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檢查
免疫力檢查主要是看臨床表現和免疫功能的實驗室檢測。輕的免疫力降低,主要靠臨床表現來判斷;重的免疫缺陷則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測。
免疫檢查
免疫力檢查是怎麽回事?免疫力的評估主要靠兩方面,壹是臨床表現,二是免疫功能的實驗室檢測。
1、較輕的免疫力降低,主要靠臨床表現來判斷。當人體免疫功能失調,或者免疫系統不健全時,感冒、扁桃體炎、哮喘、支氣管炎、肺炎、腹瀉、過敏等疾病就會反復發作,此時最好就醫檢查寶寶的免疫力了。
其次,醫生也可能會讓寶寶做壹些化驗,包括 免疫五項 、化驗查血鋅銅等 微量元素檢測 、以及 血常規 。
2、重的免疫力低下,也就是醫學所說的免疫缺陷。免疫缺陷可以通過實驗室檢測出來,並且檢測的實驗室指標是客觀的。通過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吞噬功能等三方面的檢測,80%的免疫缺陷都可以被發現。免疫缺陷主要有三大臨床表現:反復感染、易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患惡性腫瘤。這與壹般意義上的免疫力低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容易生病”不同。
需要說明的是,寶寶的免疫力不能單純以是否“容易生病”或者感染的次數多少來衡量。以感冒為例,不能說1年患10次感冒的寶寶就比1年患1-2次感冒的寶寶在免疫力方面有問題。壹般情況下,正常人感冒通常3-5天就好了,而免疫力有問題的人往往不易恢復,可能還會發展成肺炎;正常人感冒,用幾天藥後就好了,而免疫力有問題的人治療效果差。另外,反復發生中耳炎、反復皮膚感染、其他反復感染,影響到生長發育,要註意有免疫力問題。
免疫五項
免疫五項:包括 IgG、IgA、IgM、IgE、IgD的正常值及增高和降低的意義,可以了解寶寶免疫方面的狀況。
項目 正常值 增高 降低 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 6-16g/L 慢性肝病、結締組織疾病等。 蛋白丟失性腸病、腎病綜合征、混合性免疫缺陷綜合征、遺傳性或獲得性抗體缺乏癥等。 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 760-3900mg/L 慢性肝病、亞急性或急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反復性呼吸道感染、腎病綜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劑治療或妊娠後期等。 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 400-3450mg/L 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結締組織疾病、慢性或亞急性感染等。 蛋白喪失性胃腸炎、混合性免疫缺陷綜合征、遺傳性或獲得性抗體缺乏癥。 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 1-4mg/L 慢性感染、結締組織病、某些肝病、葡萄菌感染等。 遺傳性或獲得性IgD缺乏綜合征、重癥復合性免疫缺陷癥等。 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 0.1-0.9mg/L 某些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血清病、變應性亞敗血癥等)、哮喘、寄生蟲感染、T細胞功能不全癥、急性肝炎、肝硬化、風濕性關節炎、小兒腹瀉等。 復合性免疫缺陷病、無γ-球蛋白血癥等。其他免疫檢查詳解
微量元素檢查 :人體健康與體內微量元素的含量密切相關,兒童時期微量元素的缺乏可以導致生長發育遲緩,免疫功能下降等。
銅:國外曾有報道,機體內銅總量減少,可減弱免疫機制(抵抗疾病力量),降低抗病能力,助長細菌感染,從某種意義上說,微量元素比維生素對機體更需要。銅缺乏可以導致長期反復感染。銅主要參與造血及酶的合成,兒童缺銅也可導致貧血、發育遲緩等。
