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有孤杉介立於大湖之中,周回壹裏,悚立百尺,矗然高峻,特為瑰異”.這句話中的山與湖分別指\的什麽?

有孤杉介立於大湖之中,周回壹裏,悚立百尺,矗然高峻,特為瑰異”.這句話中的山與湖分別指\的什麽?

小孤山,鄱陽湖

風光綺麗的小孤山,被譽為“長江絕島”。它位於安徽省宿縣城東南六十五公裏的大江中,東距望江縣華陽鎮不遠,南與江西省彭澤縣城隔江相望,西去廬山八十五公裏。

小孤山是大江中壹座石嶼,開始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相傳大禹治水,至此刻石記功;秦始皇東巡,勒“中流砥柱:四字於石上。迨至六朝時,便有《登江中鐵嶼》、《泳鐵孤石》諸詩,《水經註》對此作了記載。盛唐時,小孤山的名字,正式湧現在詩人的筆端,以其獨立腳點不倚而聞名。其雲小者,是為了區別於鄱陽湖口的大孤山形象古代婦女頭上的發髻,又名髻山。相沿日久,遂轉小孤為“小姑”,好事者並把對岸的澎浪磯,索性說成:“彭郎”,生發出許多小姑與彭郎相愛的美麗傳說,使此山增添了壹層迷人的色彩。

山周裏許,高達百米。上有郁郁蔥蔥的樹木,下有滾滾滔滔的湍流,無支峰贅阜,為楚、蜀、豫、章諸水咽喉舊說海潮至此,被兩岸對峙如門的江關所陰,不復西上,故有“海門第壹關”之稱。它形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宋後,在此設過烽火磯和炮臺,元代紅巾軍與余闕,明代朱元璋與陳友諒、五守仁與朱宸濠,清彭玉麟的湘軍與太平軍,均在此對壘交鋒,爭奪成敗遂又有“安慶門戶”、“楚塞吳關”之稱。

自下而上歷經三百六十五級石階,迂回曲折,可達小孤山絕頂。沿途可覽壹天門、龍耳洞、彌陀閣、先月樓、半邊塔、界潮祠、梳妝亭、禦詩碑諸名勝。若在山頂上稍事休憩,俳徊遠望,只見百舸爭流,萬景群山,如朝如揖,盡收眼底;大江呼嘯,奔流足下,頓豁心胸。這裏的四時美景,各有不同。春則暖風麗日,碧草如茵,晴川萬裏,滿目浮青;夏則山花吐艷,岸柳垂青,江風浩蕩,洪濤四起;秋則楓葉流丹,叢菊飄金,雲霞出岫,變幻萬千;冬則漁歌陣陣,鷗飛魚躍,素裹銀裝,江天壹色。妳如有興趣再上東山險峰,可俯瞰郎君石,和壹滴泉。如泛舟繞山麓壹行,看看海眼、攔江石、龍角石、古生物化石諸景,則見滄波怒濤,峭壁怪石,古樹幽篁,雄關傑閣,美不勝收。

此山此水,此石此景,古往今來,吸引了多少名人逸士、騷人墨客,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優美的篇章。宋代蘇軾題《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說:“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把此山當成美人。陸遊在《入蜀記》中,認為“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明代解縉在詩中形象地描繪道:“半空巖石駕高臺,過客登臨此處來。佩玉尚聞仙子去,乘鸞初見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妝鏡,絕頂雲霞綰髻堆。壹望東南形勢闊,何須海上問蓬萊?”文人筆下的小孤山,千姿百態,概括起來有四個字:秀、奇險獨。這確是小孤山的自然見貌特征。

小孤山在幾經滄桑之後,現已正式建立了旅遊管理機構。它那在絕世的雄姿、秀麗的山水,益加放出奇光異彩,正熱情期待著海內處的遊客。

附:選錄歷代方輿誌書中小孤山的記載

北朝魏·酈元《水經註·釋地》:

有孤石介立大湖(應作江)中。周回壹裏,竦立百丈夫。矗然高峻,特為瑰異。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詳也。耆舊雲:昔禹消費品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歲月已久,莫能辨也。

宋·歐陽修《歸田錄》: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獨立,世俗轉孤為姑。江側有壹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為彭郎磯,雲彭郎者,小姑婿也。

宋·祝穆《方典勝覽》:

江西路江州小孤山,在彭澤縣北九十裏,今屬舒州宿松縣。歐公雲,江南有大小孤山,江側有彭郎磯,雲彭郎者小孤婿也。余嘗過小孤山,廟像乃壹婦人,而敕額為聖母,豈止俚俗之誤哉。

明·李賢《大明壹統誌》:

小孤山在江南安慶府宿松縣面壹百二十裏江北岸,孤峰峭拔,與南岸山對峙如門,大江之水,至此隘束而出,其下深險可畏,上有神女廟對彭郎磯,故俗有小姑嫁彭郎之語。

明·五圻《三才圖會·小孤山圖考》:

