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記憶大師》怎麽樣?
陪朋友看《記憶大師》那天,我發現她在哭。
實際上這部電影我已經去影院看過壹遍,陪朋友看是二刷,二刷的原因是我劇透了壹句話,我說這是壹部反家庭暴力的電影。
朋友在觀影後說,自己很理解段奕宏演的趙警官,她也曾經歷過壹段類似的黑暗歲月,當時她非常想把媽媽從傷痛中拯救出來,每天陪著媽媽傷心,安慰媽媽不要難過,那個時候的自己就像是媽媽的“守護神”。
朋友還說,在觀影者裏面,有不少這樣的“守護神”,他們大多數是70、80後,他們多數人已經為人父母,而他們的父母就是常常把“打是親、罵是愛”、“黃金棍下出好人”掛在嘴邊的那代人。
這些荒謬的理論扭曲了下壹代的三觀,讓壹些正在經歷家暴的夫妻不知所措,也讓壹些害怕再次和伴侶重寫父母的創傷的人,選擇終身不婚。
“如果父母沒有離婚,不知道我現在會變成什麽樣子。”
在朋友眼中我看到:比家暴更可怕的,是成為受害媽媽的“守護神”。
《記憶大師》作為壹個反家暴的範本,它向我們展示了媽媽這個角色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麽重大,媽媽跟爸爸的不良關系,讓她和孩子的人生變得如此艱難。
而有些謊言我們不得不揭穿。
謊言1:丈夫經常打我,但我離不開他
“丈夫經常打我……”這僅僅是很多被家暴摧殘的女性願意說出來的事實之壹。
影片中無論是小蕓的媽媽,還是沈警官的媽媽,她們都曾受到家庭熱暴力的侵害,我們看到她們全身傷痕累累,雙目無神,她們雖然對孩子承認自己受到了傷害,也逃到親戚家尋求保護,可當丈夫跪在親戚門口苦苦哀求,做出自殘行為的時候,她們卻在心理上認輸了,她們好了傷疤忘了痛,又開始作賤自己,繼續和施暴的丈夫糾纏。
“丈夫經常打我,但我離不開他。”這是壹句謊言。
聽到這句謊言的孩子會覺得面對暴力,媽媽無能為力,孩子沒有看到的是在媽媽無能為力的背後,潛藏著滋長暴力的真實原因。
原因1:報警無效
自古以來,“清官難斷家務事”,妻子跟丈夫吵架、甚至動手,交給警方在法律上也只能做調解處理,也許在警察局問題是解決了,可是在很多年以前,法律上沒有規定丈夫打妻子會受到怎樣的審判,所以很多暴力的丈夫就鉆了法律的空子,回家繼續對妻子施暴,妻子也因為受不到法律保護而只能忍受丈夫的暴行。
原因2:害怕沒面子。
片子裏沈警官小時候有個記憶是媽媽在親戚躲藏時,爸爸當著媽媽跟娘家人保證,以後再也不打媽媽了,可是當爸爸成功接走媽媽,他就開始在回家的途中飆車威脅,他拉開車門用力抓扯媽媽的頭發進行報復,怪媽媽居然跟娘家告狀讓自己很沒面子。
實際上不僅是沈警官的爸爸覺得自己沒面子,媽媽也是因為覺得自己沒面子才答應重歸於好的,誰也不願意讓親戚朋友覺得:壹個成年人連自己的婚姻問題都處理不好。
原因3:經濟或精神無法獨立
有壹些因為家庭暴力卻遲遲無法離婚的女性,也許是因為在經濟上不能獨立,她們沒有就業,而是依靠丈夫生活,所以任丈夫為所欲為,自己只能忍氣吞聲。
片子中沒有交待兩位記憶中的媽媽是否存在經濟獨立這個問題,但可以看出來,她們在精神上是非常不獨立的,沈警官的父親在受傷時需要兒子去為自己拿止痛藥,在接受兒子安慰時,她跟兒子說:“幸好有妳。”
她把自己的傷痛越界交給兒子處理,讓兒子來承擔超過年齡範圍的事情。
