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按足三裏的禁忌手法

按足三裏的禁忌手法

按足三裏的禁忌手法

 按足三裏的禁忌手法,足三裏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壹,主要是用來治療腸胃方面的疾病,他主要是位於小腿外側,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者屬支。以下分享按足三裏的禁忌手法。

按足三裏的禁忌手法1

  按足三裏的忌諱有什麽:

 1、不能用勁過大:推拿足三裏,用勁應當以覺得略微酸疼可是還能夠接納為度,太用勁可能會造成部分手受傷、有積血。

 2、推拿時間不能太長:長期按摩湧泉穴,也非常容易造成部分肌肉、皮膚遭受的刺激性太長,可能會出現積血、疼痛的狀況,不但難受,還會繼續影響下壹次的推拿。

 3、推拿足三裏的情況下還能夠擦抹壹些保濕乳液或是是潤滑脂,維護記入不受傷。

  足三裏的最懶找法:

 正坐曲膝或仰臥,以自己手四指相並,示指上緣放置犢鼻處,中拇指中節約用水豎直下4橫指(壹夫法)處選穴。

 正坐曲膝位,在外膝眼(犢鼻)直下壹夫(3寸),間距踝關節前脊壹橫指處選穴。或用力從膝關節中間向下摸取脛骨粗隆,在脛骨粗隆外外緣直下1寸處是穴。

  常常艾灸足三裏,人體能得到什麽好處?

 足三裏坐落於小腿肚兩側,在膝關節凹處,也就是膝眼正下方三寸的部位。常艾炙這壹部位,對人體的益處是比較多的。膝蓋骨每日必須支撐點著身體,人每日的活動都是損耗膝蓋骨。若不留意維護保養膝蓋骨,直到年紀大了以後,骨節馬上會越差,非常容易出現問題,老人出現骨節問題的狀況是較為普遍的。

 艾炙有推動血液商品流通和散寒的功效,常灸這壹部位,能夠推動全部腳部的血液循環系統,滋潤膝蓋骨,還能夠協助排出來骨節內的涼氣,有維護保養膝蓋骨,防止骨節出問題的功效。

 常灸這壹部位,能夠具有健康保健胃腸的功效,胃腸孱弱的人能夠常灸。這裏是肝膽經的要處,常常艾炙這兒,能夠推動肝膽經的血液商品流通,輸通肝膽經,有促消化,改進腹脹、惡心想吐、惡心想吐、腸鳴、消化不良、腹痛、呃逆等眾多胃腸問題。

 如今生活壓力較為大,再再加很多人生活方式不太好,促使很多人都處在亞健康狀態的情況,人體經常覺得疲倦,免疫能力還較為差。

 這裏是健康保健要穴,常艾炙這裏,可以根據刺激性部分來調整五臟六腑作用,可以推動血氣的止脫生發和運作,提高身體的氣血,讓身體的消化吸收更通暢,血氣更為的順暢,這樣壹來,能夠除去人體疲倦,提高免疫力,把人從亞健康狀態的情況中拉出去,對健康有益。

 因為欠佳的生活方式,如今脾虛的人也是比較多的,艾炙能夠促進腸胃,具有健脾的作用,常灸能夠改進脾虛。灸這裏不但可以健脾胃,還可以補氣血益血,氣血虧虛的人能夠常灸,氣血兩虛的狀況會明顯改善。

 每個人都不願衰退,而常灸這裏有防衰老和益壽延年之效,古代人曾說過,三裏養依次天下氣,灸三裏可使原氣長盛不衰,故城長命之灸。常灸這裏能夠對腸胃好,能夠改進脾虛的狀況。脾不假了,腸胃好啦,血氣會綿綿不絕的生物化學,五臟六腑能夠獲得更強的滋潤,有利於提高五臟六腑作用,減緩身體機能的衰退,從而防衰老,協助人體益壽延年。

