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妳眼中的北京是什麽樣子

妳眼中的北京是什麽樣子

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東經116度,北緯40度。沒錯,這裏是北京!

壹百個人的眼裏就有壹百個北京,那是天安門廣場國慶的花燈?是八達嶺、慕田峪巍峨的長城?是圓明園訴說歷史的斷壁殘垣?還是後海,工體北門的熱鬧酒吧?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對於我,壹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北京人,這就更加是溶於血液而無法言表的壹種情愫。也許是胡同大院裏壹句親切的問候,也許是濃濃豆汁兒中壹縷怪誕的幽香,也許是傍晚天空中沙沙作響的鴿哨,也許是經過妳身邊的長輩口中哼唱的京劇……太多太多的也許,我想這就是北京的魅力,壹種猶如京劇甩尾的唱腔,壹種猶如炒肝、豆腐腦中雜陳的醇香,說不出,道不明,但是久久的,淡淡的縈繞在妳的心中。

既然人們對北京有這麽多不同的感受,那麽讓我從何下筆介紹呢?我想不拘泥於壹定的格式,而是以我不同的視角來詮釋這座城市:

四季:

北京是典型的溫帶氣候,四季分明,每個季節都有其美不勝收的景致:

春季:壹年之計在於春,當街邊路旁的黃色迎春花競相開放的時候,當長安街兩旁高大的玉蘭花含苞吐蕊的時候,便是告訴妳北京的春天來了。河流湖泊融化了寒冷的冰,天空也掃去壹冬的陰霾,迎接外物復蘇的季節!“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壹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文章寫的就是北京的春。

夏季:北京的春天很短,五壹前後,就進入了夏季。北京的夏季是什麽樣?建議大家可以讀壹讀老舍先生《駱駝祥子》中的片段《在烈日和暴雨下》。早晨的時候還微微的清涼,過了晌午,日頭開始毒毒的照射著地面,壹點微風也沒有,空氣中彌漫著壹種躁動,加之知了無休無止的鳴叫,更讓人心急火燎。這時候的北京人願意躺在床上,搖著蒲扇睡午覺(北京人常說電扇的風太硬,蒲扇和折扇是夏季的最愛),或者壹手端著小泥壺,吸溜著茶湯,另壹只手還是握著壹把蒲扇。日頭偏西的時候,天氣慢慢的涼爽起來。幾縷微風吹來壹片雲彩,便淅淅瀝瀝的下壹陣雨。雨過天晴後,西山不是掛上了彩虹就是布滿了火燒雲。入夜後,城市開始熱鬧起來,人們紛紛走到街上,或乘涼,或下棋,或三五成群的聊天,抑或走進公園,聽聽蛙聲,尋尋蟬鳴。現在北京的公園在夏季也大多延長了開園時間,滿足市民夜間遊園的需要。此處還是要請出朱自清先生,他的大作《荷塘月色》便是先生1927年夏夜遊清華園的場景。

秋季:北京的夏季總讓人覺得太長,即便是九十月份的秋老虎也大多被算作是夏季的余威。此後便進入了北京壹年中最美的季節——秋季。郁達夫先生說,他原用自己三分之二的生民,換得另外的三分之壹都是北京的秋。北京的秋,厚密,濃重,但是有淡淡的,淺淺的。仿佛妳壹伸手就可以抓到滿懷的秋意,但是張開懷抱來看的時候,卻是什麽也沒有。北京的秋很短,短到只有十場雨。每當秋雨落下的時候,人們就會在心裏默默地數著:壹場秋雨壹場寒,十場秋雨就穿棉。但是這短短的十場雨,卻是那麽的絢爛,甚至可以和春天媲美。香山上絢爛的紅葉,釣魚臺東門外黃金壹樣的銀杏,仿佛是生靈萬物在歸於冬天的死寂前最後壹次,也是最大壹次爆發自己的美麗。

