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寺的歷史
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梵僧智藥三藏率徒來中國五臺山禮拜文殊菩薩,路過曹溪口時,掬水飲之,覺此水甘美異常,於是溯源至曹溪。四顧山川奇秀,流水潺潺,於是謂徒曰:此山可建梵剎,吾去後170年,將有無上法寶於此弘化。
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公元505年),寶林寺建成。
隋朝末年,寺遭兵火,遂至荒廢。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六祖惠能大師誕生。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惠能大師駐錫曹溪,得地主陳亞仙施地,寶林寺得以中興。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詔六祖赴京,六祖謝辭,中宗派人賜物,並將“寶林寺”改名為“中興寺”。
景龍二年(708年),敕額“法泉寺”,並重加崇飾。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六祖涅槃於新州國恩寺,享年七十六歲。後其徒法海廣集六祖語錄,撰成《六祖壇經》。
宋初,南漢殘兵為患,寺毀於火災。宋太祖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太祖令修復全寺,賜名“南華禪寺”。
元末,南華禪寺三遭兵火,頹敗不堪,眾僧日散,祖庭衰落。
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憨山德清禪師大力中興,僧風日盛。然至明末,南華寺又復荒廢。清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駐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將全寺重新修飾,使此名剎煥然壹新。
1934年,虛雲和尚重修南華禪寺。
1936年至1943年,近代名僧虛雲和尚駐錫南華寺,籌積款項,相地度勢,重建殿堂。總計新建殿堂房宇庵塔約243楹,新塑大小佛像690尊。
1962年,南華寺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10月19日至21日,南華寺六祖殿重建壹新,舉行了六祖真身像安座典禮,香港、澳門、廣州等地宗教界知名人士意昭、聖壹、心明、性智、寬純等和當地僧俗群眾三百多人參加了這壹慶典。
1981年,惠能真身於1981年農歷十月開座於修建煥然壹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參拜。
1982年,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恢復了叢林方丈制度,惟因法師受請為南華禪寺方丈。
1999年,現任傳正大和尚應兩序大眾邀請復返南華,接任住持。
2000年,南華禪寺曹溪佛學院正式開學。
2002年,南華寺舉行建寺1500周年的盛大慶典。
2009年,由南華禪寺方丈傳正大和尚前往印度、尼泊爾藍毗尼Lumbinī中華寺迎請釋迦牟尼舍利、阿羅漢舍利、佛殊勝七寶珍品。
2014年,萬佛寶塔是“大南華”建設的壹項重點工程,欲迎請釋迦牟尼舍利所建造,於2014年8月27日奠基開工。
2015年,南華寺舉行萬佛寶塔佛祖舍利安座儀式,將釋迦牟尼舍利安奉於萬佛寶塔地宮。
擴展資料:
南華寺廟宇依山而建,殿堂在同壹中軸線上,結構嚴密,主次分明。進入第壹道山門曹溪門(又稱頭山門)後,就是放生池。
池為橢圓形,上建壹座八角形、圓柱挑角、攢尖頂式五香亭。寶林門是南華寺第二道山門,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
天王殿建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清代重建,原為羅漢樓,後改為天王殿,殿正中央供奉彌勒佛像,後面塑韋馱像,兩邊塑四大天王像。
全寺建築的風格,呈中軸線兩邊對稱布局。從正門進入,依次是曹溪門、放生池、寶林門、天王殿、大雄寶殿。
南華寺所見格局,重修於1934年,由時任廣東西北區綏靖公署主任李漢魂資助,著名高僧虛雲和尚主持,歷時十年,表建成殿堂房舍243楹,新塑聖象690尊。
百度百科-南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