 常灸足三裏,勝吃柴雞,我們都了解吃柴雞是補身體的,從古代人的這句話俗話可以看出,古代人對灸足三裏的健康養生功效的認可。實際上除開灸,平經常推拿這裏,還可以具有非常好的健康養生功效,不方便艾炙的人,能夠嘗試每日推拿這裏,還可以具有健康保健人體的功效。

按足三裏的禁忌手法2

 足三裏是中醫概念所指的壹處重要穴位,位於足陽明胃經,左右腿各壹個。足三裏的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三寸,距脛骨前脊壹橫指。取穴的時候,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脛骨外側邊緣向旁量1橫指(中指),就是足三裏穴。

  1、足三裏的位置

 足三裏在小腿的前外側,脛骨與腓骨之間,犢鼻穴下方三寸的位置。犢鼻穴也就是外膝眼的中心處。如果要找到足三裏,就要知道外膝眼的位置。順著自己膝蓋前正中線往下摸,可以摸到髕韌帶,髕韌帶的兩側有兩個凹陷的地方,內側的凹陷叫做內膝眼,外側的凹陷就叫做外膝眼。

  2、取穴方法

 (1)找到外膝眼後,用自己的手掌往下量四橫指,脛骨外側邊沿就是足三裏穴,按壓有酸脹感。所謂四橫指就是除掉大拇指外,用其它四指並攏。然後進行測量,即為同身寸的三寸。

 (2)取坐位,膝關節呈90度,用手掌心按住同側的膝蓋頂部,五指自然朝下。定好中指指尖的位置,往外側壹指的位置就是足三裏。

 (3)取站位,腿要繃直,彎腰,用同側手的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除了大拇指外,其余四指頭垂直向下,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足三裏穴。

  3、足三裏的功效與作用

 足三裏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等功效,常用於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腸虛弱、腹瀉、便秘、急慢性胃腸炎、肥胖等問題。由於足三裏有出色的養生功效,民間素有“每天按摩足三裏,勝吃壹只老母雞”的說法。

按足三裏的禁忌手法3

  壹、臉色發黃,按揉行間穴

 “黃臉婆”,相信所有女人都害怕聽到這個稱呼吧。可是生活中,雖然只有二十幾歲,看起來卻像四十歲壹樣面容憔悴,暗淡發黃。

 臉色發黃壹般跟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有關。而不管是氣血還是脾胃,都與肝臟有著密切的關系。肝主藏血,如果肝血不足的話,血液可能流不到臉部,從而引起臉色的變化。肝血不足或肝火過旺還會影響到脾胃的正常功能,使氣血化生不足,同樣會影響到臉。

 有的時候妳會發現,臉色發黃的人往往是那些工作壓力大、心情郁悶的人,而中醫認為肝氣郁結又是造成心情不暢的重要原因。肝氣郁結會使氣血瘀滯,臉色也會發黃。

 有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女性,遇到事情總是悶在心裏,不會傾訴出來,壹段時間之後就會感到胸悶、不想吃東西、肚子脹,甚至經常打嗝、嘆氣,臉色也慢慢變得暗沈發黃,有的人甚至還會長出色斑。這種斑中醫叫做“肝斑”,因為長出斑的原因在於肝氣郁結。

 肝經的路線從足至頭,行經面部,肝經不通,會造成血液運行不暢,臉色也會慢慢變黃,最終變成“黃臉婆”。那麽,臉色發黃要怎麽調理呢?其實,有壹個穴位能夠幫助我們解除這個煩惱,那就是行間穴。

 行間穴是肝經上的壹個穴位,位於足背側,在拇趾和第二趾之間的位置,是刺激肝經的穴位,能幫助打通肝經。按摩行間穴對於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很有幫助,比較適合肝郁氣滯或肝火旺的人。臉色發黃的女性經常按摩這個穴位,有助於改善皮膚狀況。對於肝病患者來說,按摩行間穴雖然不能根治肝病,卻能疏通肝經,調暢氣血,改善肝功能,對於緩解病情具有很好的作用。

