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美國歷史多久

美國歷史多久

美國歷史 - 簡介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國土主要部份位於北美洲的中央。面積 937.2萬平方公裏,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0,居世界第 4位。由本土48個州,壹個直屬區(哥倫比亞特區)和阿拉斯加、夏威夷兩個州組成。人口為2億3930萬人(1985),其中白人為18820萬人,黑人為2850萬人,講西班牙語人為1760萬人(其中60%為墨西哥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人種為 360萬人,印第安人為 140萬人。宗教信仰以信奉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和天主教為主,教徒*** 14217萬人,新教徒為7870萬人,天主教徒為5228萬人,猶太教徒為405萬人,其他教徒714萬人。通用英語。首都華盛頓。

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北美洲成為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爭奪殖民的地區。在北美洲,法國人建立了新法蘭西(包括聖勞倫斯流域下遊大湖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等處);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廣大地區)。

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到達殖民地的大多數是西歐貧苦的勞動人民,也有貴族、地主、資產階級,以英國人、愛爾蘭人、德意誌人和荷蘭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戰禍和宗教迫害者,有自願和非自願的“契約奴”以及乞丐、罪犯;還有從非洲被販運來美的黑人(見英屬北美殖民地)。1607年,英國建立了第 1個殖民據點──詹姆士城。1620年,壹批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船來到北美,建立了普利茅茨殖民地。

北美獨立戰爭英國對北美殖民地采取剝削、壓制政策。英法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掠奪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以英國勝利告終。英國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在七年戰爭前,英國雖頒布了壹系列重商主義的航海法、貿易法、工業法,限制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獨立發展,但當時英法矛盾甚於英國和殖民地的矛盾,英國還要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物力來抵抗法國,因而執行不力。北部殖民地商人通過與西、法所屬西印度群島進行走私貿易,獲利甚巨,促進了北部殖民地工商業發展。七年戰爭後,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強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為王室產業,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並征收重稅,嚴厲緝私,限制殖民地人民的經濟活動。18世紀60年代中,英國頒布糖稅法、印花稅法(見印花稅條例),唐森德稅法等法令,嚴重地損害了殖民地各階層人民的經濟利益。從1619年弗吉尼亞建立議會起,各殖民地相繼成立議會,與英國相抗衡,1765年 9個殖民地舉行抗議印花稅大會,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紀70年代英國進壹步執行高壓政策,1770年波士頓慘案發生。1773年通過了茶稅法,引起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頒布了 5項不可容忍的法令,諸如封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訊委員會,領導殖民地人民的抗英鬥爭。 美國歷史  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亞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 1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和英國斷絕壹切貿易關系的決議,繼而通過“關於殖民地權利和怨恨的宣言”,同時向英王呈遞請願書。1775年 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愛國者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5月,第2屆大陸會議召開。次年 7月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北美獨立戰爭開始時,由於雙方實力懸殊,戰爭進行了 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聯軍攻下英軍最後據點約克鎮,獨立戰爭基本勝利結束。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和約。北美獨立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 1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解放的戰爭,它是由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獨立戰爭時期湧現出壹批傑出的政治家,如大陸軍的總司令G.華盛頓、《獨立宣言》的起草人T.傑斐遜外交家B.富蘭克林、文化戰士T.潘恩。

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的建成在戰爭過程中,大陸會議制訂了邦聯條例,1781~1787年13州組成了邦聯國會,宣布成立美利堅***和國,它是壹個松散的州際聯盟。1784年“中國皇後”號來華通商。1786年爆發的謝斯起義,使資產階級和奴隸主震驚。他們決心強化中央政權,保護有產者的經濟利益。1787年,在費城秘密地召開制憲會議。在會議期間,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經過爭論,同意每州均選出兩名參議員;在蓄奴制問題上,北部資產階級對南部種植園奴隸主也作出了重大妥協,默認奴隸制存在,在征稅及分配眾議員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 的人口計算,最後制定了憲法草案。這是世界上第1部成文憲法。1788年6月由9個州批準生效。

根據憲法,美國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聯邦制國家。廣大人民群眾對憲法不附載任何權利法案感到不滿,掀起抗議運動,由此增加了憲法前10條修正案,於1791年12月,經11個州批準生效。其中,以“權利法案”著稱(見美國1787年憲法)。

