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釘子戶
釘子戶,是指那些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拆遷,但又身處開發區或者鬧市的房子。或者是指在城市建設征用土地時,那些不肯遷走的住戶。而此地有壹個“釘子戶”,在長江中待了700多年,卻無人敢拆。
位於湖北鄂州城區小東門外的長江龍蟠磯上,有壹個“釘子戶”,名叫鄂州觀音閣,也叫龍蟠磯寺。宋朝時,人們就在此地修建寺廟,但由於長江常常發洪水,廟宇經常被沖毀。即使這樣,當地人還是會不斷重建寺廟,因為古人大都信奉神靈,尤其是對觀音菩薩,充滿了敬畏之心。只要有事,很多人都會祈求觀音菩薩保佑自己渡過難關,甚至很多人在自己家裏都供奉著觀音。
1345年,蒙古族人達魯噶齊鐵山在長江中間弄了很多條石,然後將其壘成臺,再在上面修建了蟠龍磯寺,這就是觀音閣的前身。1488年,寺內的僧人覺壽決定擴大寺廟,於是拿出部分香油錢以及化緣得來的錢來擴大面積。自此,鄂州觀音閣誕生了,每年都會有很多人來此祭拜神靈。
據了解,觀音閣坐東朝西,逆著江水而建。它閣長24米,10米寬,高14米。閣身是用的青磚砌成的,閣內有三個大殿,兩座樓,壹個亭子,總面積300多平方米。觀音閣是典型的江南民間建築,構築精巧,集儒家、道教、釋三教文化於壹體。萬裏長江中僅有鄂州有,所以觀音閣被譽為“萬裏長江第壹閣”。
長江水喜怒無常,觀音閣建成後經歷了數次洪水的沖擊。1527年,觀音閣被毀,武昌的知縣親自來此,叮囑寺內的僧人壹定要集資重修,並增建了觀音閣。1864年,大學士兼湖廣總督官文看見長江中間有壹座小島,詢問當地人後得知它叫蟠龍磯,親自上島寫下了“龍蟠曉渡”四個字,被刻在閣正門的石碑上,還捐出千金用來修葺觀音閣。
雖然觀音閣遭受了無數次洪水的沖擊,但每次被毀壞後,當地官員或者鄉紳都會集資修繕,以保證它的完整性。觀音閣除了是壹座廟宇之外,還是壹個測量長江水位的工具。每到汛期,江水都會沒過樓閣,只剩下高層的窗口,大部分都被淹沒在江水中。這在告訴兩岸的人們,洪水來了,要做好防護,以減輕洪水帶來的後果和減小老百姓的損失。等汛期壹過,觀音閣重出水面,威鎮江心。即使經過多次洪水的洗禮,觀音閣依然屹立在長江上,由此可見當時工匠們的建造技術有多高超,智慧之高,經得起大自然的考驗。在今年的百年難遇的特大洪災中,觀音閣也沒有倒下。
2006年5月25日,鄂州觀音閣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此壹來,更沒有人敢拆除它了。每年都會有很多遊客來鄂州,參觀這座百年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