冬季:主席詩詞雲: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其實北京已經好多年沒有好好的下壹場雪了,沒有雪的冬季總讓人覺得少了太多的趣味和歡樂。但是畢竟冬季是壹個美好的季節,因為在這個季節裏,我們要過年!全國各地甚至是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過年,但是北京的年更有味道。且不說穿新衣、帶新帽,合家團聚的大年三十,單說這春節的廟會,就是任何地方也難比的!老北京的廟會,其實並不限定在過年,農歷的初壹十五,佛誕,王母娘娘的生日,都有廟會。現在這些廟會都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所以壹年壹度的春節廟會就更顯得珍貴,熱鬧!最正宗的廟會,建議妳去廠甸。也許妳在地圖上沒法找到廠甸這樣壹個地名,因為這個名字屬於這條街,只限定於春節期間,這條街就是琉璃廠大街,北起和平門外,向南壹直延伸到虎坊橋路口。壹到春節,這裏便成為了壹個不收門票的大嘉年華,各色小吃,各種玩意兒,各種各樣妳能想到,不能想到的快樂就都向妳湧來。為什麽說這裏的廟會最正宗?因為廠甸廟會很好的保存了北京傳統廟會的精髓,大掛糖葫蘆,風車,泥人,糖人,跑旱船,踩高蹺,說書唱戲,打把勢賣藝……簡直就是壹個民俗的露天博物館。熱愛北京民俗的人不應該錯過。

冬天的北京還有壹道風景,是許多人都不會註意的,那就是冬儲大白菜。如果妳現在經過地安門外大街,還能看到街兩邊擺放的像小山壹樣的大白菜,這是過去北京人的看家菜,冬天蔬菜奇缺的季節,大白菜是各家各戶的必備口糧。還記得就在幾年前,我跟隨著父親瞪著三輪車去附近的菜站買大白菜,壹買就是好幾百斤。買回來稍加收拾,就放在樓前的空地上,隨吃隨取。當時是當作壹項重要的過冬準備,現在看來倒變成了心裏甜甜的玩味。

城門:

北京是座古城,最早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周朝,在北京西南二環的濱河公園裏矗立著這樣壹個石雕,石雕上寫著:北京城垣,肇始斯地,其時維周,其名曰薊。就在這座石雕的西面,有壹座遼代的磚塔——天寧寺塔。這座磚塔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地上建築。

北京在歷史上有很多的名稱:逐鹿,薊,幽州,中都,大都,順天府,京師,北平,北京等等。正式定名北京的是明成祖朱棣。在清朝的時候,雖然北京的名字沒有改,但是當時北京領導的官銜還是稱之為順天府尹。這個順天府尹的職責是京師的行政管理,而北京的兵權,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衛戍區司令,官銜是九門提督。

提到了九門,就壹定要說說北京的城門。北京有這麽句順口溜: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壹口鐘。說的便是北京的城門。

內九:

內城的九座城門,按照順時針的方向,從南起是:正陽門(前門),宣武門(順治門),阜成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崇文門(哈德門)。九門分別有各自的用途:西直門明代稱和義門,是運水通道,每天壹早從玉泉山運來的水,從和義門運進北京城,進入皇城。東直門明代稱為崇仁門,是過往運送柴炭車的,叫做柴道。朝陽門明代稱為齊化門,是運糧通道。崇文門叫哈德門,是運送酒的通道。前門叫正陽門,是皇帝出入之門,平民不能走,只能走兩旁的月門。宣武門叫順治門,死囚從此門押出,拉到茶市口斬首。阜城門當時叫平則門,是運煤通道。德勝門是軍隊得勝班師回朝進入的門,安定門是軍隊出征時走的門。

外七:

外城的七座城門,分別是:“外七”,包括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東便門、西便門和永定門。

這些門是為老百姓入城做小買賣、打短工、走親戚用的。

皇城四:

皇城的四座城門,分別是:是指大明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這四個門是為城裏的文武百官進出宮廷用的。大明門在清朝的時候改成大清門,在修建天安門廣場的時候被拆除掉了。還有壹說皇城的四座城門最南邊的是玄武門,由於“玄”字諱了康熙帝的名字,因此改稱神武門。

