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橋的基本概況
拱宸橋,位於浙江杭州大關橋之北,東連麗水路、臺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杭城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拱宸橋始建於明崇禎四年,當時舉人祝華封,募集資金造橋。清朝順治八年,橋坍塌。康熙五十三年,由布政使段誌熙倡導並率先捐款,林雲寺的慧輅和尚竭力募捐款項相助,歷時四年,建成現在的這座拱宸橋。該橋長98米,高16米,橋面中段略窄為5.9米寬,而兩端橋堍處有12.2米寬。
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兩手相合表示敬意。每當帝王南巡,這座高高的拱形石橋,象征對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橋之名由此而來。1895年,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杭州列為通商口岸。1896年在此地建立洋關,抗戰勝利後,洋關廢除。2005年,拱宸橋進行大修,這也是拱宸橋120年來頭壹次大修。2006年,杭州運河集團又將長3米、重2噸的護橋石更換。古老的拱宸橋,以更堅強的形象,橫跨在運河上。
橋的東岸,是運河文化廣場。廣場上六幅浮雕,講述著運河的古老歷史,規模宏大的錢運茶館,是壹處仿古建築。每當夜幕降臨,附近的居民便走出家門,在廣場上休憩,越劇迷則在廣場的“曲藝雜壇”盡情展示才藝。橋的西岸,就是2月14日開始正式整治的拱宸橋橋西歷史保護街區,北至杭州第壹棉紡織廠保留倉庫,南至登雲路,西至小河路,東至京杭運河,規劃用地面積7.83公頃,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修繕工程將對原有建築進行保護、改善、整飭、更新、拆除等措施,搶救瀕臨破壞的運河沿岸歷史實物遺存,形成以居住、休閑功能為主的集商業、休閑、娛樂及公***展示服務為壹體的城市綜合區域,預計在今年國慶節前竣工。
東連拱宸橋的橋弄街的壹側是近代工業廠房,另壹側是傳統商業店鋪,保留了大量民居建築:沿運河的住家與埠頭、合院式的傳統民居、民國時期的裏弄建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簡易“公房”、八十年代的“筒子樓”等,幾乎濃縮了近現代中國的建築。這次整治,3000戶居民暫時搬離此地,經過整治後,這裏將成為壹個集中體現杭州清末至解放初期,依托運河而形成的近現代工業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及倉儲運輸文化的文化復合型歷史街區。
該橋附近的中心集施茶材會所是民國時期的壹個慈善場所,為杭州市第三批歷史保護建築,始建於1924年,坐南朝北,為合院式墻門建築,占地560畝,***三進,圍成壹個天井式院落,內部建築均為壹層木結構。
同行的朋友陳向文,對杭州的橋及運河頗有研究,曾擔任《杭州的橋》壹書主筆。他說,過去,拱宸橋很“孤單”,東側都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而橋西的壹些傳統建築,夾雜在裏面不起眼,又因其破舊,外面的人幾乎不會進去逛。在國慶節,人們越過古老的拱宸橋,就可以來到這片充滿古典風貌的街區,探古訪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