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國文的經驗原文及解析
《我學國文的經驗》原文與解析如下:
(1)原文:
我到現在做起國文教員來,這實在在我自己也覺得有點古怪的,因為我不但不曾研究過國文,並且也沒有好好地學過。平常做教員的總不外這兩種辦法,或是把自己的賅博的學識傾倒出來,或是把經驗有得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但是我於這兩者都有點夠不上。
我於怎樣學國文的上面就壓根兒沒有經驗,我所有的經驗是如此的不規則,不足為訓的,這種經驗在實際上是誤人不淺,不過當作故事講也有點意思,似乎略有浪漫的趣味,所以就寫他出來,送給《孔德月刊》的編輯,聊以塞責:收稿的期限已到,只有這壹天了,真正連想另找壹個題目的工夫都沒有了,下回要寫,非得早早動手不可,要緊要緊。
鄉間的規矩,小孩到了六歲要去上學,我大約也是這時候上學的。是日,上午,衣冠,提壹腰鼓式的燈籠,上書“狀元及第”等字樣,掛生蔥壹根,意取“聰明”之兆,拜“孔夫子”而上課,先生必須是秀才以上,功課則口授《鑒略》起首兩句,並對壹課,曰“元”對“相”,即放學。此乃壹種儀式,至於正式讀書,則遲壹二年不等。我自己是哪壹年起頭讀的,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從過的先生都是本家,最早的壹個號叫花塍,是老秀才,他是吸鴉片煙的,終日躺在榻上,我無論如何總記不起他的站立著的印象。
第二個號子京,做的怪文章,有壹句試帖詩雲,“梅開泥欲死”,很是神秘,後來終以瘋狂自殺了。第三個的名字可以不說,他是以殺盡革命黨為職誌的,言行暴厲的人,光復的那年,他在街上走,聽得人家奔走叫喊“革命黨進城了!”立刻腳軟了,再也站不起來,經街坊擡他回去,以前應考,出榜時見自己的前壹號(坐號)的人錄取了,就大怒,回家把院子裏的壹株小桂花都拔了起來。
但是從這三位先生我都沒有學到什麽東西,到了十壹歲時往三味書屋去附讀,那才是正式讀書的起頭。所讀的書我還清清楚楚地記得,是壹本“上中”,即《中庸》的上半本,大約從“無憂者其唯文王乎”左近讀起。書房裏的功課是上午背書上書,讀生書六十遍,寫字;下午讀書六十遍,傍晚不對課,講唐詩壹首。
老實說,這位先生的教法倒是很寬容的,對學生也頗有理解,我在書房三年,沒有被打過或罰跪。這樣,我到十三歲的年底,讀完了《論》《孟》《詩》《易》及《書經》的壹部分。
“經”可以算讀得也不少了,雖然也不能算多,但是我總不會寫,也看不懂書,至於禮教的精義尤其茫然,幹脆壹句話,以前所讀之經於我毫無益處,從來的能夠略寫文字及養成壹種道德觀念,乃是全從別的方面來的。因此我覺得那些主張讀經救國的人真是無謂極了。
我自己就讀過好幾經,(《禮記》《春秋》《左傳》是自己讀的,也大略讀過,雖然現在全忘了,)總之就是這麽壹回事,毫無用處,也不見得有損,或者只耗廢若幹的光陰罷了。
恰好十四歲時往杭州去,不再進書房,只在祖父旁邊學做八股文試帖詩,平日除規定看《綱鑒易知錄》,抄詩韻以外,可以隨意看閑書,因為祖父是不禁小孩看小說的。
他是個翰林,脾氣又頗乖戾,但是對於教育卻有特別的意見:他很獎勵小孩看小說,以為這能使人思路通順,有時高興便同我講起《西遊記》來,孫行者怎麽調皮,豬八戒怎樣老實,——別的小說他也不非難,但最稱賞的卻是這《西遊記》。
晚年回到家裏,還是這樣,常在聚族而居的堂前坐著對人談講,尤其是喜歡找他的壹位堂弟(年紀也將近六十了罷)特別反復地講“豬八戒”,仿佛有什麽諷刺的寓意似的,以致那位聽者輕易不敢出來,要出門的時候必須先窺探壹下,如沒有人在那裏等他去講豬八戒,他才敢壹溜煙地溜出門去。
我那時便讀了不少的小說,好的壞的都有,看紙上的文字而懂得文字所表現的意思,這是從此刻才起首的。由《儒林外史》《西遊記》等漸至《三國演義》,轉到《聊齋誌異》,這是從白話轉到文言的徑路。教我懂文言,並略知文言的趣味者,實在是這《聊齋》,並非什麽經書或是古文析義之流。