北京的城門,現在還可以看到較為完整的當屬正陽門。正陽門保留了箭樓和城樓部分,甕城已經被拆除。現在政府也在積極的恢復北京的歷史原貌,已經重建起了永定門。

五鎮:

北京有城門,這大家都知道,但是北京還有五鎮,這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所謂五鎮,並不是五個市鎮,而是指五間鎮物,分別鎮住了北京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以求這片土地萬代安寧興旺。

東方之鎮為神木廠(屬木),西方之鎮為永樂華嚴鐘(屬金),南方之鎮為燕墩(屬火),北方之鎮為昆明湖(屬水),中方之鎮為景山(屬土)。

神木廠位於北京廣渠門外通惠河二閘的南面,現在的地名叫黃木莊。明初永樂皇帝朱棣,營建故宮紫禁城時,曾派人到四川、兩湖、兩廣等地采辦大量上好木料,這些木材經輾轉運輸,最後沿大運河運到北京,堆放木料的地方就是神木廠。《春明夢余錄》記載:“京師神木廠所積大木,皆永樂時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頭’,圍二丈外,臥四丈余,騎而過其下,高可隱身。”這些大木都是世界罕見之物,難怪後人有詩詠神木廠雲:“大木千囷百丈高,東方作鎮記前朝。磈奇猶憶巖阿裏,老幹亭亭聳碧霄。”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三年還特制了《神木謠》以誌火木:“都城東有巨木焉,其長六十余尺,臥於地,騎者隔木立,弗相見也。相傳前明時所置,以應甲乙生氣雲。作神木謠:‘天三巽壹含精腴,深山大澤連林扶。壽突靈椿忘榮枯,所樂不存屣棄渠。遠辭南海來燕都,甲乙青氣鎮權輿。是稱神木眾木殊,春明舊跡久聞予。便中壹覽城東隅,長六丈余臥通衢。圍乃不可規矩模,巋然騎者能蔽諸。四百春秋壹瞬夫,雨淋日炙風吹敷。枝幹剝落摧皮膚,隙孔瞋菌郁繆紆。為想懷材昔奧區,淩雲概日垂扶疏。翩集不脛曰人乎,天也將以為貞符。試看虛中巨查如,堯年貫月歷劫余,生育盛德厘皇圖’”。乾隆皇帝建碑立亭,刻《神木謠》於碑上。禦碑亭就在現在的北京鋼琴廠院內,“文革”中碑、亭均遭毀壞,所剩的壹段大木也被不識文物為何物的人做成會議桌了,實可惋惜。

華嚴大鐘鑄造於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傳為祈禱“靖難之役”中死難軍士的亡靈而鑄。大鐘通高6.94米,最大直徑4米,重達46.5噸,聲音渾厚綿長,圓潤宏亮,鳴時聲聞數十裏之外。鐘體內外鑄有17種經咒, 計22.7萬多字。銅質精好,字畫整雋,相傳為沈度筆,少師姚文榮公(廣孝)監造,被譽為“中國鐘王”。嘉靖年間以“京城白虎方,不宜有金聲”,遂臥鐘於地。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神宗朱翊鈞又將其從漢經廠移置萬壽寺存放。

燕墩亦名煙墩,在永定門外路西壹裏許,燕墩在元代初建時為烽火臺狀的壹土臺,到了明代嘉靖三十二年修外城時方將燕墩以磚包砌,其墩臺是壹個下寬上窄的立方體,墩臺下部的四面邊長皆為14.87米,底部至臺頂高19米,頂部各邊長13.7米呈正方形。臺底部北面左端開壹門,兩扇門和門框等皆以石為之。從此進,循石階而上,歷45級能從臺頂西南角至臺上。有壹首《燕墩竹枝詞》足以證明此墩臺為元初建都時之故物。詞曰:“沙路迢迢古跡存,石幢卓立號煙墩。大都舊事誰能說?正對當年麗正門。”

