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快馬加鞭有多快,可以日行500裏嗎?
需要日行500裏的戰報都是緊急戰報,而這也是馬的速度極限了。
古代想要傳遞信息,不像現在打個電話發個信息就可以實現,在古代能夠依靠的就是兩條腿的人和4條腿的馬。而人不可能長期奔波且需要休息,這很浪費時間,所以馬車和馬匹就成了人的代步工具,那些需要快速送達的文件,則用精心培育的良馬來進行傳遞。加上人也不可能不眠不休,所以為了騎馬人獲得必要的休息,在必要的交通要道上都設有驛站。
而為了滿足古代政客的需求,對馬的規定非常嚴格,唐朝時期的標準是快馬每天至少要跑180裏,稍微緊急的快件則要求每天300裏,如果是最為緊急的戰報,則需要壹天500裏,這已經是馬的極限了,如果再增加裏程的話,馬就會被累死,反而得不償失。
為了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飼養馬的人平時都會對這些馬進行精心的照料。給他們餵最好的飼料,讓他們得到良好的休息,這樣才能在真正緊急的時候壹日千裏。
並且並不是壹匹馬從頭到尾的跑,而是在驛站的時候根據情況換人或者換碼就如同現在的接力賽,壹棒壹棒往下傳,要麽換馬不換人,要麽換人不換馬,這也要求每個驛站都會事先準備壹些快馬,有壹些重要的關卡馬匹數量甚至達到1000匹,還要專門騰出百余間馬圈。
唐朝安祿山起兵造反時,唐玄宗還處於三千裏之外的臨潼,而在當時那樣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僅僅6天之後,唐玄宗就收到了叛亂的消息,也是憑借這個故事計算出馬匹的最快速度。
元代以後國土面積比之前都要遼闊,馬匹就成了更為重要的傳送工具,朝廷專門強化了對驛站的修繕和管理,驛站升級為了急遞鋪。士兵們接到緊急任務時,就要快馬加鞭地把命令送到下壹個鋪子,當時官方規定壹個夜晚要前行400裏,並且只有手裏擁有朝廷令牌的士兵才可以通過關卡。由於傳遞消息而累死的馬匹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