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9月28日,德蘇簽訂了“定界”條約,確定了雙方各自在波蘭的占領地區。從戰爭爆發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戰前外交方針,企圖將德國侵略禍水引向蘇聯。而法西斯德國則利用戰略間歇,積極準備進攻西歐各國。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軍兵團未經宣戰即侵入丹麥並占領該國領土。同時,開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為首的親法西斯分子(所謂“第五縱隊”)的協助下,法西斯德軍在挪威的戰鬥行動經兩個月便以占領全境而告結束。法西斯德國軍政頭目早在結束挪威戰役之前,就已著手實施“黃色計劃”,這計劃規定經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對法國實施閃電突擊。進攻於1940年5月10日拂曉開始,首先對機場進行了密集的空中突擊,並實施了空降。法西斯德軍的主要突擊經阿登山從北面迂回“馬奇諾防線”,橫貫法國北部,抱定防禦戰略的法軍統帥部將重兵配置在“馬奇諾防線”,而未在縱深建立戰略預備隊。法西斯德軍坦克兵團在突破色當地區的防禦之後,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5月14日,荷蘭武裝力量投降。比軍、英國遠征軍和壹部法軍,在弗蘭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軍投降。英軍和壹部法軍被封鎖於敦刻爾克地區,在丟棄全部重型軍事技術裝備後,撤至英國。6月初,法西斯德軍突破了法軍在索姆河、埃納河倉促建立的防線。6月10日,法國政府放棄巴黎。1940年6月22日,軍事行動以簽署法國投降書即所謂《貢比涅停戰協定(1940年)》而告結束。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對英、法的戰爭。8月,意軍侵占英屬索馬裏和肯尼亞、蘇丹各壹部,9月中,又從利比亞侵入埃及,企圖進逼蘇伊士。希臘軍隊打破了意軍由阿爾巴尼亞向希臘發展進攻的企圖。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戰役)。1940年8月,德國航空兵開始對英國城市進行密集突擊。德在侵英的同時,註意力已轉向東方。與進犯蘇聯的計劃密切相關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強。法西斯德國在準備侵蘇戰爭過程中,先後入侵巴爾幹半島、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奪占了克裏特島。
法西斯德國在戰爭第壹階段的軍事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對手未能聯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統壹的軍事領導體系。到戰爭第壹階段末,幾乎全部西歐和中歐國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國和意大利占領或淪為附庸,其經濟和資源被用於準備侵蘇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地進犯蘇聯。22日、24日,丘吉爾、羅斯福分別代表英國和美國政府發表聲明和通過締結協定,支持蘇聯反對法西斯侵略的鬥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從軍事行動壹開始就異常激烈。頭幾個月裏德軍侵占了大片俄國領土。蘇軍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間的冬季總攻的
結果,使法西斯的“閃擊戰”計劃遭到了徹底破產。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對美戰爭。
12月8日,美、英等壹系列國家對日宣戰;12月11日,法西斯德國和意大利對美宣戰。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經過廣泛的準備,於1942年7月中,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會戰之壹斯大林格勒會戰(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奪取了制海權,占領了香港、緬甸、馬來西亞連同新加坡要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各重要島嶼及其他地區。重創英、美、荷聯合艦隊,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地位得到了加強,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軍事基地。從1942年上半年起,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開始增加,日本艦隊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和中途島海戰(6月)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於1942年底在太平洋轉入防禦。日本帝國主義者被迫放棄了對蘇作戰的打算。
戰爭第三階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反攻,合圍和粉碎了敵軍33萬人的集團。蘇軍奪取主動權後,於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頓巴斯、列寧格勒附近和戰場其他地區對敵實施了毀滅性突擊,將敵人打退500—1300公裏,解放了戰前居住過4000余萬人口的大片國土。敵軍218個師被擊潰,約5000門火炮、7000輛坦克、1.4萬余架飛機被擊毀,法西斯德國已無力補充這些慘重損失。這些勝利,從根本上破壞了德國的軍事實力,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戰場的軍事政治形勢。從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對德宣戰的國家由15個增加到36個。 從1942年秋開始,英、美的戰鬥行動積極了壹些。盟國較大兵力的戰略航空兵被調整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業目標和軍事目標。在大西洋交通線上與德國潛艇鬥爭的效率也有提高。盟軍統帥部在艾森豪威爾將軍統壹指揮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表現了相當大的積極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軍(13個師)在西西裏島登陸,並攻占該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