有成,人民富庶.當時正值天子平定淮夷、河朔的叛亂,告諭天下百官.裴公為表示慶賀,便聚集同僚屬吏,登上訾家洲遊玩.他四處觀望了很久,深為這裏的風光以前為人所忽略而遺憾.於是他付給洲上的居民很多錢,讓他們搬到別的空地上去住,然後砍掉了雜樹,鏟除了荒草,(經過)前後指點規劃,(這裏的景色)讓人心情舒暢,視野開闊.面對美景,人們忽然像飄浮在空中,騰雲駕霧,淩虛馭氣.這裏群山環抱,兩江相纏,山嵐江霧,隱含光輝,環視四周,處處宜人,平常沒有看到過的景致,突然都出現在眼前,好像是飛舞著、奔跑著,同遊覽的人壹同來到.於是裴公經營建築工具,籌集材料,考察方位,確定施工方案.在南面建起燕亭,伸展的屋宇,下垂的屋檐,走廊、休息室相連,四周仿佛是壹所房屋.北面建起壹座高樓,用來登臨,眺望遠方.左邊浮起飛閣,右邊列著閑館.在江面上排列小舟聯成橋梁,隨波起伏.視野包含著漓山,涵容著龍宮,往日以為很大的東西,現在仿佛都藏在亭中.太陽從東方升起,雲煙向西方飛去,海上的霞光,島上的霧氣,都來增添景致.在這些景物的空隙之處,則有月檻聳立在曲折的溪流之間,風榭顯露在幽靜的竹林之內.白天的風光已經夠美了,又加上夜晚另有壹番景象.群星密布,白茫茫的霧氣四面籠罩,深遠莫測,瞬息萬變,人們好像和安期、羨門壹起超脫於塵世之外.那麽凡是以觀遊而著稱於天下的,還有不折服退讓來推崇這座亭子的嗎? 亭子落成,大開酒宴,酣暢至極,人們紛紛致賀.大家都說:以往被人們忽略的名勝,必定藏在深山幽谷、人跡罕至之處,好事者後來發現了它們,就當做自己的功勞.從來沒有(哪壹處)像現在這處勝景,面對著州城,靠近市區,車馬行人早晚經過,千百年過去了,也沒有誰對它另眼相看,壹旦被發現,就高出其他地方.即使有人博覽萬物、能言善辮,也不能舉出超過它的名勝.既然這樣,那麽人的心機眼光,果真有深遠獨到、非常特殊、旁人所不可及的嗎?如果沒有桂山的靈秀,就不能有此奇偉的景觀;如果沒有這訾家洲的空曠,就不能極目遠望;如果沒有裴公的眼光,就不會有此獨到的發現.唉!大自然設置這個地方很久了,到現在才完全被發現,我難道能不記下來嗎?。

2. 三峽文言文絕巘多生怪柏這裏寫怪柏有什麽好處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自三峽七百裏中”,交代峽之長,接著指出兩岸山的特點在於“連”.“略無闕處”,毫無殘缺的地方,進壹步寫“連”.下面接著寫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復疊,山上壘山,說明山高.山隱,遮蔽住太陽匿於天空,從另壹個角度寫山的高.“重”和“疊”,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下面兩句,則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以上特點.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不是“兩岸”連山,哪怕只有壹岸連山,也不會形成這種狀況;如果連山有缺,其他時間於缺處也能見到日月;如果連山不高,也不必待到這時才見日月;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候也可見到日月.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4]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夏季水漲,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絕了.這裏所寫的是水勢大水流速情況下的通例.下舉壹特例,以進壹步證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向各地傳達時,才會有航船.這壹方面照應了平常情況下是“沿溯阻絕”的,同時借此可寫出船行之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補筆交代“其間千二百裏”,則時速約為百裏,加上更用奔馬和疾風作比較,給人的感受也就更為形象而深刻了.[4] 本節承上段而來.上段寫三峽山的特點,為本節寫水設置了條件.山高,則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連,則水不得他泄,必然盡在漕中.峽窄,則斷面小,單位面積裏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漲”的因素和峽的特點及條件,構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為江水作註,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壹幅險峻壯奇的圖畫.[4]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對象,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壹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著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著景物的影子.這裏先寫俯視江中所見.“湍”是動態,“潭”為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凈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沈寧靜.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裏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以“絕”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征.山巖陡削,高聳入雲,故為“絕”.山上的柏樹,托足於巖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幹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誌,給山水之間投進了壹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壹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壹幅挺拔超脫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又大為異趣.最後作者總括說: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導出了作者的心境.[4] 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壹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所寫與上節所述,意趣迥異.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4]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淒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開筆多變.接著以實景補足前意,林澗之間,清冷肅穆.這時已無江水喧騰,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淒清肅殺的氣氛.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壹是直接敘述,壹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絕”,回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壹言“峽長”,壹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壹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4] 全文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渾然壹體,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見功力.由於作者曾“踐躋此境”,有具體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峽的特點和不同季節的風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總後分的辦法,按季節分層次,寫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於選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幾筆,使境界全出,叫讀者恍如身臨其境.如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表現水流湍急,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