《聊齋誌異》之後,自然是那些“夜談”“隨錄”等的假《聊齋》,壹變而轉入《閱微草堂筆記》,這樣,舊派文言小說的兩派都已入門,便自然而然地跑到《唐代叢書》裏邊去了。不久而“庚子”來了。
到第二年,祖父覺得我的正途功名已經絕望,照例須得去學幕或是經商,但是我都不願,所以只好“投筆從戎”,去進江南水師學堂。這本是養成海軍士官的學校,於國文壹途很少緣分,但是因為總辦方碩輔觀察是很重國粹的,所以入學試驗頗是嚴重,我還記得國文試題是“雲從龍風從虎論”,復試是“雖百世可知也論”。
入校以後,壹禮拜內五天是上洋文班,包括英文、科學等,壹天是漢文,壹日的功課是,早上打靶,上午八時至十二時分兩堂,十時後休息十分鐘,午飯後體操或升桅,下午壹時至四時又是壹堂,下課後兵操。在上漢文班時也是如此,不過不坐在洋式的而在中國式的講堂罷了,功課是上午作論壹篇,余下來的工夫便讓妳自由看書,程度較低的則作論外還要讀《左傳》或《古文辭類纂》。
在這個狀況之下,就是並非預言家也可以知道國文是不會有進益的了。不過時運真好,我們正苦枯寂,沒有小說消遣的時候,翻譯界正逐漸興旺起來,嚴幾道的《天演論》,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傑》,可以說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時的國文時間實際上便都用在看這些東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期是以林譯小說為最喜看,從《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錄》止,這期間所出的小說幾乎沒有壹冊不買來讀過。
這壹方面引我到西洋文學裏去,壹方面又使我漸漸覺到文言的趣味,雖林琴南的禮教氣與反動的態度終是很可嫌惡,他的擬古的文章也時時成為惡劄,容易教壞青年。我在南京的五年,簡直除了讀新小說以外別無什麽可以說是國文的修養。
壹九〇六年南京的督練公所派我與吳周二君往日本改習建築,與國文更是疏遠了,雖然曾經忽發奇想地到民報社去聽章太炎講過兩年“小學”。
總結起來,我的國文的經驗便只是這壹點,從這裏邊也找不出什麽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可以供別人的參考,除了這壹個事實,便是我的國文都是從看小說來的,倘若看幾本普通的文言書,寫壹點平易的文章,也可以說是有了運用國文的能力。
現在輪到我教學生去理解國文,這可使我有點為難,因為我沒有被教過這是怎樣地理解的,怎麽能去教人。
如非教不可,那麽我只好對他們說,請多看書。小說,曲,詩詞,文,各種;新的,古的,文言,白話,本國,外國,各種;還有壹層,好的,壞的,各種;都不可以不看,不然便不能知道文學與人生的全體,不能磨煉出壹種精純的趣味來。
自然,這不要成為亂讀,須得有人給他做指導顧問,其次要別方面的學問知識比例地增進,逐漸養成壹個健全的人生觀。
寫了之後重看壹遍,覺得上面所說的話平庸極了,真是“老生常談”,好像是笑話裏所說,賣必效的臭蟲藥的,壹重壹重的用紙封好,最後的壹重裏放著壹張紙片,上面只有兩字曰“勤捉”。但是除滅臭蟲本來除了勤捉之外別無好法子,所以我這個方法或者倒真是理解文章的趣味之必效法也未可知哩。
(2)解析:
(壹)文章相關介紹:
此文是1926年應雜誌之約所作,先收入《談虎集》(1928),後又收入《知堂文集》(1933)。本文在《知堂文集》中排在第三,是作者作為“過去的生命”的重要壹環之記錄,留與世人的。
(二)對自己的國文經驗先抑後揚,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1、抑:
“因為我不但不曾研究過國文,並且也沒有好好地學過”。
“我於怎樣學國文的上面就壓根兒沒有經驗”。“我所有的經驗是如此的不規則,不足為訓的,這種經驗在實際上是誤人不淺”
2、揚:
“當作故事講也有點意思”“似乎略有浪漫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