小孤山在安慶府宿松縣東面百有三十裏,其山初立江之北岸,與南岸相對如關。其水湍急,極其險迅,世謂之海門第壹關。今屹立於江心,若柱而佇。蓋緣明成化甲辰年,忽沖北岸入江,而此山遂在江中矣。山無無能為支峰,熬阜,石壁峻拔。遠之如菡萏出水,近之如芙蓉淩波,亭亭焉,屹屹焉,如削如立,其水澎湃。其南下為彭浪磯,其磯躅為馬當山。其北下為娥眉洲,其洲如黛,為小孤祠。其下有鐵柱,古彭澤簿馮克敏所鑄,舟人賴以濟險。其上有亭,人謂之梳妝亭。有石級凡百有十二,其級紆曲,其半有隙可屋。亭下數小,有巖如鬥可居。其東有平石可憩,其西有龍湫可肖,又其上有隙地可畦。其山多苔蘚,壁多煙蘿。其石多名詞刻宋元人詩。其木多 欹。其高可數千弓,其周可數百弓。其挽如髻,其脫如潁雲。

明·《安慶府誌·山川考》:

小孤山在宿松縣東南百有二十裏,大江中流,石壁峻拔,海潮至此即止,故又號日海門。

明·《宿松縣誌·山川考》:

縣南百三十裏日小孤山,原在北岸 ,壹峰孤峙,與南岸 彭浪磯相對。周裏許,高窮千丈,為楚蜀豫章諸葛亮水咽喉。磯消水湧,海潮至此不得上,故日海門山。壹名小孤者,對大孤而言,尤覺秀拔也。明初運舟屢覆,成化時繪圖進覽,上以筆拖其內曰:此處分流勢緩,可無傾楫。成化甲辰六月,北岸忽決,山屹立江心,其險少殺。復詔立鐵柱,上鐫海門第壹關五字,其後挽柱放舟,稍得安全。其南為胭脂港,其北為娥眉洲。其山石窮立,攀躋無隙,唯西北石罅,路通壹線,如行壁上,人躡蹬捫蘿,艱逾鳥道,幾轉至山腋石起忽伏處,有地可閣,為天妃宮。宮右折而上,壹徑窄絕,攬攬蛇行,歷數十級至妝亭,為山巔。亭後數武,石劃中開,壹龍口可汲,隙地可畦。山上草木,觸石怒生,掩映樓臺,益覺蔥茜。憑欄壹望,帆檣上下,天水彌漫,平繡錯,遠樹迷離,壹點孤青,若滅若沒,大別讓其娟秀,五老遜其孑峙。

明《江西通誌.山川考》:

小孤山在九江府彭澤縣北十裏大江中,壹名髻山,取其形似髻也。江側有彭浪磯,俗訛彭郎磯,遂呼為小孤婿,廟像遂婦飾,而敕額為聖母雲。劉沅詩:“擎天有八柱,此壹柱仍存。石聳千尋勢,波流四面痕。江湖中作鎮,波浪裏盤根。平地安然者,饒他五嶽尊。”觀此可以知小孤之勝矣。

明《彭澤縣誌.山川考》:

小孤山距縣北五裏許,壁立江中,江水分流蓁下,激湍狂瀾,舟入相戒,如峽江灩滪、揚子金焦雲。山之西倚崖為閣,祀小孤之神,遊覽者多留題詠。彭浪磯隆起江濱,長江自孤山直沖磯下,波濤澎湃,與孤山對峙,號為海門第壹關。元吳澄詩有雲:“絕岸孤峰己是廳,彭郎對立儼相持。”明夏寅詩有雲:“虎牙彭浪石,鐵柱小孤山。”烽火磯在小孤山下。郎君石在小孤山東畔。梳妝亭在小孤山頂。

清·陳夢雷、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小孤山匯考》:

江中特立之小孤山,在大江中流,西產離江南安慶府之宿松縣壹百二十裏,南離江西九府之彭澤縣五裏,其山無支峰,無贅阜,挺然特立,故名孤。曰小孤者,對大孤而言也。壹名髻山,又名海門山。

清·顧祖禹《讀呀史方輿紀要》:

小孤山,縣東南百二十裏,與江西彭澤縣接界,舊時峙江北岸,與南岸群山對峙,為控扼處。元天歷中立鐵柱於山上,長三丈有廳,曰海門第壹關。江流經此,湍急如沸。至正中,余闕守安慶,倚小孤為捍蔽。小孤敗,安慶遂不支。既而明師西討至小孤,其守將丁普郎迎降。未幾,明師復由陸道而進,自宿松抵小孤。成化二十年,江小忽分流山北,流日益廣。自是屹立中流,大江澎湃,環於四面。山有石級百十有壹,紆回而上,巖林泉石,頗饒勝致。其南下曰彭浪磯,躅為馬當山。北下為蛾眉洲,與小孤相映帶。至德四處,宸濠以南昌叛,遣將犯小孤,沿江焚掠,進寇望江,抵安慶。說者謂小孤安慶,如唇齒相維,為金陵西面之險雲。

註:以上所引資料明代部分均轉錄自《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