鐵:嬰幼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缺鐵問題,缺鐵會使血紅蛋白合成降低,引起缺鐵性貧血。鐵參與構成血紅蛋白,運輸和儲存氧。由於鐵是制造Hb的原料,不足可使Hb合成量減少,嬰幼兒由於生長發育迅速所致鐵供應不足可引起貧血。兒童缺鐵可引起缺鐵性貧血,從而影響生長發育。
鋅:鋅也是人體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壹,小兒缺鋅的主要表現為食欲差、生長發育緩慢、免疫功能降低。
鎂:鎂是維持機體代謝的重要微量元素,是機體代謝的重要催化劑,幾乎參與人體的所有新陳代謝過程,兒童缺鎂能引起蛋白質合成系統的停滯,荷爾蒙分泌的減退,消化系統機能異常,腦神經系統障礙等,獲得鎂的最好辦法是多吃綠色蔬菜、胡蘿蔔、面粉等,常喝硬水。鎂能激活多種酶,兒童缺鎂容易感到疲勞,免疫力下降。
鈣:鈣是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鈣在維持肌肉興奮、酶的激活中起重要作用。兒童缺鈣可導致兒童佝僂病、生長停滯、骨軟化癥等。兒童處於生長發育快速期,膳食結構不合理或兒童偏食、挑食可導致缺鈣。因此,在學齡前對兒童進行合理的補鈣是非常必要的。在補鈣過程中,補充維生素AD非常有必要,這樣可以保證鈣質的最佳吸收和利用
血常規 :血常規化驗是了解寶寶免疫力的化驗項目之壹。血紅蛋白的減少可能代表貧血,缺鐵性貧血可引起細胞免疫功能缺陷。
補體的檢測
補體的檢測包括總補體 (CH50)、補體C3(正常值為0.85-2.00g/L)、C4(0.12-0.40g/L)、B因子、補體組分裂解產物(C3c、C3d、C3a 、 C4a 、 C5a 、Ba 和 C5b-C9 復合物等補體裂解片段)、C1 抑制物(診斷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等。補體系統異常包括先天異常和後天異常,前者見於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補體各個單壹組分缺陷病等。後者分補體含量增多和降低,增高見於部分感染性疾病早期,降低的原因有:
1、免疫機制激活而消耗了補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急性腎小球腎炎早期、系統性紅斑狼瘡伴腎病者、高球蛋白血癥等;
2、補體合成減少,如某些慢性肝病、小兒進行性腎小球腎炎等。
補體檢測臨床意義
補體C3 :C3是補體系統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壹個組分,它是補體兩條主要激活途徑的中心環節,有著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因此對C3的研究日趨重視。
補體C4 :C4是補體經典激活途徑的壹個重要組分,它的測定有助於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治療和病因探討。
血清總補體溶血活性(CH50)測定 :補體是存在於正常人新鮮血清中的壹組不耐熱、具有酶活性的、比較復雜的血清蛋白。補體是壹個多種血清蛋白組成的復雜系統。它除了具有溶血作用和壹定的殺菌作用外,還可以促進炎癥反應,參與壹些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過程。補體並不隨機體的免疫反應增加而升高,只有在疾病情況下才出現波動。
要機體發生炎癥時,補體值可以增高,但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患和變態反應性疾患,補體值往往下降。因此,臨床上動態觀察補體值的變化,以這壹類疾病的診斷、病因研究及預後判斷有重要意義。
項目 正常值 增高 降低 補體C3 1.12?±0.55mg/L(1.01-1.86) 見於各種傳染病及組織損傷和急性炎癥,肝癌等。 主要見於免疫復合物引起的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反復性感染、皮疹、肝炎、肝硬化、關節疼痛等。 補體C4 0.553±0.109mg/L(0.16-0.47) 見於各種傳染病、急性炎癥、組織損傷、多發性骨髓瘤等。 見於免疫復合物引起的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病毒性感染、狼瘡性癥侯群、肝硬化、肝炎等。 血清總補體溶血活性(CH50)測定 50-100kU/L(CH50) 血清補體值增高:可見於許多炎癥疾患以及阻塞性黃疸、糖尿病、急性風濕熱、皮肌炎、甲狀腺炎、結節性結腸炎、菌血癥、急性心肌梗塞、各種傳染病、肺炎、腫瘤等。 補體減低:見於免疫復合物引起的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休克、異體移植排斥反應、痢疾的反復發作、橋本氏甲狀腺炎等。細胞免疫檢查
