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定義是什麽?
白血病是壹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已將其列入重點防治的十大惡性腫瘤之壹。白血病占惡性腫瘤總發病數的5%左右,發病以兒童和青年居多,在我國各年齡組惡性腫瘤的死亡率中占第六位(男性)和第八位(女性),在兒童及35歲以下的人群中則占第壹位。觀察白血病年齡別發病率曲線,發現在5歲以下及15—20歲間有兩個小高峰,在40歲以後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升高,高峰年齡在60歲以後。但各型白血病發病年齡不盡相同。根據調查發現白血病的發病率大城市高於農村,油田和汙染地區的發病率明顯增高,男性略高於女性。就各型白血病來看急性多於慢性。根據我國1986—1988年調查資料,各型白血病的發病率以急非淋最高,其次為急淋、慢粒,慢淋和特殊類型最低。
人類白血病的確切病因至今未明。有關研究表明,病毒可能是主要的因素,此外尚有遺傳因素、放射、化學毒物和藥物等因素。某些染色體的異常與白血病的發生也有直接關系,染色體的斷裂和易位可使癌基因激活或位置發生移動,染色體內基因結構的改變可直接引起細胞發生突變。免疫功能的降低,也有助於白血病的發生。
白血病是壹種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表現為正常血細胞生成減少,周圍血白細胞發生質和量的異常,白細胞及其幼稚細胞(即白血病細胞)在骨髓或其它造血組織中進行性、失控制的異常增生,浸潤並損害各種組織,產生不同癥狀。根據白血病的病程及細胞形態學可將白血病分為:
(1)急性白血病 病情發展迅速,骨髓及周圍血中主要是異常原始和幼稚細胞。其自然病程多在6個月以內。急性白血病又分:A、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淋);B、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急非淋)。包括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急粒)、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急單)。
(2)慢性白血病 病程較長,骨髓及血中主要是較成熟的異常細胞,其次為幼稚細胞。自然病程多在壹年以上。慢性白血病主要包括: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粒);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淋);多毛細胞白血病;幼淋巴細胞白血病。
(3)特殊類型白血病 如低增生性白血病、綠色瘤或粒細胞肉瘤、嗜酸粒細胞白血病、嗜堿粒細胞白血病等。
40年代以前,白血病被認為是“不治之癥”。診斷後除了輸血等支持療法外,壹般無其它特殊治療。進入70年代,在綜合支持療法的基礎上,采取聯合化療、免疫治療、細胞生長因子與造血幹細胞移植、中醫治療等有計劃地科學綜合療法,使患者緩解率明顯提高,緩解期、生存期,特別是無癥狀存活期延長,相當壹部分病人長期存活,甚至治愈。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緩解率可達90%以上,5年生存率超過50%,其中約40%以上已得到治愈。其它類型白血病緩解率已達60%以上,3年以上生存率已達20%以上。加上部分病例緩解期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更為白血病的根治提供了希望,現代醫學技術的進壹步發展與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的應用壹定會給白血病患者帶來更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