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十壹 矽卡巖型銅礦床找礦模型
壹、概 述
矽卡巖型銅礦是指在中酸性—中基性侵入巖類與碳酸鹽巖 ( 或其他鈣鎂質巖石) 的接觸帶上或其附近,由含礦氣水溶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銅礦床。該類型礦床的成礦具有明顯的多期次、多階段性,其典型成礦演化模式為變質作用—進化交代作用—退化交代作用—硫化物沈積。礦石品位較高( 平均含 Cu 1% ~2%) ,礦床規模多為中小型,也有大型,且變化較大 ( 礦石儲量通常為 ( 1 ~100) ×106t) ,伴生 Fe、Pb、Zn、W、Sn、Au、Ag 及 REE,具有重要的綜合開采利用價值。另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較大規模的矽卡巖型銅礦幾乎都與斑巖型銅礦存在著***生關系。這種與斑巖銅礦侵入體礦化相關的矽卡巖型銅礦床常常具有規模較大、品位較低的特點。
矽卡巖型銅礦可按照礦物組分將其分為鎂質矽卡巖、鈣質矽卡巖、鈣 - 鎂質矽卡巖、錳質矽卡巖、堿質矽卡巖等銅礦類型。從經濟重要性上來說,鈣質矽卡巖型銅礦要比錳質矽卡巖型銅礦重要。若根據蝕變類型來劃分,矽卡巖型銅礦又可分為退化蝕變矽卡巖型銅礦 ( 常與蝕變強烈的斑巖銅礦相伴生) 、進化蝕變矽卡巖型銅礦 ( 常與蝕變很弱的巖脈相伴生) 及介於二者之間的過渡類型。
從全球產出範圍來看,矽卡巖型銅礦主要產於大陸邊緣和島弧環境的活動帶,分布於環太平洋成礦域,與中生代—新生代花崗巖類巖體或者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巖體有關; 其次分布在特提斯成礦域和古亞洲成礦域。矽卡巖型銅礦儲量在西方國家銅礦總儲量中僅占 0. 6%,前蘇聯約占 2%。而中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已探明的矽卡巖型銅礦儲量占總儲量的 28%,居全國勘查和開發銅礦類型的第二位。中國矽卡巖型銅礦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成為著名的以矽卡巖型為主的鐵銅成礦帶 ( 圖 1) 。典型礦床包括安徽獅子山、鳳凰山、安慶樂山、銅官山,湖北鐵山、銅錄山、石頭嘴,江西城門山、武山等矽卡巖型鐵銅礦床。近年來,隨著矽卡巖型礦床成礦理論和勘查的不斷深入,在青藏高原岡底斯成礦帶上也新確定了不少矽卡巖型銅礦床,找礦潛力巨大,如岡底斯東南段的克魯、劣布、沖木達等矽卡巖銅 ( 金) 礦床。
圖 1 中國長江中下遊鐵銅成礦帶主要礦集區和礦床分布略圖( 引自周濤發等,2008)
二、地 質 特 征
1. 構造背景
矽卡巖型銅礦壹般產在與大洋和 ( 或) 大陸消減帶相關的大陸邊緣和島弧帶中。通常,在大洋島弧地層中,可能發育的矽卡巖型礦床只有鈣質矽卡巖型鐵銅礦床 ( 圖 2A) 。該構造背景下產出的礦床同時也可能富集 Co、Ni、Cr 和 Au。而在大洋增生的大陸消減帶,則是矽卡巖型礦床最為發育的構造環境 ( 圖 2B) 。該構造環境除產出矽卡巖型銅礦以外,也易於產出其他種類的礦床,如鎢、鐵、鉬、鉛 - 鋅、銀等礦產。
圖 2 矽卡巖型 ( 鐵) 銅礦成礦構造背景示意圖( 據 L. D. Meinert,1993 修編)
