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羊祉傳文言文翻譯
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甫人,漢代南陽太守羊續的後代。
祖父羊規,宋武帝劉裕任徐州刺史時,任他為祭酒從事、大中正。當時薛安都以彭城投降北魏,羊規也隨之到北魏,被授官衛將軍營州刺史。
父親羊祉,北魏時任侍中,金紫光祿大夫。 羊侃少年時有奇才,身高七尺八寸,愛好文史,廣泛閱讀書籍,尤其愛好《左氏春秋》和《孫吳兵法》。
剛成年時隨父親在梁州討伐氐族立功。北魏正光年間,任別將。
當時在秦州有羌人莫遮念生占據州城造反,自稱帝,派遣他的弟弟莫遮天生率部眾攻克歧州,接著進攻雍州。羊侃被任為偏將,隸屬肖寶夤前往討伐,他藏身在坑壕中,伺機射天生,壹箭射死,天生部眾也隨即潰散。
因功升為使持節、征東大將軍、東道行臺,兼領泰山太守,進爵為鉅平侯。 起初,他的父親有南歸的誌向,常對他幾個兒子說:“人生哪裏可以長久留在異鄉,妳等可以回到南方去。”
到此時羊侃想以河濟地區投降南朝以實現父親的誌向。但是羊侃的堂兄,兗州刺史羊敦知道後,在兗州阻擋抗拒羊侃。
羊侃率領三萬精兵襲擊他,沒有成功,於是築十余城守著,並派使者到梁朝。梁朝宣布,對羊侃的獎賞與元法僧相同,並派遣羊鴉仁、王弁率領軍隊去接應,李元履運送糧食和武器。
北魏皇帝聽說後,派使者去授予羊侃驃騎大將軍、司徒、泰山郡公,長為兗州刺史。羊侃斬了使者,北魏大驚,命令行臺尚書左仆射於暉率領數十萬軍隊,還有高歡、爾朱陽都等部隊相繼而至,包圍羊侃十余圈,羊侃城柵中矢已用完,被殺傷的人很多,而南朝梁的軍隊還沒有來到,於是在夜晚突圍而出,邊戰邊行,跑了壹天壹夜才出北魏的境界。
到了渣口,還剩有壹萬多人,二千匹馬。快進入南朝境內,士兵們都整夜悲傷地唱家鄉的歌,羊侃對他們說:“妳等懷念故土,按理就不能隨我來南朝,現在去留就由妳們,可在這裏分別。”
各人拜謝辭別而去。 大通三年,羊侃到了梁的都城建康,梁武帝下詔授給他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瑕丘征討諸軍事、安北將軍、徐州刺史,他的哥哥羊默和三個弟弟羊忱、羊給、羊元都拜為刺史。
不久任命羊侃為都督北討諸軍事,外出屯兵日城,剛好陳慶之行軍失利,停止了前進。這壹年,下詔任他為持節、雲麾將軍、青冀二州刺史。
中大通四年,下詔任使持節,都督瑕丘諸軍事,安北將軍、兗州刺史,隨從太尉元法僧北伐元法僧先啟奏說:“我與羊侃有老交情,願意與他同行。”梁武帝於是召見羊侃問他作戰計劃謀略,羊侃詳細陳述了進攻的計劃。
梁武帝聽了後說:“知道妳願意與太尉同行。”羊侃說:“臣離開北土回到朝廷,常常想為國效命,然而實在未曾願與元法僧同行。
北人雖然認為臣是吳人,而南人已經稱臣為北虜。今與法僧同行,還是北虜之間同類相角逐,非但違背我壹向的心願,也使北方少數民族輕視漢人。
"梁武帝說:"現在朝廷需要妳同行。"就下詔任命他為大軍司馬。
梁武帝對羊侃說:" 軍司馬這官位廢置已久,現在為妳才設置。"行軍到官竹,同行的元樹在譙城作戰失利,喪失了軍隊。
回軍後,授官為侍中。中大通五年,封高昌縣侯,食邑千戶。
六年,離京出任為雲麾將軍、晉安太守。閩越地區有反上作亂的風氣,前後太守都不能阻止平息,羊侃來到後討伐出擊,斬了他們的首領陳稱、吳滿等,於是郡內安定清靜,沒有人敢再反亂。
不久,征召為太子左衛率。 大同三年,皇帝到樂遊苑去玩,羊侃也參加了宴會。
當時少府上奏說新造成了壹種兩刃長矛,長二丈四尺,刃寬壹尺三寸,梁武帝賜給羊侃壹匹馬,命他試舞。羊侃拿矛上馬,左右擊刺十分英武美妙,梁武帝連連稱贊。
梁武帝又賦了《武宴詩》三十韻給羊侃看,羊侃立即應詔隨韻作詩。梁武帝看了後說:"我聽說有仁的人壹定有勇,今天見到有勇的人有仁,可以說是鄒、魯的遺風,孔孟英賢不絕。
"大同六年,升遷為司徒左長史。八年,升為都官尚書。
當時尚書令何敬容掌權,羊侃與他同在尚書省,但卻沒有去拜訪他。有宦官張僧胤去拜訪羊侃,羊侃說:"我的椅子不是閹人坐的。
" 竟不接見。當時人認為他正派有氣節,十分贊賞。
九年,離京出任使持節,壯武將軍、衡州刺史。 太清元年,征召為侍中。
剛好大舉北伐,就任命羊侃為持節、冠軍,負責監督建造寒山堰的事。經過二十天,堰建造成。
羊侃勸元帥貞陽侯蕭淵明乘著水勢進攻彭城,未被采納。後來北魏援兵大量到來,羊侃又反復勸蕭淵明趁他們遠道而來加以襲擊,第二天又勸出戰,都不被采納,羊侃就率領自己的軍隊駐紮到堰上。
後來蕭淵明大軍失敗,羊侃擺好了戰陣徐徐退回。 太清二年,重新任命羊侃為都官尚書。
侯景反叛,攻陷歷陽,梁武帝問羊侃討伐侯景的計策。羊侃說:"侯景反叛的跡像早已顯現,他或許會侵擾南下,應該馬上占據采石,命邵陵王綸襲取壽春。
侯景進不得前,退失去巢窟,他的烏合之眾,自然會很快瓦解。"有些人認為侯景不敢馬上進逼京師,因此,這個計劃也就暫時擱下了,命令羊侃率領千余騎兵駐屯在望國門。
侯景到了新林,朝廷馬上調羊侃入京師,成為臺內大都督宣城王蕭大器的副手,任都督城內諸軍事。當時侯景突然到來,百姓競相逃入城內,社會秩序壹片。
2. 因(文言文翻譯)“因”,原指事物發生前已具備的條件,也可解釋為理由。
引申為依,順著,沿襲等動作。業因果報,是佛教基本原理之壹。
“因”字的古文義:(1)(動)憑借,依靠。例賈誼《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2)(動)沿襲,承襲。例《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3)(動) 順著,沿著。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4)(名)原因,理由。例《漢書·王商傳》:“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下相安,何因當有大水壹日暴至?”(5)(介) 由,從。
例範縝《神滅論》:“如因榮木變為枯木。”(6)(介) 因為,由於。
例《北史·李諧傳》:“因跛而緩步,因謇(口吃)而徐言。”(7)(副)於是,因而,就。
例《齊桓晉文之事》:“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8))(形) 親,親近。
例《詩·大雅·皇矣》:“親,親近因心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