細胞免疫檢查: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有關的細胞檢查。包括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輔佐細胞,以及它們的前體細胞等。主要有淋巴細胞轉換試驗、FBC玫瑰花試驗、T淋巴細胞亞群、淋巴細胞毒試驗和NK細胞活性測定。異常結果:
1、T淋巴細胞:可用於T淋巴細胞計數,T淋巴細胞亞群的分類以及判斷T淋巴細胞的活化程度。CD3分子表達於所有成熟T淋巴細胞的表面,是總T淋巴細胞的重要標誌,CD3+常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重癥肌無力以及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主要見於免疫缺陷病,如AIDS、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綜合征以及聯合免疫缺陷病等。亦可見於惡性腫瘤、SLE、免疫抑制劑治療等。
2、B淋巴細胞:SmIg+細胞增高:常與B細胞惡性增殖有關,主要見於慢淋、毛細胞白血病以及巨球蛋白血癥等。SmIg+細胞減低:主要與體液免疫缺陷有關,常見於性聯丙種球蛋白缺乏癥、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等。
需要檢查的人群:免疫力低下者和細胞免疫有缺陷者均可檢查。
細胞免疫檢查正常值壹般呈陰性結果。有些試驗則是在壹定的參考值範圍內。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G
正常值IgG8.44-19.12g/L
臨床意義
1.年齡與血中Ig含量有壹定關系。
2.免疫球蛋白異常
(1)低Ig血癥:有先天性和獲得性二類。先天性低Ig血癥,主要見於體液免疫缺損和聯合免疫缺陷病。壹種情況是Ig全缺,如Bruton型無Ig血癥,血中IgG<1g/L,IgA與IgM含量也明顯降低。另壹種情況是三種Ig中缺壹或二種。最多見的是缺乏IgA,患者易患呼吸道反復感染;缺乏IgG易患化膿性感染;缺乏IgM易患革蘭陰性細菌敗血癥。獲得性低Ig血癥,血清中IgG<5g/L,引起的原因較多,如有大量蛋白丟失的疾病(剝脫性皮炎、腸淋巴管擴張癥、腎病綜合征);淋巴網狀系統腫瘤(淋巴肉瘤、何傑金病);中毒性骨髓疾病等。
(2)高Ig血癥感染:各種感染,特別是慢性細菌感染可使Ig升高。如慢性骨髓炎、慢性肺膿腫,血IgG可升高。子宮內感染時臍血或生後兩日的新生兒清中IgM含量可>0.2g/L或>0.3g/L。自身免疫病、肝臟疾病(慢性活動性肝炎、原發性膽汗肝硬變、隱匿性肝硬變)患者可有3種Ig升高。慢性活動性肝炎IgG和IgM升高明顯。各種結締組織病中常見Ig升高。SLE以IgG、IgA或IgG、IgM升高較多見;類風濕性關節炎以IgM增高為主。
M蛋白血癥:主要見於漿細胞惡性病變,包括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等。
免疫球蛋白A
正常值0.6-3.4g/L(濁度計法)。
分析變異濁度計法分析變異系數CV=8%。
生物學變異
1.升高社會—經濟學因素(黑色人種)約可升高20%-75%,60-80歲老人約升高15%-60%,雨季較旱季約高20%。鍛煉約升高14%,冬季較夏季約高10%-14%。肥胖女性約升高30%,男性約升高4%-30%。
2.降低新生兒顯著減低達98%-100%,3-5歲兒童約低50%,口服避孕藥約降低11%-40%,妊娠約升高20%
藥物影響
L-門冬酰受酶通過增加肝臟合成IgA的作用約升高30%-60%,嗜酒者如繼續飲酒可導致IgA升高。
甲基強的松龍致43%病例的IgA明顯降低。甲苯、二甲苯和苯的職業接觸者其IgA明顯降低,嗜酒者戒酒壹年以後可降低。右旋糖苷導致IgA降低。
病理學變異