大部分矽卡巖型銅礦與Ⅰ型、磁鐵礦系列、鈣堿性和斑巖型的深成巖體相關,很多礦床都具有相同成因的火山巖石,而且其網狀脈、脆性裂隙、角礫巖化、強烈的熱液蝕變等特征指示了壹種相對較淺成的環境。中酸性巖漿巖對於形成大型矽卡巖銅礦最為有利,其巖性主要為鈣堿系列的花崗巖 - 斜長花崗閃長巖 - 花崗閃長巖 - 石英閃長巖 - 閃長巖。巖漿作用具有多期次活動的特點,常組成復式巖體。
在矽卡巖型銅礦區,發育斷裂、裂隙、網脈、角礫和可滲透的巖層構成成礦流體運移通道是不可缺少的。矽卡巖型銅礦的形成,與區域和礦區的構造發育程度有關。例如,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褶皺和斷裂就特別發育。地質構造及演化是控制該區成礦地質環境的主導因素,構造運動制約了該區地層、構造、巖漿巖、成礦作用等地質特征。如,城門山銅礦位於長山 - 城門山背斜傾伏端的北翼,在EW 或 NEE、NW、NE 或 NNE 向等多組斷裂的交匯處; 武山礦床位於界道 - 大橋背斜傾伏端的南翼,為 NEE、NE、NW 向等多組斷裂的交匯處; 東獅子山銅礦床受白芒山背斜的直接影響,矽卡巖體和礦體沿地層層間薄弱帶、順層滑脫構造產生的空間分布 ( 圖 3) 。總體而言,區域構造是長江中下遊成礦區控制巖漿和沈積作用並直接參與成礦的主導因素,燕山期巖漿活動是關鍵性的成礦因素,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形成的地層是重要的成礦因素和賦礦場所。構造、巖漿與地層三者之間相互制約、有機組合,構成了著名的長江中下遊矽卡巖銅礦帶。
2. 礦床地質特征
( 1) 控礦構造
矽卡巖型銅礦床的控礦構造主要有基底斷裂和蓋層構造,它們是礦床形成和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含礦巖體和礦田常分布於蓋層構造與基底斷裂的交匯部位。當斷裂與含礦巖漿連通時,將起到導巖、導礦的作用。斷裂的長期活動,在多組蓋層斷裂結點及其與背斜軸撓曲部等褶皺構造的復合部位,加上合適蓋層的遮擋,有利於形成容礦構造。導巖與導礦構造、布巖與布礦構造、容礦構造的有利組合和同生斷裂的發育,是形成區域性成礦構造的有利條件。
圖 3 安徽銅陵白芒山背斜層間滑脫構造控制東獅子山矽卡巖體的分布( 引自張叔貞等,1993)
容礦構造可分為圈閉構造 ( 包括褶皺、網狀斷層、捕虜體等) 、熱動 ( 塑性) 構造、巖體接觸帶、斷裂、裂隙帶、層間構造等,礦體的位置和產狀通常受到多種構造的***同影響。
以長江中下遊矽卡巖型銅礦為例,最有利的賦礦地層為石炭系、二疊系和三疊系,尤其是上石炭統—上泥盆統、中二疊統—下三疊統、下三疊統—中三疊統之間的幾個區域性層間滑脫 - 剝離面的上下 ( 圖 3) ,並且具有有利巖性組合的部位,主要是碳酸鹽巖、膏鹽層、矽質巖等建造,碳酸鹽巖層與泥質巖層組合,既可封閉礦液流失通道構成屏蔽層,又可作為礦液充分擴散滲流和交代成礦的環境,富硫膏鹽層參與成礦,加之有利層位巖石中富含有機質、CO2、S、P、F 等礦化劑,造成了該區礦化的層控性 ( 常印佛等,1983) 。可見,構造、巖漿巖、有利層位、巖性組合等相互耦合是控制礦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 2) 容礦巖石
