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三國演義讀後感,急啊!告訴我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急啊!告訴我啊!

我負天下——辜負還是背負?

他在中國歷史上現身之後,就說了這麽壹句話: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此後兩千年歲月中,這個聲音總是揮之不去。

到底是天下人負了他,還是他負了天下?

曹孟德不便評價,來不及評價的事情,我們要在此斟酌。

我負天下——

這是替曹孟德說的壹句話。

不是我辜負了天下,而是從青年到中年,從中年到暮年,都是我在背負天下。

背負了天下,就只能走下去,力竭為止。

負天下者,註定無可息肩。

中國古代的詩人,有的以風月為歸宿,有的以風雲為歸宿,有的號稱豪放,有的號稱婉約,妳稱我贊,妳詠我嘆,拉扯拉扯過了千年。

然而,也還有這麽壹個人,他看到的是風雲雷電之外的世界,他看到的是“星漢燦爛,洪波湧起”!

這位視野直抵宇宙洪荒的詩人,寫出了氣象萬千,直欺屈原《天問》的《觀滄海》。

他就是曹操曹孟德。

——滄海橫流?

其實他是不屑自稱英雄的!

古往今來,天下英雄,數來數去,畢竟還要數上幾個巴掌,而敢自稱奸雄,不辭為奸雄,凜然作壹世奸雄者,悠悠萬古,屈指唯此壹人!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說這話的許邵,聽這話的曹操,都明白這東漢末年,哪裏會是個治世,必然是個亂世,城旗變幻,劫火洞然的亂世!

可是曹操聽完這十個字的評價,是大喜的!

毛宗崗批得妙:“喜得惡,喜得險,喜得直,喜得無禮,喜得不尋常,喜得不懷好意,只此壹喜,便是奸雄本色。”

其實,所謂壹世之雄,不是要征服這個世界,而是要超越這個世界

魏,蜀,吳,史稱三國。然而缺了黑社會老大劉玄德,缺了知識界精英領袖孫仲謀,三國未必不成三國!

但是少了曹操,這個居心比天意還不可知,行事比天雷還不可挽回的曹阿瞞,便不成此風雲際會。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孫權的理想是偏安壹隅,是要對東吳的揚,交,荊三州五十二萬戶人家有個交代;

劉備的理想是匡扶漢室,是要對四百二十余年的大漢天下有個交代;

而曹操覺得,他要做的是立千秋法,為萬世師,是要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理天數有個交代!

曹操的名言婦孺皆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這句話很容易被理解成——

只能我占別人便宜,不能別人占我便宜!

然而壹個奸雄和壹個地痞的區別,在於他的行事準則,可以欺眾亦可以服眾!

曹操說這話的時候,心裏是把“我”當作天下人的公意的,所以,不允許天下任何壹人,對抗天下人的公意,侵害天下人的公眾利益,但是,“我”,既然代表天下,當然就可以勒令天下任何壹人,為了天下的公意和公益,奉獻壹切,臣服到永遠!

這是壹個理想主義者的胸襟,也是壹個權謀大師的抱負,區別只在這個人最終是否要讓天下成為家天下。

曹操是不是壹個想篡奪漢室天下的人?他是不是早有異心,所以生前鋪路,死後由他的兒子曹丕完成這壹招乾坤大挪移?

我們的看法是——曹操壹生最大的失敗,就是他屍骨未寒,兒子已經成為魏文帝!

呂不韋的悲劇,在於他的兒子贏政違背他的意願,摧毀了他的理想。

而曹操的悲劇,也在於他的兒子曹丕違背他的意願,摧毀了他的理想。

曹操既然要立千秋法,為萬世師,他就不希望成為壹個竊國的庸賊。可是,他壹生忍住沒做的事情,在他的身後呢?會不會有人做?

郭嘉,荀彧,荀攸,許攸,那麽多老戰士都已經故去,如今的新貴是華歆,楊修之流,他們哪個不是為希求富貴而來?即使曹操的繼承者不肯踐登大寶,這群人不會死命攛掇嗎?

