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人的習俗是什麽
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竈神,然後掃塵、置辦年貨、做年糕等。年糕,大多地區炊甜果、發果、松果,小漠、鵝埠等地做水糍。
除夕,俗稱“三十冥”。是日家家戶戶貼對聯,更年畫,有的還置放柑桔、鮮花,下午備祭品祭拜天地、祖宗,晚上合家圍爐團聚。晚飯後,家中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在大湖等地老人還要給小孩“續須”。交子時,便打開大門,說聲“開門大吉”,燃爆竹,謂“放開門炮”。赤坑還有於除夕晚八九時放“安更炮”的習俗,以示壹年來平安順利。放開門炮後,大多地方還要到神廟爭點“頭爐香”,以祈新的壹年平安富貴。
正月初壹,起早身,拜祖宗,穿新衣,並要吃素二餐、兩餐或三餐,各地不壹。早飯後,親友往來;互相拜年,並帶幾對大柑等作為禮物。客人登門時,主人以糖果等甜食招待;以示圓滿甜蜜。如有小孩要賞給紅包。梅隴、後門等地,客人告辭時;主人以同樣的禮物回贈,謂“大桔(吉)來,大桔(吉)去”,表示互送吉祥。
初二至初五,到各地親戚家拜年,俗叫“相巡”,主人盛席款待客人。
初三(有的初五)客家地區是“送窮日”。人們把屋內汙穢雜物打掃幹凈,送到田野等處焚燒,同時燃上幾炷香,叩頭作揖,說幾句吉利話,以為可“窮去富來”。
春節期間,各地有舞虎獅、曲班走唱、猜謎、棋(球)類比賽等活動。
二、人 日
正月初七古稱“人日”。是日要吃“七樣菜”,即用大菜、芹菜、蒜、蔥、韭菜、蘿蔔、春菜等,加上配料,放在壹起煮。俗信吃此菜可拂邪氣,治百病,或謂可吉利得財。
三、元 宵
農歷正月十五日,古稱上元,夜謂宵,故名。從正月初十起,…些地方便陸續“開燈”,“泡燈茶”互宴;大多地方在十三日才“開燈”,兒童做“菜頭燈”遊街,今燃放煙花已成為時尚。元宵夜,海城等地有遊行燈會等活動;欲求子者,則到河邊“拾燈”(現不傳),廟前“串燈腳”。十六夜,男女嬉遊,謂之“走百病”;未婚姑娘跑到菜園裏在大菜上坐壹下,謂“坐大菜”,據說可選上好夫婿。
四、正月二十
正月二十日,特別在梅隴更為熱鬧,是繼春節之後的又壹盛節。據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這天,梅隴王堂竣工,梅隴圩遷新址。民間現有演戲、燈會、猜謎等活動,舊時還有“擎神”習俗。主人在這天盛饌宴請親朋戚友。汕尾、捷勝等地也有此日設宴款待親友的習俗。
五、清明節
時在陽歷4月5日前後。 民間有掃墓習俗,稱“拜祖” 或“掛 (音過)紙”。乾隆版《海豐縣誌》載:“清明有事祖先,丞嘗多者,始祖傳下,無不遍祭,祭則置楮於墓,紅白滿山,曰‘掛紙’。”民間掃墓分私祖、公祖兩種形式,祭拜時都要獻祭品或飯菜,焚紙錢,壹些地方還要獻蚶殼。機關學校等於清明節前壹二天上烈士陵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有獻花圈、致詞等儀式。
六、端午節
俗稱“五月節”,時在農歷五月初五。節前互送粽子拜節。節日有吃粽子、桃子、李子,門戶插艾、菖蒲、榕葉以驅邪,接午時水,賽龍舟(後門在初九)等習俗。接午時水,通常拿壹個盆子或水桶加水放上菖蒲、艾、榕葉等置於路邊,過了午時,據說這水能長久保存而不腐,備日後配藥用;而那些菖蒲等再放於鍋內煮水,用以洗澡擦身,俗信可祛病去邪。賽龍舟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漸形成的 (實源於古越人驅除瘟神的宗教儀式),比賽形式,有海城的“牛踏稻”,各鄉鎮的“割索扒”,後門的則標青插成四角形,稱“四點金”;得頭標者,嗩吶伴奏,遊河(海)、遊街,並演“頭標戲”慶賀。
七、六月六
俗稱“日頭爺生”。古時有富家曬銀、窮人曝書衣的習俗;現民間大多於這天曬衣服。俗信此日午時水可配藥。
八、七月七
俗稱“婆生”,相傳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俗於是日做粉食、接午時水,夜玩“水上浮針”,葡萄架下“聽私語”、 “接牛女淚”次’日曉起“洗花水”。
九、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或十三、十四)。原為佛門誕會,為追薦祖先孤魂而舉行,稱“盂蘭盆節”, “盂蘭盆”意為“解救倒懸”。過去要建醮祭孤,祭祀後所有祭品讓人搶走,謂“搶孤”;另每三年做壹次“祭孤戲”。現俗於是日祭拜祖宗。
十、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時在農歷。八月十五日。節前持月餅等登門祝賀,謂“拜節”。是日祭祖宗,夜祭月、賞月、晶餅剝芋,聽老人講“八月十五弒元番”的故事,舊時有“關仙姑” “關蛤仔”等巫蔔活動,現年青人時興於夜晚燃放煙花。客家人有於這天掃墓的習俗。
十壹、重陽節
在農歷九月初九。海城等地有登高習俗,男女青年於這天備食物到蓮花山、銀瓶山等處登高;山區各地則擺席宴請親朋。是日大多地方有放風箏的活動,諺曰:“九月九,風箏半天走。”近年,又將重陽節確立為老人節,以表對老人的尊敬。
十二、十月朝
時在農歷十月初壹。梅隴、後門等地作粉食;山區各地盛饌款待客人,諺謂“肚枵枵,山內人吃十月朝”。農村以粉食掛牛角,以報其勞。
十三、冬至節
俗稱“冬節”,時在陽歷12月22日前後。是日,家人團聚,備辦佳肴,祭拜先祖;祭祀時間福佬人大多在早上,客家則於中午。大多地方冬節前壹天吃“冬節合”(冬節粿),謂可禦寒;冬節日吃“冬節丸”,謂添壹歲。俗有“清明無轉無祖,冬節無轉無妻”之諺。農家要用萊葉包糯米丸填入牛口“酬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