而小蕓的母親在丈夫敲門的時候,表情就像壹只受驚的鳥,她無法為自己的害怕反抗,她只對害怕依賴和順從。
原因4:斯哥爾摩情節
斯哥爾摩情節俗稱“人質情節”,是被綁架者對綁架者產生的壹種情感,在家暴裏面,這種情感就是被施暴的妻子對施暴的丈夫產生的情感。
片子中有個情節是沈警官看見媽媽手上有被父親施暴後的傷痕,他表示很害怕,這裏媽媽的做法卻讓人細思極恐,她把傷痕畫成了壹條魚,這條魚被壓抑到了沈警官的潛意識裏,變成了壹條從媽媽手中跑出來的飛魚,這樣看上去,那個傷口就變得非常美麗,這個時候爸爸對媽媽的暴力就和愛甚至性連接到壹起了。
婚姻中壹旦出現暴力,這是丈夫對愛深深的背叛,妻子們選擇自欺欺人的接受這種背叛,是因為她們想得到丈夫的愛,她們為了愛,寧願讓自己置身於壹段受虐的關系中,從精神上獲得控制施虐丈夫的享受。
謊言2:媽媽很痛苦,所以我默默陪她承受痛苦
在《記憶大師》的開頭,我們看到壹個叫小蕓的女孩默默數著數,她神色慌張,似乎在隱瞞著什麽,鄰居敲門關心,詢問她是不是父母又吵架了,她說沒有,看到後面妳會非常吃驚的發現,小蕓隱瞞的是爸爸對媽媽的家暴。
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
小蕓在媽媽身上學到重要的壹課就是隱瞞真相。
小蕓是壹個早熟的女孩,她在父母爭吵的時候表情淡定,在鄰居關心的時候不願給別人添麻煩,甚至在警察詢問她是否隱瞞真實的兇手時,她都能冷靜的說自己未成年。
小蕓似乎壹直默默陪伴著媽媽,承受著家暴的痛苦,但這是壹個假象。
實際上小蕓的心中對父母充滿仇恨,她特別看不起軟弱無能的媽媽,她知道趙警官對媽媽有感情,但媽媽卻不願離開那個十惡不赦的爸爸。
鄰居有壹次問小蕓:“妳媽媽去哪裏了。”
小蕓的回答是:“妳管她去哪裏了,就當她死了。”
可無論小蕓怎樣恨媽媽,她都必須對媽媽無比忠誠,因為媽媽讓她很沒安全感。
她相信自己也是個不好的孩子,因為爸爸打媽媽,媽媽也會用不關心小蕓、對小蕓不聞不問來冷暴力對待小蕓。
小蕓的內心是自我否定的,她在家庭裏得不到父母的保護,只能打電話向趙警官求助,諷刺的是,這不是報警,只是加強了內心的自我否定。
那個跟自己有著相似童年經歷的趙警官,非常“心領神會”的幫助了小蕓,他給小蕓戴上耳機,用音樂來消除父母爭吵時發出的噪音,這壹行為讓小蕓再次復習了用默默承受,逃避痛苦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只有隱瞞真相才能保護自己。
所以父母都死在客廳的時候,小蕓放走了趙警官,她並不知道是趙警官失手殺了自己的媽媽,她只是在趙警官走後,異常冷靜的去報警,而她也因此活在不明真相的童年陰影中。
婚姻裏的家庭暴力,是對孩子深深的背叛,孩子在父母爭吵、打架時選擇與外界疏離,默默承受,實際上是在被動的保護著父母畸形的婚姻,他們相信自己是被父母拋棄的,但他們不敢反抗,因為這世界上再也沒有像父母般的人能給予自己關愛。
謊言3:媽媽很痛苦,所以我要幫助她結束痛苦
趙警官的角色設定證明,家暴有代際傳遞的特性。
趙警官在童年裏缺乏溫暖,爸爸在家中扮演著惡魔的角色,媽媽忍氣吞聲,卻又時常情緒矛盾,趙警官想拯救媽媽,他說:“如果爸爸死了就好了”,卻遭到媽媽的呵斥,媽媽說:“不許妳再說這樣的話!”