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4月,華盛頓就任美國首屆總統。1792年連任。1789~1791年間,在國內外政策存在分歧的政治鬥爭過程中,由財政部長A.漢密爾頓派組織了聯邦黨,主張中央集權,外交上親英,控制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國務卿T.傑斐遜派主張維護國內人民民主權利,同情法國革命,組織了民主***和黨。1793年華盛頓在歐洲列強聯合幹涉法國革命時,采取中立政策。1794年11月,聯邦政府和英國簽訂了損害美國主權的傑伊條約。親英和親法成為聯邦黨和民主***和黨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內政方面,聯邦政府制定關稅條例,建立銀行,穩定經濟,但實行不利於貧苦人民的償還國債、州債的辦法,並征收國產稅。當西賓夕法尼亞農民因抗繳國產酒稅而舉行起義時,漢密爾頓親自率領部隊前往鎮壓。1798年聯邦黨人J.亞當斯政府頒布了 4項摧殘人民民主權利的法令,其中“客籍法”是為了驅逐來自法國和愛爾蘭的僑民而制訂的,“鎮壓煽動叛亂法”規定對總統或國會以言論、文字“意圖中傷”或“加以輕蔑詆毀”政府的人予以懲處。這些措施激起人民群眾的憤慨。聯邦黨由此聲譽衰落。

1801年,由民主***和黨T.傑斐遜任總統。傑斐遜政府廢除了上述 4項法令,削減開支,減輕稅收,取消了酒稅,鼓勵農產品出口。1803年從法國手中購買了面積達 200多萬平方公裏的路易斯安那。英國壹直不甘心喪失北美殖民地。英艦在公海上繼續攔截美國船只,強制征用美國海員。為維護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國進行了第 2次對英戰爭(見美英戰爭(1812))。除海戰外,優勢在英軍方面。1814年 8月,英軍曾攻占華盛頓首府,焚燒總統府及國會。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時的根特簽訂和約。這次戰爭使美國得以擺脫英國政治上的控制,經濟上的滲透,成為壹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內戰前南北經濟的不同發展從19世紀初到內戰前,美國領土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美國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表現在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美國北部資產者,在長期對印第安人進行欺詐性皮貨貿易和土地掠奪,進行販奴貿易以及在西部從事土地投機活動的基礎上,利用歐洲各國間戰爭的機會,發展海上貿易,擴大航運業,進行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在北部,早於1790年在羅得島就建立了第 1座使用阿克萊特式紡紗機的棉紡廠。此後,其他工廠陸續出現。從19世紀初期起,大量資金投放於工商業,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得到發展。在大力引進西歐科學技術的同時,鼓勵創造和發明。50年代,工業化迅速推進。186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居世界第4位。2/3的制造品由東北部生產。西歐移民大批湧入,並向西遷移,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自由雇傭勞動力。在南部,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棉花種植園經濟不斷擴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擴展到得克薩斯境內,奴隸制作為資本主義機體上的贅瘤而發展著。在西部新開辟的地區,是推廣自由勞動制還是奴隸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爭執不休,成為全國政治鬥爭的主題。1820年北部對南部作出讓步,達成密蘇裏妥協案,雙方爭執暫時平息。

美國內戰前的外交和政治1823年,美國總統J.門羅發表了“門羅宣言”(見門羅主義)。反對歐洲列強幹涉西半球事務,為美國日後在拉丁美洲進行滲透和幹涉提供了依據。1844年,美國脅迫中國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望廈條約。1846~1848年,美國發動對墨西哥戰爭,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並入美國領土(見彩圖)。1851~1864年,參加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並脅迫日本開放門戶。 美國歷史  在政治方面,聯邦黨在1814年美英戰爭即將結束時,召集哈特福德會議,圖謀分裂聯邦,但遭失敗,因而瓦解。聯邦黨的衰落標誌著商業資本開始向工業資本過渡。1816~1824年,美國進入民主***和黨壹黨執政時期,它代表北部資產階級和南部奴隸主的***同利益,習稱“和諧時期”。以後民主***和黨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組合。1828年,成立了代表部分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西部邊疆農民和沿海城市工人聯盟的美國民主黨,推選A.傑克遜為總統候選人,傑克遜當選並連任總統至1837年3月。1834年美國輝格黨成立,它代表工商業者和部分種植園主利益。傑克遜政府以誘騙和武力方式,將印第安人驅逐至密西西比河以西,並制止了南卡羅來納州借口高關稅法而掀起的分裂危機。傑克遜政府廢除了貧民因負債而受到監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選權,並進行了壹些民主改革,習稱“傑克遜民主”。工人爭取十小時工作日的鬥爭十分活躍,紐約、費城等城市具有專業技術的工人組織了工人政黨,參加了地方選舉。1828~1856年,民主黨和輝格黨成為對峙的兩大政黨。除1840年和1848年兩屆總統競選由輝格黨獲勝外,其余各屆總統競選均由民主黨獲勝。