矽卡巖類礦物組合不僅可在中酸性巖漿巖與碳酸鹽巖接觸帶中交代形成,而且還可以形成於其他非碳酸鹽類巖石中———只要具備壹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且巖石中富有形成矽卡巖的元素 ( 如 Ca、Mg、Fe、Al、Si 等) 和揮發性元素。可見,矽卡巖礦床的圍巖是多種多樣的,其原巖具有多樣性,但以各種碳酸鹽巖為主。而且,如果圍巖中含有雜質則更加有利於成礦,而純凈的碳酸鹽巖則不利於接觸交代作用的進行。
通常有利於形成大型矽卡巖型銅礦的圍巖常為白雲質灰巖或炭質灰巖、泥質巖,如中國南方矽卡巖銅礦的圍巖為含白雲質灰巖。膏鹽巖層和高硫層存在的地區則更有利於成礦,如長江中下遊成礦帶,凡侵入或穿過蒸發巖層段或高硫層段 ( 中石炭統黃龍組) 的巖漿巖常有利於成礦。以矽鋁質蝕變形成的角巖為圍巖的大型矽卡巖銅礦壹般少見,加拿大的馬德萊娜銅礦可算壹例。
( 3) 蝕變與礦化分帶
矽卡巖型銅礦床外接觸帶的蝕變通常以矽卡巖化、角巖化為主,而內接觸帶主要為巖體的絹雲母化、矽化、綠泥石化等。礦化體主要以似層狀、透鏡狀、囊狀產於外接觸帶中,在遠離接觸帶的大理巖化灰巖、角巖化粉砂巖中還可見脈狀礦化,而內接觸帶的礦化主要為細脈狀、浸染狀礦化。
矽卡巖化可分為早期矽卡巖化和晚期退化蝕變巖化。早期矽卡巖化主要為鈣鐵 - 鈣鋁石榴子石矽卡巖,含少量透輝石、鈣鐵輝石、磁鐵礦等,同時還有少量銅礦物的沈澱,表明形成矽卡巖的熱流體攜帶有金屬成礦物質。晚期退化蝕變巖化主要是透閃石 - 陽起石、綠泥石、綠簾石、石英、方解石等交代石榴子石矽卡巖,並伴隨著硫化物的沈澱,通常為矽卡巖型銅礦形成的主要階段。在晚期退化蝕變過程中,綠泥石、綠簾石通常沿石榴子石中心、環帶或邊緣進行交代,以及在石榴子石微裂隙中充填綠簾石和孔雀石。
矽卡巖型銅礦床壹般是在含礦氣液與圍巖的接觸交代作用下形成的。由於氣液中各組分活動性不同、擴散能力強弱不壹,在接觸交代作用進行的過程中,活動性越大的組分越易隨氣液前進,而達到反應帶的邊緣,惰性組分也參與反應,但多滯留在原地附近或遷移不遠,因而形成礦化蝕變分帶現象。這種蝕變分帶,在深成巖體附近產出塊狀石榴子石矽卡巖,且隨著遠離接觸帶輝石含量增加,最後以大理石接觸帶出現符山石和 ( 或) 矽灰石為結束標誌。
例如,湖北銅錄山矽卡巖銅礦由內帶花崗閃長斑巖至外帶大理巖蝕變礦化分帶為: 鉀矽化花崗閃長斑巖 - 輝鉬礦化帶; 斜長石巖 - 鉬礦石帶,組成礦石的主要金屬礦物為輝鉬礦、黃鐵礦; 石榴子石矽卡巖化斜長石巖 - 銅礦石帶,組成礦石的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銅礦、黃鐵礦; 金雲母透輝石矽卡巖 -銅鐵礦石帶,組成礦石的主要金屬礦物組合為黃銅礦、斑銅礦、磁鐵礦,該帶是主礦石帶,占銅礦儲量的 76. 66%、鐵總儲量的 85. 17%; 透輝石矽卡巖化大理巖 - 銅礦石帶,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等。
( 4) 礦體形態與產出位置
巖漿流動前緣的凹陷部位 ( 灰巖舌狀體) 破碎裂隙發育,是礦體的最大富集地段。礦體也常富集於巖層界面與侵入體交切的部位和多次斷裂活動與接觸帶相復合的部位。礦體壹般沿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成群或成帶分布,受巖體接觸帶構造和圍巖巖性的控制。礦體主要產在外接觸帶的蝕變碳酸鹽巖中,少數產於內接觸帶的侵入體中,壹般產在距接觸面 100 ~ 200m 的範圍內。礦體產狀、形態均較復雜,連續性差,常呈似層狀、透鏡狀、柱狀、脈狀等。礦體規模大小不壹,大型礦床壹般由壹個或幾個主要礦體組成,某些礦床在垂向上具有多層分布的特點,如安徽銅陵獅子山矽卡巖型銅礦( 圖 4) 。