所以,曹操要找壹個心明眼亮耳根子硬的繼承者。

曹植與父親萬事心照,他理解也認同父親的“不王而王”的理想。但是,他雖然承認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壹人之天下,但是他是出世之人,不肯接曹操的擔子。

撇開憨樸無謀的曹彰,曹操的選擇就是曹丕,可他不相信這個誠懇事父,樸素入世的長子會沒有對皇位的貪求。所以,他不得已選擇了壹位監國諍臣,那就是司馬懿。

從前的文武同僚中,只有這個人從來沒有站錯隊,從來沒有發錯言,自己豪放時他陪自己豪放,自己頹廢時他陪自己頹廢,自己能信得著的人就是這位小自己二十二歲的仲達先生了。

這才是曹操壹生最大的失誤,他看穿了曹丕,卻沒有看透司馬懿。他以為此人不會幫助曹丕去篡奪漢室江山為曹家天下,是的,人家沒有去為曹家天下奔忙,人家只是在為司馬家的天下而奔走。

曹丕成了為司馬家族火中取栗之人。司馬懿最怕被後世人罵為逆賊,這下好了,曹丕的行為已經使天下成了壹份賊贓,司馬家族此時出手,正是“賊吃賊,越吃越肥”,誰還能說個“不”字?

三家歸晉,風雨江山。

正如古人所雲:

“余觀江山,余觀風雨,余觀江山風雨之中,常有‘無可如何’四字在。”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真正的強人——秦始皇,曹操,成吉思汗。

他們***同的弱點在於身後事,那身後事的設計透露出他們內心***同的恐慌——

秦始皇陵設滿機關,成吉思汗將自己的陵園沈埋在大漠深處,而曹操的著名典故就是“七十二疑冢”。

晉朝名士陸機感慨道:“嗟大戀之所存,故雖哲而不忘!”

憎恨曹操的正統之士曾經宣稱:“掘盡疑冢七十二,必有壹冢是君屍”!

挖到了又怎樣?

裏面埋葬的不是壹個享年六十六歲的奸雄,

埋葬的其實是壹個戰國以降,神州第壹場大亂世大亂局中唯壹的希望唯壹的救星

——曹孟德

以及他的夢想

——不王而王,不霸而霸,行權謀以治人,理天下而為公!

挾天子以令諸侯,本來已是中國封建社會統治藝術的巔峰之筆,可惜,這七個字已經墮落成為權術的代名詞,而這七字背後蘊藏的對天下,對未來,對太平盛世的不倦期待和熾熱祈望,隨曹操之去世,而成廣陵絕響!

如何評價曹操?

他是壹個花街柳巷的浪蕩子,永遠埋單的冤大頭,可是壹旦行大事成大名的時機到來,他馬上可以翻臉,造出五色大棒,打盡陪他胡作非為的京都惡少們,他暗笑這群鼠輩憑什麽自認是我曹孟德的朋友?

他是壹個挺身而出的刺客,可是他從來想的都不是不計成敗,找機會就拼命,用壹腔熱血博得烈士美名——他認為自己是大有為之身,豈可隨意赴死,那豈不是委天下萬民於地?

他是壹個希望榮澤家族的孝子,可是他心中明白他是沒有真正家族可言的,他自己連姓曹還是姓夏侯,都要壹時壹個說法呢,所以他憎恨自己卑賤的血統,又因此而不歧視天下的草澤之士,招賢時真的百無禁忌;

他是壹個為父報仇屠城以祭的兇手,雖然他曾經那麽久地仇恨過父親曹嵩——當他理解了父親的苦心,要把父親接來,補償以往所有不孝的時候,父親卻又被亂軍殺害!曹操的屠城之願,不是天性的暴虐,寫得出《蒿裏行》(“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詩人怎麽會是暴虐之人?他只是恨急了人性之惡,徐州城壹時成了黑澤明影片中經常描繪的那種地獄形相,看上去無壹人不可殺;

