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近代中國的屈辱史(1840年第壹次鴉片戰爭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

近代中國的屈辱史(1840年第壹次鴉片戰爭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

1、清末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約80年間的歷史。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此時期的歷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後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擴大海外殖民地,以強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等迫切要求中國的市場開放,用戰爭暴力作為達到它們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衰落期。

到鴉片戰爭前,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清政府統治腐敗、經濟落後、對內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人民,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尖銳,對外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災難的到來。

由於清王朝的腐敗、落後及戰爭中的妥協投降政策,戰爭的結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外來侵略者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取得了大量的主權,中國的門戶被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開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列強對既取得的侵華權益不能滿足,力圖全面擴大侵華,並趁清政府處於內戰的窘境,以“修約”不成制造借口而發動,英法是主兇,美國是幫兇,俄是既追隨英法又單獨作案的兇犯。中國又喪失了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壹步加深。

鴉片戰爭後的二十年間,中國社會主要呈現出半殖民地特征,到六十年代又呈現出半封建社會的特征。但鴉片戰爭並未解決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總之此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且在思想界開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而清朝統治者在對待西方侵略的態度上,由對抗到暫時“和好”,在鎮壓中國革命的基礎上勾結起來,從而開始了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的歷史。

2、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此時期的主要史實有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資本主義的產生、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戊戌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等。

在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顯然居於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暫時“和好”的形勢下,清建立了總理衙門,為解決內憂外患,掀起了洋務運動,但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破滅,以失敗局面而告終。

隨著中外“和好”局面的結束,以武力和戰爭手段造成中國邊境地區的普遍危機,以大舉輸出資本來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後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妄圖變中國為其殖民地。

《馬關條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的標誌,《辛醜條約》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強統治中國的馴服工具。

由於侵華的不斷加劇,使清統治集團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也擴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別,但都改變不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

隨著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中國封建經濟的瓦解加快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艱難地產生和發展起來,同時產生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壯大,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半封建經濟的特征已經具備。而軟弱的資產階級形成兩個政治派別,都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和挽救民族危亡。

甲午戰後,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及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把救亡圖存作為主要鬥爭目標,資產階級維新派通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變法來實現其救亡圖存的鬥爭目標,而演出了壹幕戊戌變法悲劇。

以義和團運動通過“滅洋”來實現鬥爭目標,它沈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使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方針為“以華制華”,而後這兩次救亡運動的失敗都與清有極大的關系,從此以後,以推翻清政府為主要鬥爭目標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

3、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分割世界展開激烈的爭奪,“壹戰”的爆發影響到歐洲列強侵華政策的調整,以及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列強利用清政府及反動軍閥為工具進行侵華,清統治集團完全俯首聽命於列強。

慈禧太後為茍延殘喘,既要取悅於列強,又要消弭於社會不滿,壹手出賣國家主權、民族利益,壹手耍弄“新政”、“預備立憲”,進行調整,但結果適得其反,直接間接地削弱了統治,促進了革命,而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的政治積極性明顯提高。

隨著民主思想的傳播及論戰、團體及政黨的建立、壹系列武裝起義的實踐、理論的指導,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

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階級局限性,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對內獨裁專制復辟、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投靠帝國主義,而導致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和成果,不斷地進行鬥爭,其鬥爭的實質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最終都以失敗局面而告終。

4、抗日戰爭時期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壹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壹八事變後,完全侵占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采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2-3]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擴展資料

中國近代史的特征:

1、近代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

2、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從而使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中國近代史是壹部落後挨打的歷史,也是壹部恥辱史。

4、中國近代歷史的主要特征之壹,就是“從閉關發展到爭取獨立”,這是歷史大勢的變化。

5、面對苦難,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奮起抗爭,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進行了氣壯山河的鬥爭,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史詩。

人民網-近代史是中國發展的“清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