對於廣義的矽卡巖型銅礦而言,含礦巖體以富鉀高堿的中酸性巖最為有利,巖體多為小型侵入體,常為多期次脈動式活動的復式侵入巖體,分異程度壹般較高。其形態主要呈蘑菇狀、箱狀、錐狀、枝叉狀和層間巖墻狀。
圖 4 安徽銅陵獅子山矽卡巖型銅鐵礦床典型剖面圖( 引自趙文津,2008)
( 5) 成礦期和成礦階段主要特征
矽卡巖銅礦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具有明顯的多期多階段性。其成礦過程綜合起來可分為 3 個成礦期和 5 個成礦階段。
A. 矽卡巖期
這個時期主要形成各種鈣、鐵、鋁、鎂的矽酸鹽礦物,沒有石英出現,也稱石榴子石 - 透輝石期。該成礦期又分為 3 個成礦階段。
1) 早期矽卡巖階段: 形成的主要礦物為矽灰石、透輝石、鈣鐵輝石、鈣鋁榴石、鈣鐵榴石、方柱石等,其特征是以島狀和鏈狀的無水矽酸鹽礦物為主,壹般稱為矽卡巖化階段,但也有少量含水矽酸鹽礦物如符山石,它們是在高溫超臨界溫度條件下形成的,此階段壹般沒有硫化物的沈澱。
2) 晚期矽卡巖階段: 形成的礦物沿早期矽卡巖破裂裂隙充填交代,主要礦物有陽起石、透閃石、綠簾石等,其特征為帶狀或復雜鏈狀構造的含水矽酸鹽類礦物,故又稱為退化蝕變階段。
3) 氧化物階段: 介於矽卡巖期和石英硫化物期之間,具有過渡的性質,此階段中形成長石類礦物,如正長石、酸性斜長石,雲母類礦物如金雲母、白雲母及少量黑雲母,此外還有少量石英、螢石、綠簾石等,礦石礦物有白鎢礦、錫石、赤鐵礦和少量磁鐵礦,鈹的矽酸鹽礦物有日光榴石、矽鈹石、香花石等,後期有少量硫化物的形成,如輝鉬礦、磁黃鐵礦、毒砂等。
B. 石英 - 硫化物期
這個時期二氧化矽壹般不再和鈣、鎂、鐵、鋁組成矽卡巖礦物,而是獨立地形成大量的石英,並形成綠泥石、方解石等典型的熱液礦物。該期有大量金屬硫化物形成,如黃鐵礦、黃銅礦等,可分為2 個階段。
1) 早期硫化物階段: 也稱石英 - 磁鐵礦 - 綠簾石階段,生成的脈石礦物有綠泥石、綠簾石、絹雲母、碳酸鹽礦物等,它們主要是充填交代早期矽酸鹽礦物而成的,並有螢石和石英的形成。礦石礦物主要為各種銅、鐵、鋁、鉍、砷的硫化物,如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毒砂、輝鉍礦等,故亦稱為鐵銅硫化物階段。這些礦物形成於高—中溫條件,代表了早期成礦階段磁鐵礦生成時的流體活動。
2) 晚期硫化物階段: 也稱石英 - 黃鐵礦 - 黃銅礦階段,此階段除充填交代早期形成的矽酸鹽礦物如綠泥石和絹雲母外,還有石英,特別是碳酸鹽類礦物明顯增多,金屬礦物主要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和黃銅礦,因此又稱為鉛鋅硫化物階段。此階段的主要礦物是在中溫熱液條件下形成的,它們代表了主成礦期的熱液活動。
C. 石英 - 碳酸鹽期
這個時期含少量黃鐵礦和黃銅礦,代表了成礦晚期的熱液活動。由於礦石礦物成分復雜,形成溫度範圍也廣,故礦石的結構構造多種多樣,主要有團塊狀構造、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流動條紋狀構造、條帶 - 浸染狀構造、細脈 - 浸染狀構造、角礫狀構造、豆狀構造、氣孔構造等。由於成礦溫度較高,有揮發組分參與,因而礦石壹般為粗粒結構,還有海綿隕鐵結構、填隙結構、***結邊結構、固溶體分離結構等。