1.升高見於多發性骨髓瘤,α-重鏈病、良性低蛋白血癥、酒精性肝硬化、活動性慢性肝炎、多發性硬化、風濕病、感染性疾病和接種。
2、降低見於小腸病、腎臟病、癌、誇希奧科營養不良、醫源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原發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和無γ-球蛋白血癥。
免疫球蛋白M
正常值IgM0.5-1.96g/L
免疫球蛋白D
正常值IgDxxg/L
IgD的生物學功能未完全闡明。妊娠末期、大量吸煙者、IgD型骨髓瘤患者血清中IgD含量升高。
免疫球蛋白E
正常值IgExxg/L
變態反應性疾病、寄生蟲感染、急性或慢性肝炎、IgE骨髓瘤、SLE、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IgE含量升高。
體液免疫檢查
體液免疫主要是由B細胞承擔,反映體液免疫的項目有B細胞及其亞群計數、B細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或自身抗體水平、補體及循環免疫復合物水平測定等。
(壹)B 細胞及其亞群計數
由於淋巴細胞表面有壹種抗原稱為CD抗原或CD分子(已發現130余種),不同的淋巴細胞類型有不同的CD抗原。通過采用單克隆抗體以免疫熒光技術檢測各群淋巴細胞的CD 抗原來計數淋巴細胞的數量。B細胞表面抗原為CD19 或 CD20。根據B細胞產生抗體時是否需要T細胞輔助分為B1(標記為CD5+CD19+ )和B2(標記為CD5-CD19+)細胞。前者為T細胞非依賴性細胞,產生低親和力的IgM、IgA和IgG3抗體,參與抗細菌感染的黏膜免疫應答,還能產生多種針對自身抗原的抗體,與自身免疫病相關;後者為T細胞依賴性細胞,可產生高親和力抗體,是參與體液免疫應答的主要B細胞,還有抗原提呈和免疫調節功能。外周血中B1細胞和B2細胞的百分比正常值分別為(0-0.964%)和(1.45%-9.49%)。研究顯示,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外周血B1淋巴細胞亞群的百分比、B1/B2淋巴細胞亞群比值顯著高於正常對照,B1淋巴細胞亞群與狼瘡活動性顯著相關。
(二)B 細胞功能檢測
1.免疫球蛋白 (Ig) 測定:(1)IgG、IgA、IgM 定量檢測:用散射比濁計進行測定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正常值為:IgG 6.94-16.18g/L,IgA0.7-3.8g/L,IgM 0.6-2.62g/L。高於正常值為B細胞功能亢進,低於以下值為B細胞功能缺陷:IgG<2.5g/L,IgA<(0.05-0.1)g/L,IgM<(0.05-0.1) g/L。表1列舉不同疾病的血清 IgG、IgA和IgM水平變化。(2)IgE的檢測:包括IgE 總量測定和過敏原特異性 IgE檢測,前者正常值為0-100IU/ml,數值與年齡相關,因過敏與非過敏者的總 IgE 水平有較大交叉,因此總 IgE 測定對於篩查過敏性疾病的意義不大。但也有資料顯示嬰幼兒總 IgE 增高患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大,成人總 IgE 水平低(< 50 mg/L)患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小。過敏原特異性 IgE檢測為檢測針對某種過敏原的特異性 IgE 類抗體含量。經典測定法為放射性過敏原吸附試驗(為體外檢測血清過敏原特異性 IgE),也可用皮膚試驗或點刺法。放射性過敏原吸附試驗適於:①嚴重的皮炎及皮膚劃痕癥陽性患者;②皮膚試驗可能激發過敏性休克者;③有毒、非水溶性或高度致敏作用的抗原;④食品過敏原等。皮膚試驗和接觸性過敏的誘發是檢測遲發型過敏反應的兩種常用方法。
2.特異性抗體應答反應 主要是檢測機體接觸各種病原抗原後產生抗體的能力。免疫缺陷的患者抗體產生能力低下或缺如。
(三)自身抗體檢查
自身抗體是B細胞針對自身抗原成分所產生的對自身組織或器官起反應的抗體,自身抗體可以針對細胞內成分也可以針對細胞外成分。根據影響的範圍,自身抗體可以分為器官特異性和器官非特異性自身抗體。
1.器官非特異性自身抗體