 按摩的時候,用大拇指點按在行間穴的位置,輕輕按揉3 分鐘左右,稍微用力,以感覺壓痛為度。如果是懶得用手按,也可以光腳,用壹只腳的拇趾去踩另壹只腳的行間穴位置,這樣時不時踩壹下,也能夠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

 經常抽煙喝酒或者患有肝病的人可以點燃艾柱來刺激行間穴,每天把點燃的艾柱掛在行間穴上方,停留10 分鐘左右,每天熱灸1 次。這種方法對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二、肝火旺,想發怒,趕緊按按太沖穴

 在人體足厥陰肝經上,太沖穴為重要穴位之壹,是肝經的原穴。人生氣之時,肝也會受到影響,太沖這個肝經的原穴便會顯現出壹些信號,表現為有溫度或色澤發生變化、壓痛感,對外界更為敏感,甚至其軟組織的張力發生異常。氣走肝經,而原穴太沖往往調控著該經的總體氣血,起到控制情緒的作用。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間兩根骨頭相交的地方。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所以能反應肝經以及肝的壹些狀況。像壹般的成年人在按壓太沖穴時都會疼痛,這是因為現在的人面對較大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大都有情誌郁結的問題。情誌郁結則使肝血肝氣不是那麽順暢,從而在太沖穴上表現為疼痛的癥狀。

 疼痛程度與情誌郁結的程度相關。如果特別疼,大多表現為情誌不暢。遇到這種情況,壹來可以通過按壓太沖穴後達到調暢自己情誌的目的;二來也為自己敲響了警鐘,需要調整心態和心情,因為整個機體已經因為不良情緒而出現瘀堵了。

 太沖穴在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間的縫循著腳面往上兩根骨頭相交處,必須深按才能觸及,剛開始按摩略微有些疼,說明肝火已經很旺。

 從個人保健角度來說,按壓太沖穴也要講究方法。如果按壓太沖穴時有壓痛感,那就說明肝臟肯定有問題;但有時麻木、氣血不通等也可能導致沒有壓痛感,所以沒有疼痛感也可以經常按摩,以達到保健肝臟的效果。

 按揉太沖穴前,可以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先做幾次深呼吸,擴擴胸,然後再坐下來用拇指肚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應手即壓至太沖穴。緩緩用力,按住1 分鐘後再緩緩收力放開,如此反復指壓太沖穴3 ~ 5 次即可。

 按摩時的用力應以適度微痛為宜,循序漸進。按摩位置可以在太沖穴附近,有時也可能在肝經的其他有結節、壓痛感的部位,比如說蠡溝穴。但不可用力過大,否則會導致皮下瘀血。按壓後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謝。此外,還可以通過針刺療法來緩解肝火過旺的癥狀。

  三、經常按揉足三裏,疏肝理氣效果好

 自古以來,足三裏穴就被醫家認為是養生大穴,為強壯及保健的要穴。足三裏穴之所以名為“三裏”,是因為它有“ 理上、理中、理下” 的作用。當肚腹部位有不適時, 不同的部位按揉足三裏穴的方法不同。如果是胃部不適, 可按住足三裏穴向上方使勁,這就是所謂的“理上”;如果腹部正中不適,則要往內按,這是“理中”;如果小腹不適則要向下使勁,就是“理下”。

 雖然足三裏穴是胃經的“合穴”,但常按對肝臟也有好處。因為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脾胃調理好,肝血才能夠充足,肝氣才能夠順暢。所以,經常按揉足三裏穴不僅能補益脾胃,還能消除疲勞、恢復活力,對肝臟的養護也是有壹定的效果。