( 6) 成礦時代
成礦時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其他時代也有可能。例如,長江中下遊成礦帶中與成礦相關的巖體時代主要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巖體的圍巖主要為三疊系、二疊系和石炭系—泥盆系,但近來在誌留系和奧陶系中也發現有該類礦床。
三、礦床成因和找礦標誌
1. 礦床成因
矽卡巖型銅礦床的形成是壹個復雜的巖漿作用過程,中酸性巖漿侵入地殼上部時,在熱變質作用下圍巖發生重結晶作用,如灰巖大理巖化、砂頁巖角巖化及退色化等。在巖漿分異出的氣液作用下,巖漿巖與圍巖碳酸鹽巖發生接觸交代作用形成各種矽卡巖。之後,巖漿殘余含礦熱液沿著構造薄弱帶充填、滲濾、擴散,與矽卡巖發生交代作用,形成退化蝕變巖,並伴隨著硫化物的沈澱,從而形成礦床及其原生地球化學異常。
這裏以安徽銅陵冬瓜山矽卡巖型銅礦成因為例說明矽卡巖型銅礦床的形成過程: 早期形成的巖漿流體在上升侵位過程中,沿著層間空隙 ( 滑脫空間) 貫入 - 滲透、交代,生成石榴子石和透輝石等早期矽卡巖礦物,在透輝石形成過程中,巖石中會產生大量的自由空間,造成壓力釋放,致使流體沸騰,但這壹過程早於礦化; 隨著矽卡巖的大量形成,到了石英 - 磁鐵礦 - 綠簾石階段,也就是成礦流體早期礦化階段,以熱液作用起主導作用,其溫度低於巖漿流體的溫度,富含揮發組分的成礦熱液,在構造減壓等作用下發生沸騰,使得部分石榴子石產生退變質作用,分解出的鐵質,在高溫下生成磁鐵礦; 在主成礦階段,燕山期復雜的構造活動產生的裂隙造成更廣泛的沸騰,生成大量孔隙填充和交代成因的石英 - 硫化物脈; 在成礦晚期,成礦近於結束時期,隨著巖體的冷卻,流體溫度不斷降低,另壹方面成礦熱液不斷同周圍下滲的雨水或地下水混合,生成壹些不含或含少量硫化物的石英脈和碳酸鹽脈。
2. 找礦標誌
( 1) 構造與地層找礦標誌
1) 成礦環境與斑巖型銅礦接近,壹般產在與大洋和 ( 或) 大陸消減帶相關的大陸邊緣和島弧帶中。地臺坳陷帶和增生褶皺帶有碳酸鹽巖分布的地區,是礦床產出的有利區域,區域褶皺、斷裂發育是其重要的區域構造標誌。
2) 深斷裂與深斷裂或深斷裂與蓋層斷裂交叉部位及其附近,是礦田展布的有利部位。
3) 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層是重要的成礦與賦礦場所。
4) 巖漿流動前緣的凹陷部位 ( 圍巖凸出的部位) 常形成富礦。
5) 巖層界面與侵入體交切的部位和多次斷裂活動與接觸帶相復合的部位,是礦體重要的產出部位。
( 2) 巖石學找礦標誌
1) 與矽卡巖銅礦有關的侵入體主要為中生代—新生代及少量古生代的中酸性巖體。化學成分與同等酸度的同類巖漿巖相比較,K、Na 總量偏高,Mg、Fe、Ca 含量偏低,巖體含銅量高。
2) 燕山期巖漿活動是中國矽卡巖型銅礦成礦的關鍵性因素,往往具有多期次、多階段性,容礦的巖體壹般為分異程度較高的復式巖體。
( 3) 圍巖及其蝕變找礦標誌
1) 圍巖主要為白雲質、泥質或炭質灰巖等,發育膏鹽層和高硫層對成礦更為有利。
2) 區域圍巖多有蝕變,外接觸帶蝕變以矽卡巖化、角巖化為主,內接觸帶主要為絹雲母化、矽化、綠泥石化等,有的存在鐵帽。
3) 含礦矽卡巖多為復合矽卡巖,包括 ( 進化) 蝕變矽卡巖與退化蝕變矽卡巖。
