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包含前言和第壹章:愛是藝術麽?重點辯證了愛不是什麽,比如電石火花的激情,門當戶對的交換都不是愛。愛的藝術性使其具有可學習的特性;第二部分為第二章:愛的理論,從生存問題、父母之愛、他人之愛(鄰人之愛、性愛、自愛、上帝之愛)三個角度闡述了愛的定義和特點;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西方社會愛的瓦解和第四章:愛的實踐,從現實層面說明了愛在世俗世界的面貌,以及壹個現代人該如何實踐它。
第壹部分 ?
不管妳成熟程度如何,愛都很困難。除了努力積極發展妳的全部個性,使之成為壹種創造性人格傾向外,壹切愛的嘗試都將失敗;沒有愛自己鄰人的能力,沒有真誠的謙恭、勇氣、忠誠、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滿意的個人的愛。在以上品質罕見的文化中,獲得愛的能力勢必困難重重。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實現愛的努力,這是壹場寶貴的自我教育。
弗洛姆認為愛是壹門需要知識和努力的藝術,因此需要不斷學習。人們對愛常見的誤區是:
1. 愛是被愛。比如男性通過成就,女性通過魅力獲得普遍的愛慕。意識上擔心沒有被愛的時候,實際上害怕的是愛,盡管這時常是不自覺的。
2. 愛是選擇合適的對象。如果愛跟婚姻有必然的聯系,則“對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資本主義籠罩下的情網,讓個體在自己交換價值的限度內,去尋求可得的最好對象。愛的實踐必須始於認清公平與愛的區別。
3. 墜入情網和愛的“久恒”相混淆。突然破墻相擁的陌生人,感到刺激的親密感,直到失望和厭倦扼殺了最初的激情。通常愛以極大的期待開始,卻以有規律的失敗告終。狂熱成了寂寞的表象。
因此,為了避免以上誤區,我們要花極大的努力和相當的時間學習愛的藝術,精通其理論,並富於實踐。究其根本,愛是對人類存在問題唯壹合情合理的答案,其對精神有益,可對現實無利可圖,是否要學習愛的藝術全憑自己決定。
第二部分
人具有天賦的理性,除了動物的需求,其總是想要了解自身,愛的行為是充分了解自身的唯壹途徑。焦慮和羞恥感來自於沒有被愛重新結合的分離意識,所以內心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離。所以人們通過依戀、人際交往、性行為、宗教、創作等壹系列方式與外界結合,不成熟的結合變成了病態的***生關系,但成熟的結合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愛。前者是壹種不自由的附庸關系,甚至會發展為虐待;後者則是在保持自己尊嚴和個性的條件下,積極主動的能力。
真正的愛會為妳賦能。對於創造性的人來說,給予是潛力的最高表現,會使自己感到強大、富有、能幹,是個體存在的價值,而不會帶來喪失和舍棄的感受。人自認為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既取決於他擁有物,更取決於他的品質。所以害怕愛的人,其實是缺乏自信(不限於自信心,還包括依靠自身能力達到自己目標的勇氣)。愛通常有四個要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
在理想模型下,母愛(陰性的愛,不單指母親的愛,有時父親也可以給予母愛)是自發的、無條件的;父愛(陽性的愛)則是有條件的,多因為值得而被愛。成熟的人,會變成自己的父母,既有母親的良心,也有父親的品德,從而智力健全,因愛而被愛,“我需要妳,因為我愛妳”。
愛主要不是壹種對某個特殊人的關系,它是壹種態度,壹種決定壹個人對整個世界而不是對某個愛的“對象”的關系的性格傾向。
1. 鄰人的愛
在不服務於任何目的的情況下,平等又互需的鄰人之愛產生在沒有血緣的人之間。透過每個人不壹樣的外表、地位...我們看到了我們本質的同壹性。
2. 母愛
母愛始於不平等,是對孩子生存及需要無條件的肯定。"好母親"需要是壹個快樂的人,她的幸福如同憂慮壹樣,會傳遞給孩子從而影響其人格;柔情的母親,在孩子幼年時期給予無條件的關懷;慈愛的母親可以克服自戀,在孩子長大後忍受與之分離,並在分離後繼續慈愛。
3. 性愛
性愛是對與另壹個體完全融合、結為壹體的渴望。如果性愛不同時也是兄弟之愛,便絕不會導致穩定的結合,突然親密之後是長久的疏遠,所以通常性愛也是所有愛中最靠不住的壹種。性愛具有排他性,是壹種意誌行為,是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諾另壹個生命的決心,他們在對方身上尋找自我,通過把單個人擴大成兩個人組成的整體來解決分離的問題。獨立性與整體性的矛盾,導致性愛的沖突,其實真理非此非彼。
4. 自愛
當意識到自己也是萬物之壹,便會愛己如鄰,沒有理由把愛己和愛人對立起來。自愛不是自戀,自戀是人格發展的最初階段,成年後依舊自戀的人,是愛無能的人;自愛也不是自私,其實自私是自愛的對立面,自私者只對自己感興趣,壹切為己,只熱衷於索取,自私者不是過分自愛,而且缺乏自愛,他實際上恨自己,缺乏對自己的喜愛和關心,而所謂無私本質上也是壹種更加缺乏創造力的自私。
5. 上帝之愛
人盡管超出了與自然壹體,卻在心理上仍然依附於這種原始的關系,所以表現出極力返回或者抓住這種原始關系的傾向,從而獲得安全感。許多原始宗教的歷史為此提供了證據:動物圖騰崇拜、泥金銀塑神像崇拜、擬人化神崇拜。好在所有的宗教的最終目的不是正確的信念,而是正確的行為,這使得人們懂得了寬容和教導。
第三部分
在資本主義商品化經濟的體制下,人和物、精神和物質都被分為有用和無用,這導致現代人疏遠了自己、同胞和自然。愛情被異化成雙倍的個人主義,從個體反抗變成二人聯盟反抗這個孤獨的世界。而性欲等壹系列生理需求的滿足不僅不是幸福的基礎,甚至保證不了理智的健全。 真正的愛中亦有真正的沖突,這種沖突不是為了掩蓋或投射,是內心真實的坦率表露,是沒有破壞性的,可澄清事實、凈化精神。很多假借“愛”名的愛是做不到兩個人以各自存在核心進行交流。愛的存在只有壹條證據:雙方關系的深度及二人各具的活力和力量,這是愛的果實,可以辨識愛。
愛的實踐是壹種自身體驗,個體只能自己去探索和學習。弗洛姆的建議是:規範、專心、耐心、最大關註。無疑愛的成功是罕見的,甚至可以說在抽象意義上,愛與“正常”生活絕不相容;在現存制度下,能夠愛的人必定是極個別的。成功的愛,核心條件是克服自戀,要求謙恭、客觀和理智的發展,還需要理性的信仰。要有信仰就需要勇氣和冒險的能力,甚至準備迎接厄運和挫折。若堅持把安全和保險視為生活的基本條件,那就不可能有信仰,也就很難去愛。
愛很難,但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