昆明湖古稱西湖,也稱甕山泊。昆明湖水碧波蕩漾,風景如畫,歷史上曾有過“西湖十景”的盛譽(西湖十景為:泉液流珠、湖水鋪玉、平沙落雁、淺澗立鶴、葭白搖風、蓮紅墜雨、秋波澄碧、月浪流光、洞積春雲、壁翻曉照)。早在金代,這裏建有功德寺,舊名護聖寺。到了明代,湖邊又陸續建起了寺院和亭臺。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建立的圓靜寺,景色更為壯麗。清乾隆間擴建為昆明湖皇家園林。多少年來,前來遊園的人無不對昆明湖倍加贊賞。

景山又名萬歲山,俗稱煤山,與故宮紫禁城北門神武門隔路相望,解放後成了公園。景山元代時為小丘稱青山,明初擴建北京城時,挖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將所挖泥土堆積而成。民間傳說山下曾堆放過煤炭,所以才又有煤山之稱。景山東側山坡上有明末崇禎皇帝自縊而死的老槐樹,樹身被壹條粗大的鎖鏈鎖著,還有明太監王承恩陪崇禎皇帝殉節處石碑。景山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景色宜人。有詩詠中鎮景山為證:“地安門裏繞紅墻,樹影重重映夕陽。玉蛛金鰲橋上望,煤峰聳峙在中央。”

燕京八景:

說到北京,壹定要說燕京八景,這燕京八景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現行最為通用的說法是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爺禦筆親題的八景。包括: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金臺夕照,薊門煙樹,西山晴雪,玉泉趵突,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太液秋風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東岸萬善門旁,有壹水埠,水中有亭叫”水雲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圖》中記述說:”…天氣晴明,日月晃漾而波瀾漣漪清澈可愛,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詩中有”秋到農居爽籟生,玉湖澄碧畫橋橫”之句,故叫太液秋風。

瓊島春陰

乾隆欽定該景石碑原在今北海白塔山西坡悅心門前。乾隆五十壹年(1786)遷到白塔山東側現址。

玉泉趵突

玉泉山在萬壽山之西。金章宗於山鹿建泉水院。玉泉山有三個石洞,壹個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淺莫測;壹個在山南,泉水流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壹在山根,有泉湧出,其味甘冽,門刻”玉泉”二字。

西山晴雪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是太行山的壹支余脈。所說的雪景亦泛指此壹帶。香山是這壹帶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碑,立在德勝門外五裏的土城邊。這裏歷史上曾有”煙樹”的景觀。

居庸疊翠

古時居庸關範圍包括全部關溝峽谷。下端溝口叫下口或夏口,也叫南口。關溝曲折而上。經居庸關、上關,直達北口——八達嶺。北溝是北京北部燕山山脈的缺口,山谷中峰巒疊嶂,林木蔥郁,山花爛漫,層林盡染,山水明媚,景致非凡,”居庸疊翠”碑就在此谷中部的疊翠山上。

金臺夕照

金臺,即黃金臺。原指公元前三世紀,燕昭王為禮賢下士所置之土臺,上面放著千金,聘請天下名士。至於該臺的位置,由於年代久遠,壹時較難確切指出。目前有金臺七八處。乾隆皇帝把石碑立在朝外。即今關東店南3501廠內(原苗家地教場東邊半裏的土丘上)。1935年出版的《舊都文物略》中,還能見到石碑倒臥的照片現在無任何遺跡了。

盧溝曉月

盧溝即永定河,古來交通要津。金世宗1189年下令建橋,1192年(明昌三年)落成,命名廣利橋。橋如長虹,十壹拱券門,四個華表,望柱上雕有大水石獅485個。橋長266米,寬9米。古時交通不太方便,京城距此約是半天的路程。送別京門,打尖住宿,來日早行。雞鳴上路,尚見明月當空,大地似銀,”盧溝橋上月如霜”。於是”曉月”的意境名傳遐邇。

以上這些只是所有關於北京的描繪中很少很少的壹部分,少到九牛壹毛都無法形容,相信其他人肯定還有他們不同的理解,非常願意和所有熱愛這片土地的人探討我們心目中的北京。我也非常願意做壹個導遊,把所有我知道的人、事、物、景和大家分享。願妳們也壹樣愛我的故鄉——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