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求壹大棚養殖黃鱔的技術(詳細)

求壹大棚養殖黃鱔的技術(詳細)

1、建飼養池。①開放式飼養池。適合在長年有溫流水的地方建池。優點是流量穩定,適於較大規模的經營,缺點是有區域局限性。飼養池用磚和水泥砌成,每個池的面積為10~20平方米,池深40厘米,寬1~2米,池埂寬20~40厘米。在池的相對位置設直徑3~4厘米的進水管、排水管各2個。進水管與池底等高,排水管壹個與池底等高,壹個高出池底5厘米,進排水管口均設金屬網防逃。將若幹飼養池並列排成壹個單元。每單元的面積最好不要超過500平方米。

②封閉循環過濾式飼養池。適宜在大城市或缺乏水源地方應用。其優點是池水可以重復使用,耗水量較少,便於控制溫度,但投資稍大。飼養池的建法與開放式相同。另外需建造曝氣池、沈澱池,配備壹些凈水、抽水、加溫設備。

2、大棚建造。養殖黃鱔的塑料大棚的建造與普通大棚相同,最好壹個單元建在同壹個大棚內,以便於管理。

3、投放鱔種。池建好後,將總排水口塞好,灌滿池水浸泡5~7天後再將水放幹,然後將池底的排水孔塞住,再註水保持每個池內有微流水,水深5厘米,這時即可放養。鱔種在放養前需要進行消毒。用硫酸銅、漂白粉混配液消毒時,按每立方米水體投入硫酸銅8克、漂白粉10克的比例將藥料投入水中,充分攪拌,待溶化後將鱔種置於藥液中浸洗20~30分鐘(設定水溫為10~15℃),可防治水黴病、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隱鞭毛蟲、口絲蟲、車輪蟲、斜管蟲、毛管蟲等多種病蟲害,可消除鱔魚體表的寄生蟲。

黃鱔養殖的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前面所講的投餌外,還有防水質、防暑、越冬、鱔病防治等。這些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決定著全年的產量和效益。

1.防逃。 防逃工作是日常管理中首先應註意的壹個方面。雨天,尤其連續大雨天氣,應及時排水,防止逃魚,要經常檢查排水孔。排水孔應有可靠而堅實的攔魚柵,以防鱔魚從排水孔逃逸。

2.水質管理。 要保持池水穩定和水質清新。鱔池水深壹般保持在15厘米左右,高溫季節可適當加深。每當天氣由晴轉雨或雨轉晴,天氣悶熱時,水體往往容易缺氧,凡在這種天氣的前夕都要灌註新水,以免黃鱔過多的將頭伸出水層,露出水面呼吸,不利生長。要經常換水,保持水質良好。夏季高溫,應每天換水,有時因殘食變質,池水發臭,更需及時換水。氣溫正常,水質如無明顯惡化,也可1—2天換1次水。

3.防暑和越冬。 水溫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黃鱔的攝食和生長速度。通常水溫在10℃以下,黃鱔處於休眠狀態,不出洞也不吃食;當水溫上升到12℃時,開始出洞覓食,但活動力弱。最適宜黃鱔生長的溫度為15℃—28℃,當水溫在28℃以上時,攝食量下降。因此在飼養中要註意保持適宜的水溫,以利黃鱔的攝食生長。

在炎熱的高溫季節,當水溫超過30℃時,要勤換新鮮的清涼水,如發現黃鱔頭部露出泥沙外或全身臥於泥上,反應遲鈍,則需趕緊沖水或在泥裏加清涼淤泥,壹般可避免死亡。用井水、泉水沖涼時,進水速度不能過快。

當氣溫下降到15左右時應投餵優質餌料育肥,當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可將池水排幹,為保持池泥濕潤和溫暖,可在上面覆蓋少量稻草或草包,以避免結冰而使黃鱔凍傷致死。同時還要註意防止老鼠和畜禽的危害。如能利用工廠余熱水,使池溫保持在25℃左右,則可延長黃鱔的生長期,加快鱔的生長,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