他是壹個壯懷大誌的戰士,當劉備他們講義氣,孫權他們聊門第的時候,他總是在行軍途中,給文武群臣們講述自己的王道樂土,他的詩歌也是這樣激勵著他的戰友們,而他自己,對生命最後的期待就是壹塊普通的石碑上,刻壹行字“漢故征西將軍之墓”;

他還是壹個堅持理想的魏公,他不稱帝的時候被人頌為道德楷模,可他壹生的經歷已經讓他真正鄙夷了虛偽脆弱的道德戒律,他信任法律,相信天下治勝於亂,認為只有法律才能保衛帝國和帝國裏的每壹個臣民,他象聖經裏的先知摩西壹樣,熱衷於制定法典;

最後,他是壹個死不瞑目的天下至尊,他真正想交納的朋友,壹個個都是來世相見依然無法把臂言歡的男兒——陳宮!關羽!徐庶!甚至還有那個與他暗鬥壹生的劉協!

曹操此生,最終有什麽快樂?

作為兒子,曹姓不再與閹宦掛鉤;作為丈夫,他終於可以不忌出身,立風雨兼程的娼家之女卞氏為後;作為父親,他為曹丕打下堅實的權力基礎,幾乎掃清了壹切障礙;作為朋友,他終於得到徐庶的理解,徐庶肯在他身後輔佐曹丕;作為治國者,他最先承認三分天下的事實,於是能夠不浪費任何時間,統壹了北方,安撫了烏丸,匈奴,羌;作為臣子,不管天下人怎麽笑罵醜詆,是他,曹孟德,延續了大漢王朝20多年!

曹操此生,最終有什麽創痛?

曹操以天下為己任,誓尊漢室,於是他要為反對宦黨勢力的竇武陳藩翻案,他要攻擊誅伐自己的曾祖父曹節,以及祖父曹騰!

曹操要捐軀赴國難,可是平生最初的好友袁紹卻要為他自己私利而另立皇帝,最終兩人只能成為敵手,刀兵相見,兩家恩義盡,壹家宗祠絕!這是他壹生無奈之事,所以只能在袁紹墓前大哭狂祭,甚至割發代首,隨袁紹辭世,留自己殘軀,再鑄太平!

他的慈愛父親曹嵩,在終於能夠安享晚年的時候,被他牽連而死,他的大義恩公陳宮,在他好容易羽翼豐滿可以***圖大業的時候,棄他而去,與他壹生為敵!

在眾多諸侯不理睬淪落的漢家皇帝,蒙塵的漢家天子的時候,他獨力苦撐迎駕,迎駕護駕之後,卻成為了全民公敵,正所謂“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

他自認為已經和年輕的漢獻帝制定好了遊戲規則,我征伐天下,妳經營漢室——可是,二十年之間,。皇帝三次要除掉他,而他也被迫殺死了皇帝的愛妃,皇後,以及三個皇子(其中有壹個還是在娘胎中)。

他最寵愛的兒子曹沖在他隨軍勵誌的時候死於瘟疫,最理解他誌向的徐庶在他打天下的時候,壹言不發,二三十年間生生錯過!

大局粗定,從前出生入死的老臣荀彧等人,就暗中籌劃,要奪回權柄,還政獻帝;繼承人好容易選定,他深深器重的楊修之流,卻又為個人利益,開始攛掇奪嫡鬧劇。

其實,最終的結局,不是在他離世的220年,而是在公元218年,太醫令策動的京師之變。導致曹操生前最後壹次屠殺。他累了,他只能用最簡潔的方式為曹丕的即位掃清障礙。漳河邊荒謬的屠殺,正是曹操回首平生事業之時,不得不發出的那聲長嘆!

這是別人寫的壹篇關於曹操的文章,我感覺寫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