4) 從矽卡巖內帶至外帶,可能存在石榴子石→輝石→符山石、矽灰石的礦化蝕變分帶特征。而且,石榴子石可能存在著顏色分帶,從毗鄰深成巖體的深紅褐色到遠端的綠色、黃色變化。硫化物礦物及金屬比例相對於成因巖體可能也存在著系統的分帶特征。壹般來說,黃鐵礦和黃銅礦在深成巖體附近最多,且隨著遠離巖體黃銅礦含量增加,最後在大理石接觸帶的矽灰石帶出現斑銅礦 ( 圖 5) 。在含鈣鎂橄欖石的矽卡巖銅礦中,斑銅礦 - 黃銅礦是主要的 Cu - Fe 硫化物,而不是黃鐵礦 - 黃銅礦。
( 4) “多位壹體”成礦分帶組合
矽卡巖型與斑巖型、沈積巖容礦的塊狀硫化物型、火山巖中的脈型可能復合出現。例如,矽卡巖礦床通常與斑巖銅礦在成因類型上相同或相似,且有著密切的時空分布聯系。巖體內部主要為斑巖型礦化,接觸帶及其附近為矽卡巖型礦化。通常發育外矽卡巖帶,距接觸帶較遠的外圍出現熱液脈型礦化,構成完整的斑巖 - 矽卡巖銅 - 鉬( - 鎢) - 金等多金屬成礦體系。空間上,脈狀銅礦化位於地勢較高處,矽卡巖礦化位於中上部,斑巖型礦化則位於平緩低窪處,從而構成鮮明的礦化垂直分帶。這種特征在長江中下遊成礦帶表現為 “多位壹體”成礦分帶組合,其中以 “三位壹體”最為典型,即 3種成礦分帶類型***存於1 個礦床之中 ( 圖 6) 。
圖 5 矽卡巖銅礦礦化蝕變分帶標誌組合( 據 L. D. Meinert,1993,修編)
圖 6 長江中下遊成礦帶 “三位壹體”成礦分帶組合示意圖( 引自常印佛等,1991; 呂慶田等,2007)
( 5) 地球物理找礦標誌
1) 沿接觸帶常有磁、電異常。
2) 常有重力梯度帶異常或重力異常,激電異常。
3) 具有遙感環形影像特征,環形構造是識別巖體和礦田的重要標誌。可能會有隱伏巖基環、熱變質暈、蝕變礦化暈、巖漿柱環、礦化環等,可根據環的形狀、規模大小、垂向起伏、色調結構等特征,以及分布的成群性和環群的排列形式,來識別和區分與礦化有關的各種因素。
( 6) 地球化學找礦標誌
1) 矽卡巖型銅礦床通常存在著明顯的化探異常濃度分帶,成礦元素值高且分布範圍較大。沿接觸帶常分布有 Cu、Au、Ag、Mo 等元素次生暈異常。銅礦物、金作為主要的重砂礦物,是成礦異常的重要指示標誌。
2) 礦區的礦石原生暈分帶特征明顯,且不同礦石類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元素組合及指示元素 ( 表1) 。表 1 中的標型元素組合可作為預測相應隱伏或盲礦體的礦化類型。
3) 通過對中國重要的鄂東矽卡巖型鐵銅礦區的礦床地球化學異常特征的研究,李惠等 ( 1986)以陽新侵入體中和外圍矽卡巖型銅礦床為例,建立了矽卡巖型銅礦床地球化學異常分帶模型 ( 圖 7) 。如圖7 所示,矽卡巖銅礦含礦巖體中多富集 Fe、Cu、W、Mo,且與堿值 ( Na2O + K2O) 有密切關系。壹般情況下,當堿值大於 9%時,產出單壹的鐵礦床; 堿值為 8. 8% ~7. 6%時,產出鐵 - 銅礦; 堿值為 7. 6% ~7. 16%時,產出銅 - 鉬礦床; 堿值小於 7. 16%時,則產出鎢 - 銅 - 鉬礦床。隨著堿值的降低,依次出現鐵→鐵、銅→銅、鉬→鎢、銅、鉬礦床。隨著巖體堿值呈規律性的變化,成礦元素的富集也表現出明顯的分區分帶性。
表 1 矽卡巖型銅礦不同礦石類型的特征元素組合與指示元素
資料來源: 李惠等,1986
圖 7 鄂東矽卡巖型銅礦床地球化學異常分帶模型( 引自李惠等,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