隨著南部和北部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鬥爭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斷掀起,群眾性的美國廢奴運動廣泛開展。1840年,主張廢奴運動的“自由黨”成立。1848年,廢奴主義者,民主黨和輝格黨內反對奴隸制的分子組織了自由土壤黨,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為宗旨。1850年,雙方經過爭執,達成1850年妥協案,同年國會通過嚴峻的逃奴追緝法(見1850年妥協案)。1854年國會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隸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線,也就使密蘇裏妥協案隨之廢除,遭到北部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1854年成立了***和黨,以反對奴隸制為宗旨。1856年,民主黨J.布坎南當選總統;此時實際上民主黨已成為代表奴隸主利益的政黨。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決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隸制的規模推向全國。1859年J.布朗領導的反奴隸制的武裝起義被鎮壓(見約翰·布朗起義)。1860年總統選舉中,***和黨候選人A.林肯獲勝。蓄謀叛亂已久的南部奴隸主集團決定脫離聯邦,並於1861年 2月另行成立宣布維護奴隸制的南部同盟。

美國內戰以及重建時期1861年 4月,南部同盟不宣而戰,占領薩姆特炮臺,美國內戰爆發。

1862年 5月,林肯頒布宅地法,允許耕種西部土地5年的農民,在繳納10美元證件費後獲得160英畝土地的使用權。使在西部墾殖的廣大農民,站在廢奴派壹邊,孤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頒布的解放宣言生效,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都被視為自由人,允許參軍,短期內即有18.6萬名黑人參加聯邦軍隊作戰。美國馬克思主義者和廣大工人,踴躍參加聯邦軍隊作戰。K.馬克思和F.恩格斯的戰友J.魏德邁轉戰密蘇裏等地,為保衛邊疆各州作出了貢獻。歐洲各國工人,尤其是英國工人反對本國政府對聯邦政府進行武裝幹涉的鬥爭,有助於聯邦的軍事勝利。1864年聯邦軍隊占領佐治亞的亞特蘭大,將南部同盟截成兩段,取得了決定的勝利。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軍總司令R.E.李將軍投降。南北戰爭以聯邦勝利宣告結束。4月14日,林肯遇刺,翌日身亡,副總統A.約翰遜繼任總統。約翰遜對南部種植園主推行妥協政策。1865年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頒布“黑人法典”對黑人殘酷迫害。恐怖組織三 K黨於1866年成立,對剛獲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刊。在這種混亂局面下,***和黨激進派占優勢的國會提出彈劾總統案(以缺少 1票未通過),並分別於1865、1868和1870年通過了憲法第13條修正案(宣布在美國奴隸制不復存在)、第14條修正案(黑人被承認為美國公民)、第15條修正案(給黑人以選舉權)。1867年3月,國會通過重新建設南部法案,對南部實行軍管。1867~1877年,南部進行民主重建,各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聯合執政的政權,制訂了民主的進步法令,14名黑人當選為眾議員,兩名黑人當選為參議員。北部資產階級保守勢力力圖和南部種植園主勢力妥協,恢復南部戰後初期的舊秩序,以便全力對付全國日益興起的工人、農民運動。R.B.海斯就任總統,標誌著民主重建的結束。1877年黑人在經濟上成為谷物分成制的佃戶,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見重建時期)。 美國歷史 美國歷史  19世紀後半葉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南北戰爭後,由於南部種植園制度的廢除,為資本主義在全國範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造船業和機器制造業迅速發展,橫貫大陸的4條鐵路建成(見彩圖),西部廣大土地的墾殖,邊疆的消失,促進了國內統壹市場的形成和擴大。在中西部、遠西部和南部日益開拓進程中,各地區發展了具有本地特點的工業。外國移民的大量湧入,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使北美能夠大規模進行農業生產。19世紀後半葉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從1860~1916年,耕地面積由4.07億英畝增加到8.79億英畝,改良的土地面積擴大了3倍多。小麥和玉米的產量約增加了3倍多。農業中大生產排擠和兼並小生產,在工業的北部,表現為農業日益采用集約耕作,在其他農業為主的地區,大農場數字逐漸增加,1900年,美國農產品總數的壹半是由 1/6的大農戶生產的,形成了美國式農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美國歷史 美國歷史  19世紀後半葉,科學技術領域有重要發明和突破,其中首推電力的應用。1876年A.G.貝爾發明電話機,1886年T.A.愛迪生制造了電燈,1892年杜裏雅兄弟試制成功汽車,1903年萊特兄弟試制飛機航行成功。電力廣泛應用於工業,導致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全面發展。1880年美國工業在全國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超過農業,工業生產總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 4位,躍居至1894年的首位。美國已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19世紀末美國人民群眾的鬥爭隨著生產的聚積和資本的集中,美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對立的兩大階級。產業無產階級的組織性和戰鬥性大大增強。內戰後全國勞工同盟和勞動騎士團兩大工人組織先後成立,都以爭取八小時工作日為運動目標。全國勞工同盟還提出“同工同酬”的進步口號;勞動騎士團最初是秘密組織,到1881年公開,成為第壹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工人組織、並吸收非技術工人、婦女、小業主和農民參加。1884年美國與加拿大有組織的行業工會與勞工聯合會(美國勞聯的前身)成立,曾經通過要求在1886年5月1日實現八小時工作制,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決議。資本主義生產迅速發展,促使勞資矛盾進壹步激化(見美國勞工組織)。1877年7月,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隨即波及全國各重要鐵路線,出現了美國歷史上第 1次大規模的全國性罷工。1886年5月1日,35萬工人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舉行示威遊行,5月3日晚,發生了芝加哥秣市慘案,因此1889年第二國際巴黎大會上,通過決議,規定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1892年卡內基鋼鐵公司降低工資,激起霍姆斯特德鋼鐵工人的罷工。1894年退伍軍人J.考克西率領失業軍向華盛頓進軍;7月,因普爾曼公司拒絕工人合理要求,工人舉行罷工,中西部鐵路陷於癱瘓。上述罷工和“進軍”都遭到鎮壓。

