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疫情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壹、消極影響:
1、就業總量供給減少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影響,這意味著疫情爆發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很大影響,40%企業反映經營處於停頓狀態,30%以上企業反映疫情將導致企業虧損。特別是,疫情對第三產業打擊最大,很多企業倒閉,企業用工大量減少。
企業運營面臨的壓力,直接導致企業用工減縮,同時,由於疫情影響,更多企業對未來經濟前景預期趨向負面,投資也會縮減,導致面向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招聘需求大幅度下滑。
2、就業結構受到沖擊
從行業角度來看,新冠疫情對服務業沖擊最大。受疫情影響,2020年第壹季度,諸如餐飲、旅館、影院、旅遊景區等服務場所無法經營,導致資金流瞬間短缺,瀕臨倒閉。第三產業占整個中國GDP的壹半以上,在穩就業和促就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受疫情影響,很多第三產業相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短期內無法實現充分就業,其中壹小部分會轉移到第二、第壹產業中去就業。
3、就業薪酬下滑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企業面臨現金流不足、供應鏈中斷、市場需求普遍下滑的壓力,從現實來看,2020年第壹季度大多數的企業預計營業收入將減少。面對供應鏈中斷、市場放緩等沖擊,多數企業傾向於縮減開支成本,其中最直接的決策是對員工降低薪資,其中也必然包括會降低新招員工預期薪資的預算。
4、就業滯後明顯
受疫情的影響,壹些原本有招聘計劃的企業延遲或直接取消了招聘;大部分的常規招聘、升學工作,如研究生復試、教師招考、事業單位和公務員招聘考試等被推遲,這些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有很大的影響。
其次,因受疫情防控影響,原本計劃外出求職、見習的大學畢業生受到限制,被迫延期求職或見習,除了增加大學畢業生求職難度外,也直接影響了大學畢業生求職積極性。
二、積極影響:
1、就業趨於務實
新冠肺炎的爆發也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壹定的正面影響,特別是在擇業觀的改變上。大學生意識到就業形勢的嚴峻,對就業的認識漸漸趨於理性務實;另壹方面,大學生對就業區域的選擇也趨於理性,不再壹味追求“北上廣深”等壹線大城市,選擇到二線、三線城市甚至西部地區、返鄉創業等區域就業。
2、提供新就業機遇
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不可避免地對全國的經濟造成沖擊,但從長遠來看,疫情終將會結束,國家的經濟、社會終究會恢復正常,進入後疫情時期,將出現三個方面的積極變化,為高校畢業生帶來新機遇。
壹是因疫情影響,迫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而高校畢業生年輕、有知識、有活力,是承接產業轉型升級的有生力量,在新壹輪產業升級發展中優勢明顯;
二是因新冠疫情影響,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快運用到各個產業領域,新產業、新業態大量湧現,不斷培育出新崗位、新職業;
三是新冠疫情的出現與蔓延,也加速了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是加速了信息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深度、廣度,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延長了產業鏈,拓展產業發展新路徑,也給大學畢業生帶來了新的就業機遇。
3、各級部門更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全社會的關註焦點。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是2020年兩會重點關註的熱點,國家提出的“六穩”、“六保”工作中的首要任務都是就業。
擴展資料: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對策:
1、擴大吸收高校畢業生就業容量
壹是大力發展產業。啟動產業對大學生就業影響評估課題,篩選對大學生就業帶動力強的產業,優先給予投資上的支持。大力發展以擴大內需為導向的區塊鏈、5G等技術為依托的新基建、互聯網+產業項目,在融資、用地、開辦等方面給予政策上的扶持。
二是推動企業發展。要及時研究企業復工復產中遇到的難題,根據形勢變化和企業發展實際,制定企業降本減負政策,出臺有針對性的扶持措施,盡可能降低因疫情原因給企業經營和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推動企業恢復活力。
三是支持企業穩定崗位。通過落實社會保險費返還、給予社會保險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和支持企業主動吸納高校畢業生。
2、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
壹是加大資金扶持。支持各地拿出壹定的財政資金,設立高校畢業生創業引導基金,支持有創業前景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創業;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信用擔保的作用,統籌推進大學生創業擔保貸款工作,加大對高校畢業生群體創業擔保貸款的支持力度。
二是優化創業環境。落實“證照分離”改革,簡化經營場所登記手續,推進“照後減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細致、周到的服務;要為高校畢業生創業和靈活就業提供場所上的支持,對於政府部門建設的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科技園等公***平臺,可以按壹定條件、比例,免費提供給大學畢業生使用。
三是支持返鄉創業。引導大學畢業生發揮所學專長,返鄉開發農業農村資源,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對於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給予簡化市場準入、改善金融服務、落實用地用電支持、子女教育、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
3、引導大學生積極就業
壹是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落實中央和國家行政部門有關要求,提高縣級以下基層事業單位招聘大學畢業生的比重,引導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從事農村社會治理、社會服務、鄉村教育、醫療衛生、農業技術、農村水利等崗位工作,助力國家鄉村振興事業發展。
二是探索新型就業模式。鼓勵校企合作,引導大學生在畢業年度到用人單位實習見習。從國家層面開展實施大學生見習計劃,幫助大學生加強崗位實踐鍛煉,不斷提升就業能力,縮短大學生就業適應期,促進完成學業與實現就業有效銜接。
參考資料:
人民網-今年畢業生874萬!疫情影響下的就業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