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華鎮的建制沿革
炎黃時期為氐、漢族人合居之地。
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285年),為廣漢郡新建梓潼縣西鄉(鄉治設今梓潼許州)雍亭(亭治設今厚壩鎮)石井裏(《梓潼縣誌·行政區劃》1999年版)。
東漢永平元年(58),分梓潼縣西北地區設德陽縣,縣治設今雁門鎮。石井裏隨亭、鄉改屬德陽縣。
東漢元初四年(117)。德陽縣治遷今遂寧市龍鳳場,原縣治地今雁門鎮降為德陽亭。石井裏仍隨亭、鄉復歸梓潼縣管轄。
西晉元康八年(298),為安置陜、甘入蜀求生流民,分梓潼縣西北部地區設萬安縣,縣治設今梓潼縣仙峰鄉。石井裏仍隨亭、鄉改屬萬安縣。
西晉永嘉五年(311),萬安縣治遷今羅江縣城,安業鄉改名為北鄉。石井裏仍隨亭、鄉復歸梓潼縣管轄。
西晉永和四年(348),分梓潼縣西北地區設陰平郡及縣,郡、縣治設今小溪壩鎮陰平村。原北鄉改名西鄉。石井裏仍隨亭、鄉改屬陰平縣。
西魏廢帝二年(553),陰平縣改名龍安縣。石井裏改屬之。
西魏恭帝三年(556),龍安縣復名陰平縣。石井裏改屬之。
南宋淳祐三年(1243),陰平縣西鄉鄉治遷石井裏。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撤銷陰平縣,原陰平縣政區復歸梓潼縣。設南、北二鄉,北鄉鄉治設今許州鎮。石井裏屬北鄉。
明代,梓潼縣北鄉改名為上鄉。
清順治三年(1646),梓潼縣上鄉鄉治遷石井裏今重華場。
清乾隆四十年(1775),上鄉改名忠鄉,下轄六甲。原石井裏,今重華鎮為第三甲,下轄2保25徘。
清宣統元年(1909),梓潼縣忠鄉分出四甲(今重華、文勝、馬角、厚壩等地)15保246排成立靖安鄉,鄉治設重華場。
民國2年(1913),實行鄉團制,靖安鄉原四甲分設為10團,原第三甲為重華團,首次以地名為行政區名。
民國7年(1918),靖安鄉分為第六、七兩區,七區區公署設重華場,下轄重華、過街樓、重興、百碾子及鄧家壩等5個團。
民國24年(1935)4月,工農紅軍四方面軍31軍,在重華場組建重華縣蘇維埃政府,下設過街樓、石坪壩兩處區蘇維埃政府,下轄5處鄉及47處村蘇維埃政府。
同年8月,重華團改設為重華聯保,下轄保、甲。
民國29年(1940)8月,重華聯保改建為重華鄉,下轄21個半保(其中壹個保很小,僅二三甲),保下設甲。各保分布為:1保,轄今十字口以北橫街子,以南火炮街、華勝壩及藤壩;2保:十字口至壽佛殿及街背後五六處院落如櫻桃樹院子、桂花樹院子、陳家大院子、薛家院子何家大院子等;3保:壽佛殿經文風樓至桑園壩及下街子;4保:老名柳樹溝。今銅星鄉拱橋溝村;5保:銅星鄉千秋村黃連樹、何家壩;6保:千秋村羅家壩:7保:銅星鄉福長村部分;8保:銅星村蘇家橋樓子;9保:銅星鄉廣福村及福長、千秋村部分;10保:銅罐嘴,銅星、廣福村部分;11保:馮家梁,銅星鄉寶藏村;12保:今小溪壩鎮五壹村,重華鎮紅花村;13保:重華雙河村,小溪壩鮮花村(史家壩)及鯉魚口村;14保:小溪壩五裏壩村;15保:曹家壩,重華大興村;16保:申家溝,重華平橋村:17保:牌坊壩,今永勝鎮水牌樓村;18保:魏家壩,小溪壩民政、趙家河村;19保:福嚴院。今新春鄉佛牛村;20保:河口壩。今永勝鎮河口壩村;21保:冒水堰。今重華福勝村西北部;半保:塔子壩。新春鄉紅恩村部分。
1951年3月,重華鄉21個半保改建為村,原以序數稱呼的壹保、二保等,改稱為華勝村、紅花村等。保以下各甲改為農村或場鎮居民小組,仍以序數稱呼。
1952年12月10日、24日,江、梓兩縣分別成立***27人組成的縣行政區劃交接委員會開展工作。次年1月20日,梓潼縣正式將重華、文勝、青龍(馬角)、青壽(厚壩、青林口)等四鄉劃交江油縣管轄。江油縣設為第九區,區公所設重華場,同時將重華鄉21個村分為重華、銅星、五星及雙柏等四鄉。重華鄉僅轄民主、前進、新壹、華勝和勝利等五個村。
1955年11月,撤銷星順、雙柏兩鄉,將兩鄉13個村和五星鄉的雙河、紅花、大興3個村合計16個村劃交重華鄉管轄。重華將原5個村加上劃入13個村***21個村合並為12個村,
1958年1月1日,重華鄉改建為重華鄉人民公社,屬下為12村。將三合村撤並於福勝村,全社***設11個管理區,按序數稱呼。原86個農業生產合作社調並為48個生產隊。
1961年3月,公社屬下管理區按序數改建為生產大隊,48個生產隊調整為60個,場鎮居民委員會下設3個居民小組。
1981年11月,公社屬下11個大隊不用序數改為名稱。
1984年1月,重華鄉人民公社改為重華鄉,屬下11個大隊改為村,91個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1990年1月20日,經省政府批準,正式撤銷重華鄉,以原鄉行政區設立重華鎮。
2003年11月,省政府批準撤銷場鎮居委會設立公安社區。
2010年8月30日,經上級批準,撤銷鎮屬華勝、紅花兩村合並為華紅村;撤銷雙柏、石坪兩村成立雙石村。至此,重華鎮轄華紅、雙河、集體、大興、平橋、福勝、廣利、雙石和星順9個村,95個村民小組,場鎮公安社區及其屬下3個居民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