19世紀末20世紀初,湧入美國的新移民多來自東南歐各國,他們或在城市作工,或在新興基礎工業充當非熟練工人。勞聯不顧工人結構的這種重大變化,仍堅持只組織熟練工人的行業工會,執行和企業主妥協政策,漠視未組織起來的廣大工人和黑人的利益。1905年,壹個新型的按產業原則組成的左翼工會──世界產業工人同盟成立,組織了非熟練工人、西部的流動工人和東部的新移民工人,包括婦女、黑人和華工;該同盟的戰鬥力很強,多次領導了爭取提高工資、改善待遇的罷工鬥爭。由於它不斷遭受鎮壓,並逐漸浸染了無政府工團主義思想,20年代初解體。

19世紀後半葉,美國農業雖有巨大發展,但由於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和農業危機,多數農民陷於困境,從6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農民先後進行農民協進會運動、綠背紙幣運動、農民聯盟運動,展開反對壟斷組織的剝削與中介商人壓榨的鬥爭。1892年,以中西部和西部農民為骨幹的全國性的第 3黨──平民黨組成,要求進行經濟、政治改革,並參加了總統競選。1896年平民黨和民主黨聯合參加總統競選,它的政綱部分由民主黨吸收,至1900年,平民黨解體。

城市中產階級中進步人士揭露了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大量弊端,掀起了改革運動,對推進美國民主化起了壹定作用。

1909年 3月,美國芝加哥女工為爭取同工同酬,舉行罷工和遊行,博得了全國和世界各地廣大婦女的支持和響應,次年,國際婦女代表大會決定將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美國延至1920年國會通過憲法第19條修正案,給予婦女選舉權。

19世紀70年代以後,黑人備受壓迫和種族歧視,從1888年至1900年,黑人遭受私刑慘死者平均每年達156人。1905年,著名黑人學者和活動家W.E.B.杜波依斯領導了尼亞加拉運動,對此提出抗議,這壹運動成為現代黑人解放運動的起點。

1887年美國政府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公有制,至1924年給予印第安人以美國公民權。

美國曾廉價招募華工到西部,修築橫貫大陸的鐵路,華工對開拓西部,歷盡艱險,並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開發工作大體告成時,排華暴行不斷發生。1902年,排華法通過後,華工基本上被禁止入境(見美國排華運動(19世紀後期))。

19世紀後半葉20世紀初美國的社會主義運動代表先進的無產階級利益的科學社會主義,在內戰前即已在美國傳播。內戰後隨著生產的發展,美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加深,不斷發生經濟危機。在1873、1883、1893年周期性危機過程中,社會財富日益兩極分化,階級矛盾突出。1867年馬克思主義者在紐約組成第壹國際美國支部,1872~1876年第壹國際總委員會設在紐約,由馬克思、恩格斯的戰友F.A.左爾格任總書記。1876年,成立了美國工人黨。在其內部,馬克思主義者展開對拉薩爾分子的鬥爭。1877年,美國工人黨改組為社會主義工黨,由拉薩爾,F.派把持。90年代,D.德萊昂掌握了該黨的領導權,強調在選票箱上爭取多數議席,脫離廣大工人群眾。優秀的社會主義者E.V.德布斯1898年創建美國社會民主黨,1901年改組為美國社會黨。1912年美國馬克思主義者人數很少,始終未能組成壹個強有力的革命的工人政黨,對當時蓬勃發展的工農運動給予正確領導。