(1)類風濕因子(RF):是抗人類多克隆 IgG Fc 段的自身抗體。壹般實驗室檢測的類風濕因子是 IgM 抗體 。因為類風濕因子最先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血清中檢測到,故得此名稱。壹般正常人類風濕因子滴度為 1:80 。需要強調的是即便存在類風濕因子,甚至是高滴度的,也不能做為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依據。約 1%-5% 健康人群體內存在類風濕因子。
(2)抗核抗體(ANA):抗核抗體是以細胞的核抗原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的總稱。使用不同的血清稀釋度(滴度)可以對血清中抗核抗體行半定量。結果以陽性(滴度)、陰性表示。還可描述熒光圖譜,如均質型、周邊型、斑點型、核仁型等,各型提示存在不同種類抗體。抗核抗體通常作為各種針對核抗原的不同抗體的篩查實驗。抗核抗體檢測是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重要實驗室依據。
(3)抗雙鏈DNA抗體(ds-DNA 抗體):是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特異性抗體,抗體滴度還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有助於臨床診斷、判斷預後以及了解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活動程度。
(4)抗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 )抗體:血清中針對壹組水溶性、可使用鹽水提取的核抗原成分的抗體。抗ENA 抗體是診斷自身免疫病有效的實驗室檢測(表 3 ),包括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癥、多發性肌炎、皮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幹燥綜合征和重疊綜合征等的診斷。
( 5)抗 Sm 抗體:對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具有高度特異性,但診斷時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只有15%-30%呈陽性,與病情活動無關。亞裔和非洲裔陽性率比白種人高。
(6)抗核糖核蛋白(U1RNP)抗體:是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的特征性抗體。系統性紅斑狼瘡 和系統硬化癥患者血清中也可陽性。
(7)抗SSA和抗SSB抗體:兩者常同時存在,是幹燥綜合征的特征性抗體。 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也可存在上述兩種抗體,尤其是明顯對光敏感而無腎損害的病人。此外,新生兒狼瘡綜合征也可出現抗 SSA 和 / 或 SSB 抗體。
(8)抗 Jo-1 抗體:是針對組氨酰-tRNA 合成酶的抗體。與皮肌炎關系較密切。雖然僅 25%-30%的皮肌炎病人抗 Jo-1 抗體陽性,但具有較高特異性。在合並有間質性肺部疾病的皮肌炎患者抗Jo-1 抗體陽性率較高。
(9)抗 Scl-70 抗體:是針對DNA 拓撲異構酶 I的抗體,與彌漫性系統性硬化癥關系最大,陽性率約 30%。
(10)抗組蛋白抗體:與藥物性狼瘡相關。
(11)抗中性粒細胞抗體( ANCA):主要有2種免疫熒光類型,即分布於細胞漿 (cANCA) 和分布於細胞核周圍 (pANCA)。cANCA 與 Wegener's肉芽腫有關,滴度與臨床表現嚴重性相關。
(12)抗心磷脂抗體:約40%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抗心磷脂抗體陽性。
2.器官特異性自身抗體
此類抗體較多,而且不斷有新的抗體被發現和應用於臨床。由於僅僅是針對特定組織或器官抗原產生的抗體,所以這類抗體主要與相對應的組織器官起反應,引起這些組織器官的損害。壹般這類抗體在診斷相應的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尤其是存在高滴度抗體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