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繪本是幼兒教育必不可少的嗎,該怎麽挑選?
先回答第壹個問題:讀繪本是幼兒教育必不可少的嗎?
我的答案是: 讀繪本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時間精力允許,給孩子多讀繪本,好處絕對的很多的。
作為壹個給娃讀繪本5年的媽媽,在我看來繪本閱讀對孩子的幫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該怎麽挑選繪本?建議選以下幾種類型的繪本:
1,畫面精美,值得壹看再看的繪本。
14只老鼠全集 (***12冊),裏面有14只老鼠,這14只老鼠是壹家人,他們非常團結友愛,他們在壹起賞月、去春遊、大搬家、洗衣服、挖山藥、種南瓜等。每只老鼠的動作、神態和表情都不壹樣,值得細細觀察。每次小壹(我兒子的小名)拿起其中的壹本,都要看好久。
《 我的100層房子 》系列(全四冊)裏面有 《100層房子》《地下100層房子》《海底100層房子》《天空100層房子》 ,也很贊!
2,腦洞大開,豐富孩子想象力的繪本。
日本作家 鈴木典丈 的 《我的神奇馬桶》《我的百變浴缸》《我的夢幻被子》 被稱作是奇思妙趣三部曲,在我看來是腦洞大開系列。我們日常看到的馬桶、浴缸和被子都是壹個樣子的,但在這三本書中,它們變成各種各樣的,有吉他馬桶、滑梯馬桶、蹦床馬桶、轉輪馬桶、50米跑馬桶、過山車馬桶等等。而且每壹本書都有壹個意想不到的冒險故事。這三本書也是小壹的心愛之物,關鍵是百看不厭。
鈴木典丈的 《噗!蕩秋千》 和 《咻!溜滑梯》 也非常贊,腦洞大開,而且字不多,字還挺大,很適合孩子壹邊讀壹邊認字。小壹就是因為聽我讀了太多遍,所以裏面的字全都認識,沒事就自己拿著讀,津津有味!
3,幫助孩子養成好性格的繪本。
《皮特貓》 系列是幫助3-6歲孩子養成好性格的,小壹喜歡聽我壹遍壹遍地給他讀 《皮特貓,我實在吃不完了》《皮特貓,我愛我的臟鞋子》《皮特貓,我的無敵大紐扣》 。
《皮特貓,我愛我的臟鞋子》 裏,皮特貓的白鞋子踩到了奇怪的東西,變成紅色、藍色、棕色等,可是,皮特貓哭了嗎?不,他才不哭哪!聽的多了,小壹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說:“皮特貓不哭,我也不哭呢!”
《皮特貓,我實在吃不完了》 裏,皮特好餓好餓,做了壹個大得吃不下的豪華三明治!他該怎麽辦呢?當然是和好朋友們壹起分享。皮特說:“分享真好!”因為小壹很喜歡皮特貓,所以當他有段時間很護食的時候,我就跟他說:“皮特貓說:分享真好!”效果比我講大道理要好的多。
4,知識科普類的繪本。
比如立體翻翻書 《船舶動起來》《車輛動起來》《海洋立體書》《火車立體書》 等。像 《船舶動起來》 裏面有100個活動部件,12大場景,120余個知識點,多種機關玩法,讓孩子壹邊玩壹邊學知識。孩子在選擇童書時,知識科普類的繪本也是必不可少的。
《DK幼兒百科全書--那些重要的事》 也是壹部值得壹看再看的書。
看裏面系列 《揭秘海洋》《揭秘垃圾》《揭秘垃圾》 都是相當不錯的寓教於樂的科普翻翻書。
5,承載著愛和友誼,值得反復讀的繪本。
有的繪本是承載著愛和友誼的,我喜歡給小壹讀 《猜猜我有多愛妳》 ,每次讀的時候,我都會把他抱在懷裏,讀完了他還會撒嬌地摟著我,跟我說:”我愛妳,也是從這裏到月亮上,再從月亮那邊回到這裏來!”
《小熊和最好的爸爸》 這個系列的繪本當然都是小壹爸爸讀給小壹聽啦!
《小鼴鼠的故事》 系列 也是最近小壹喜歡讀的繪本之壹,小鼴鼠、松鼠、兔子和刺猬每天生活在壹起, 《小鼴鼠找新家》、《小鼴鼠摘月亮》、《最好的禮物》、《雪地裏的鉆石》 ,這些故事關於友誼,關於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思考,在簡單而美好中蘊含著愛和能量。而且繪本的畫面也很美。
《可愛的鼠小弟》 系列是小壹早前很喜歡的壹套書,裏面有鼠小弟、鼠小妹和其他好多的朋友們,壹個個故事也很有趣。
6,經典故事
迪士尼系列故事 既經典又有趣,值得反復閱讀。
7,有趣的故事
《100個聖誕老人》 和 《大個子聖誕老人和小個子聖誕老人》 也是兩本有趣的繪本故事。
《螞蟻和西瓜》《跑跑鎮》《鱷魚愛上長頸鹿》《咕嘰咕嘰》《屎殼郎喜歡圓形》《森林照相館》 都是很有趣的故事。
《怎麽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 有趣的名字,講的是關於延遲滿足的故事。好餓的小恐龍總是在饑餓的時候壹口吃掉他的朋友,直到他遇到小老鼠莫羅。莫羅教會了學會耐心等待,教他做蛋糕,最終小恐龍學會了自己做蛋糕,還收獲了友誼。這下,小恐龍再也不會吃掉自己的朋友啦!
8,啟發孩子思考的繪本
《我不敢說,我怕被罵》《我會溝通》《我好擔心》 屬於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系列,以孩子的視角寫出了孩子在犯錯或者遇到困難時的心路歷程,並教會孩子該如何去表達自己。
《花格子大象艾瑪》 系列(套裝23冊),花格子大象和其他大象都不壹樣,其他大象雖然高矮胖瘦不同,但都是灰色的,只有艾瑪是花格子的。這23冊書每本都有壹個主題,讓孩子知道,跟別人不壹樣,也沒什麽大不了。讓孩子學會接受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擁抱這個多彩的世界。同時也讓孩子學會如何用智慧和幽默應對生活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