第壹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內外政策美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到19世紀末,在瓜分世界、掠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方面急起直追,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爭奪活動。1889年美國召開了泛美會議,向拉丁美洲滲透。1898年發動了美西戰爭,擊敗了老殖民主義者西班牙(見彩圖),奪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關島及菲律賓群島,接著合並了夏威夷群島。在T.羅斯福和W.H.塔夫脫執政時期,美國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在門羅宣言的掩飾下,對加勒比海地區進行滲透和侵略,建立了政治的、財政的控制權。1903年美國策動巴拿馬政變,攫取了巴拿馬運河區。在遠東,1899年美國提出對華“門戶開放”政策,承認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並運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擴大貿易。1900年,美國參加了八國聯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並取得在北京等地駐兵的特權。美國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支持日本。在日俄戰爭結束後,美日因爭奪中國東北市場矛盾激化,雙方經過談判,於1908年簽訂了羅脫-高平協定,雙方同意維持兩國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中國辛亥革命後,美國對華積極進行經濟滲透。 美國歷史  在1912年總統選舉中,由於***和黨分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T.W.威爾遜上臺。威爾遜以“新自由”作為號召進行改革,在內政方面,降低關稅,建立聯邦儲備銀行制度,通過克萊頓反托拉斯法(1914),征收累進所得稅(見反托拉斯法)。在對外政策上,他在門羅宣言的掩飾下,對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國進行武裝幹涉。

第壹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20年代末的美國

第壹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提供軍火,不久又對協約國進行貸款。1916年,威爾遜迎合選民反對美國卷入戰爭的心理,贏得選票,當選連任。1917年,美國為了確保自己在協約國方面的經濟利益,在德國潛艇擊沈美國船只後,於4月6日對德宣戰。

美國參戰後,1917年威爾遜政府對內實施懲治間諜法和鎮壓煽動叛亂法,對社會主義左派、富有戰鬥性的世界產業工人同盟的成員以及反戰的人民進行鎮壓,被捕者達1500人以上。1919年多次鎮壓工人罷工。大戰期間由於國外向美國移民的中斷,黑人大量北移,補充了北方急需的勞動力,黑人入伍出國作戰,也開拓了視野。威爾遜當政期間,黑人遭私刑者達 425人。戰後黑人反對私刑、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日趨激烈。

1917年,美日簽訂藍辛-石井協定,美國承認日本在中國的山東、東北、內蒙古有特殊利益。1918年,美國參加14國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幹涉,直到1920年才撤軍(見蘇俄國內戰爭)。1918年11月,威爾遜簽署對德停戰協定。第壹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戰後,美國由欠60億美元的債務國而成為貸出 100億美元的債權國,美國成為最富有的國家。戰爭使壹般壟斷資本發展為國家壟斷資本。同年12月,威爾遜親自率領代表團赴歐洲參加巴黎和會,建議以威爾遜十四點計劃,作為締結和約的基礎。在巴黎和會上,威爾遜默認了日本利用歐戰的時機,在中國攫取原德國在山東侵占的權益,並進行幕後活動,準備承認日本提出的獨占中國的“二十壹”條。中國人民掀起了反帝的“五四運動”,迫使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威爾遜又企圖通過建立國際聯盟插手稱霸世界。美國新興的中西部財團主張美國重點應向亞太地區擴張,要求避免卷入歐洲糾紛,因而***和黨控制的參議院對國聯盟約提出十四項保留條款,實際上抵制了國聯盟約。美國未參加國聯。國聯建立後領導權掌握在英法手中。

1921年***和黨W.G.哈定執政,正值美國陷入全面經濟蕭條。他提出“工業正常化”和“搶救資本主義”;對內實行反***政策,迫害進步人士,1919年建立的美國***產黨被迫轉入地下。為了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霸權,1921~1922年,美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建造主力艦噸數與英國相等的權利,並在“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的旗幟下,締結了九國公約,造成帝國主義列強***同控制中國的局面。在對歐政策方面,1924年美國制訂了道威斯計劃,貸款給德國以恢復德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