 肝是個很特別的器官,肝氣郁結,氣血不暢通,“不通則痛”。肝氣不順暢的時候,不僅肝本身會功能失調,其他臟腑也會受到影響。因為中醫認為,肝為五臟之賊,欺強淩弱。

 很多人心裏有氣的時候,可能會感覺肚子脹脹的、鼓鼓的,什麽東西都吃不下,這其實就是肝對脾胃的影響。而六腑更是以通為用,肝的疏泄功能失調時,氣血運行受阻,六腑就會傳化失常。因此調理好肝氣,對於強身健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肝氣疏泄太過,同樣也會出毛病。《紅樓夢》中,除了壹個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外,還有壹個大膽潑辣的王熙鳳。黛玉之死看似是肺病,其實源於肝。如果說黛玉是肝氣郁結,那麽王熙鳳就是另壹個極端了。稍稍留心就會發現,雖然她爭強好勝,眼裏容不下壹粒沙子,但是在復雜的大家族中要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難免會生些悶氣;

 再加上操勞太過,保養不慎,就會使肝氣受傷,疏泄失常。在第七十四回中,王熙鳳抄檢了大觀園之後,身體出血不止,就是肝氣疏泄太過、氣不攝血造成的。那麽,如何才能把肝氣調理好呢?好的辦法就是按摩穴位。

 坐在凳子上,腿彎曲,大腿與小腿成90 度。用手摸膝蓋外側,有壹處凹陷的地方就是膝眼,五指並攏,手指伸直,食指第二關節放在膝眼的地方,並使手指與小腿成垂直方向平貼在腿上,小指第二關節下就是足三裏穴。

 按摩的時候,用兩只手的拇指指端同時按壓住兩腿的足三裏穴,首先按住幾秒迅速離開,然後再按住,指端位置不動,緩緩用力,再迅速松開。松開時,手指不離皮膚,這樣連續而均勻地用力按壓5 分鐘。每次按壓的時候要使足三裏穴有針刺壹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才行。

 也可以用大拇指或中指揉兩腿的足三裏穴。手指按住穴位,向同壹個方向轉動,然後再朝反方向轉動,各轉36 圈。需要註意的是不能轉太快,否則會摩擦到表面的皮膚。同時配合均勻呼吸,收到的效果將更明顯。

  四、三陰交穴,養肝護肝的大穴

 三陰交穴,顧名思義,就是足部的三條陰經交會的穴位,是人體壹個比較特殊的穴位。說它特殊是因為人體的陰經和陽經本來是各自循行的,平行分布於人體的手足部位,但三條陰經即脾經、肝經、腎經卻在腳踝處有了壹個交叉點,也就是三陰交穴。所以三陰交穴對於肝、腎、脾三條經脈的氣血調節,具有突出的作用。

 脾統血液,肝藏血行氣,而腎藏精,雖然三陰交穴是脾經上的穴位,但因其與其他兩條經脈的特殊關系,所以按揉三陰交穴不但能夠健脾胃,還可活肝血、益腎精。

 三陰交穴位於腿部內踝尖直上3 寸的位置,取穴時,取坐姿,屈膝使大小腿形成直角,在內踝尖上約4 指寬的位置,按壓有壹骨頭為脛骨,在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就是該穴。

 對於三陰交穴,不同時間的按摩,調理的經脈不同,起到的作用也各異。在每天中午11 點,脾經當令,按揉三陰交穴20 分鐘左右,能夠健脾祛濕、益胃養血,改善皮膚過敏的狀況;每天11 ~ 13點,心經當令,按揉三陰交穴20 分鐘,能夠調理血壓,保持血壓穩定;每天17 ~ 19 點,腎經當令,按揉三陰交穴15 分鐘左右,能夠保養子宮和卵巢

