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蔡元培時代是北大的巔峰,為什麽這麽說?
?這個人名氣很大,就連毛澤東當年也就在他手下當壹個小小的圖書館管理員,領月薪8塊大洋。1936年9月22日,已經是中國***產黨最高領袖的毛澤東在延安寫了壹封信給蔡元培,說到:五四運動時期,北大課堂,舊京集會,湘城講座,數聆先生之崇論宏議,不期忽忽二十年矣!這個人名氣又沒那麽大,現在提到這個名字,能夠點頭說了解的,已經不多了。他就是蔡元培。
教育,乃是壹個國家的立國之本。談近代教育,不談蔡元培,就如同談古代教育不談孔子;談近代教育,不談蔡元培,就如同談近代革命不談孫中山。
是他在民國那個紛亂動蕩的年月裏,以壹人之力扭轉乾坤,為中國近代教育撥雲見月。高屋建瓴引導同時代的精英知識分子們,完成了教育從古向今的轉變。可以說,沒有蔡元培,就沒有新北大,沒有新文化運動,更沒有中國現代教育體系和制度。
1916年6月6日,壹心想當皇帝的袁世凱,似乎精心挑選了這個六六大順的好日子。在全國上下壹致聲討中,走完了他眾叛親離的壹生。
隨後,黎元洪走馬上任成了大總統,時任教育總長的範源濂,發電報給遠在法國的蔡元培,請他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是中國封建時期歷代太學的正統繼承者,學生多為京官,對他們而言,上學就是為了升官發財。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是著名的“官僚養成所”。
在蔡元培之前,北大已經走馬燈似的換了四任校長,嚴復、章士釗、何燏時、胡仁源。壹個個都是鼎鼎有名的精英人物,可縱算使出十八般武藝,最後還是灰頭土臉被趕出校門。因此,要不要出任北大校長壹職,蔡元培壹時還拿不定主意,他決定回國後先去上海聽聽老哥們兒孫中山的意見。
1917年1月4日,聽取了孫中山的意見後,蔡元培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出任北大校長。校工們分立北大門口兩側向新校長鞠躬致敬,蔡元培則脫下禮帽,回敬深深壹躬。校工們楞住了,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的事。第壹次見面,這位年近半百新上任的老留學生校長,就給校工留下了平易近人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