媽媽的行為帶給趙警官錯誤的認知,這讓趙警官覺得媽媽雖然是受害者,但爸爸施暴的行為並沒有錯,既然爸爸沒有錯,那活在暴力下溫柔的媽媽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媽媽用溫柔和忠誠要挾趙警官,她說:“幸好有妳”,媽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守護神,這是多麽惡毒的壹個行為。
趙警官不能去反抗媽媽,他把對父母的仇恨壓抑在潛意識中,以至於江豐在錯誤植入趙警官的記憶後,誤以為殺害媽媽的另有其人。
看不清楚的記憶、容易誤看的記憶都在證明趙警官不想承認自己仇恨父母的事實,他對自己撒了謊,讓自己變成媽媽的拯救者,幫助媽媽結束痛苦。
當初的媽媽在趙警官眼裏不過像得了癌癥,而爸爸就是癌癥,媽媽無法對抗癌癥,但已經病入膏肓,不能再好起來了,為了讓媽媽不再受苦,趙警官端著小凳子把媽媽的止痛藥換成了安眠藥,媽媽就像那條她親手畫的魚,溺死在浴缸中。
在成年以後,趙警官依然被自己仇恨媽媽的內疚所糾纏,他選擇了小蕓的媽媽,另壹個被施暴者,他把對拯救媽媽的未了心願遷移到小蕓媽媽身上,試圖拯救她,帶走她,占有她,讓她來彌補媽媽當初沒有給予自己的愛,可是小蕓的媽媽對自己說:“我是不會喜歡妳的,妳只會讓我惡心。”
果然跟媽媽壹樣,小蕓的媽媽也拒絕了趙警官,難道她們都喜歡爸爸那樣的惡魔嗎?
趙警官壹不小心把小蕓的媽媽推下了樓梯,因為自己的身體裏也流淌著惡魔的血液呀。
目睹了家庭暴力的孩子,越長大越不想成為施暴者,反而越有施暴的可能,他們無意間充當起被施暴者的“守護神”,企圖“拯救”父母的不良關系,來獲得到父母的肯定,壹旦沒有回應,就試圖用親密關系去重寫童年不愉快的經歷。
真實X:
《記憶大師》裏江豐和張代晨代表了圍觀的我們,片末江豐已經不再是吃瓜群眾,他被植入了趙警官的記憶,本片裏說過,如果記憶在三天之內不被消除,將會成為永久的記憶。
江豐擁有了趙警官的記憶,而我們在影片中體驗了家暴的成因,我們通過片中施暴的爸爸可以識別壹些家暴行為的信息,來預防家暴的發生。
警惕那些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伴侶:他們常常因為壹些瑣事就大發雷霆,壹旦妳提出離婚,他們就會以死要挾。
註意那些自尊心過強的伴侶:他們不允許伴侶做錯壹點事情,對小事過分敏感,對謠言非常執著,壹旦妳做出壹點違背他意願的事情,他就會到處誹謗妳。
遠離那些嗜酒、賭博成癮的伴侶:他們的人性已經被這些惡習所顛覆,為了滿足這些惡習,他們會用施暴的方式來要求妳滿足他們。
最後不得不說到人格扭曲的伴侶:他們可能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十分的抑郁和躁狂,他們會莫名其妙對伴侶施暴,事後卻不記得有這回事。
看完本片,妳是否會因為有類似經歷,喚醒了恐懼的記憶,還是害怕會遇到有暴力傾向的伴侶……當趙警官被植入江豐的記憶,他也感受到了江豐與妻子張代晨,對還未出生的孩子那種默默的付出和愛,那是他壹直都想要卻未曾得到的愛。
我們無法抹去父母給予我們創傷,它們跟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壹樣真實存在,我們不必刻意去跟父母和解,我們要和解的是我們自己……就像片尾那首《我不能忘記妳》的歌詞:
我不能忘記妳
不放心的是妳
過去不能抹去
妳是我的證據
這個“妳”壹直都住在我們心底,等著我們去認識TA、傾聽TA、感受TA、滿足TA……,在孩子和伴侶面前,我們可以學著去做自己合格的家長。
不要再逃避那些謊言背後的真相,相信“看見,就是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