 讓女人容顏美麗,還能夠改善性冷淡的情況;而在每天21 ~ 23點三焦經當令時,按揉三陰交穴15 分鐘,能夠暢通三焦,改善月經不調,祛斑養顏。

 按摩時盤腿端坐,用壹只手的四個手指抓握住足外踝,大拇指屈曲垂直按在三陰交穴上,拇指有節奏地左旋15 次,再右旋15 次,另壹側手法相同,以感覺有酸麻脹感為宜。

 三陰交穴是個比較敏感的穴位,壹般用手按摩能夠很快感覺到。當身體有氣血不通的情況時,按揉三陰交穴往往會感覺到疼痛,這時壹定不要放棄,按揉的力度可小壹點,時間稍稍延長,這樣堅持壹段時間,就壹定能夠打通經絡,活躍氣血。

  五、後溪穴,肝氣不正、頸椎不好的人可以試試

 因為工作或學習的時候,長期保持同壹個姿勢--伏案,人的上半身向前傾,頸椎緊張壓迫住督脈。

 督脈總督壹身的精、氣、神,調節陽經氣血,督脈不通,導致全身陽氣運行不順暢。

 為了防治頸椎病提前來臨,可以經常按壹按後溪穴。後溪穴雖然只是小腸經上的壹個穴位,但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脈上去,屬於奇經八脈交匯穴裏面很重要的壹個穴位。督脈主壹身陽氣,陽氣旺,則全身旺。按摩後溪穴可疏通督脈,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

 那麽後溪穴怎麽找呢?把手握成拳豎放於桌面,與桌面接觸部位就是。長期伏案工作或者學習的朋友們,尤其是白領們,每工作1 小時,可以把雙手的後溪穴抵在桌子或椅子邊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5分鐘左右,就可以達到刺激後溪穴的目的。

 在滾動的時候,如果感覺有輕微的酸痛感,說明妳找對穴位了。這個動作不需要有意識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壹下,既可以調整長期伏案或在電腦前學習和工作所造成的全身酸痛,經常練習還可有效防治頸椎病、腰椎病,還可以減少電腦輻射。

  六、經常敲打肝經,治療老寒腿

 中醫上講,人體有12 條主要經絡,其中從腿上經過的就占有6 條,它們是:肝經、腎經、脾經、胃經、膽經、膀胱經。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這些經絡相對應的臟腑漸漸衰老,功能也慢慢退化了。於是,各種毛病首先從經絡上表現出來。“老寒腿”就是這些臟腑功能衰退的外在表現。

 中醫上認為“老寒腿”其實是體內陰陽失調、臟腑不能相互滋生所導致的腫脹疼痛。具體來說,就是損傷勞損或外感風寒濕邪,合而為病入絡,流註關節阻遏氣血,風邪水濕乘虛而入,侵犯淤於筋脈使其經絡閉塞。閉者不通,不通則疼,疼久者必痛,痛久必結,結久者必腫,腫久者必熱。

 預防“老寒腿”不能依賴藥物,因為藥物只能減輕或消除癥狀,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而且,藥物還可能給肝臟帶來傷害。肝臟受損,疏泄失常,血流不暢,又會加重病情。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治療“老寒腿”就需要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活血化瘀、祛風散寒等。既要通過加強局部血液循環,在發病時能鎮痛、消腫、消炎,又要著眼於長久健康,在平時多加註意療養。

  足厥陰肝經

 肝經對應膽經行,循環分泌掌控中;膚色發青腰疼痛,眼圈發黑有痛經;眼球發幹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

 肝經壹般不太容易找準確,不妨采用以下這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先做個劈叉動作,用手指去摸大腿根,肝經就在大腿的內側,也就是內褲線的位置,與膽經的路線正好相反。

 敲打肝經的方法十分簡單,也不會耽誤很長時間。睡覺前就可以做壹做。雙腿彎曲展開,雙手相疊按在左腿的大腿根部,用力慢慢向前推,直到膝蓋,像這樣反復推揉幾十遍,不僅能防治“老寒腿”,還能夠疏通肝經、緩解肝氣郁結的癥狀。用手掌拍打或者手握拳中空捶打都可以疏通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