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真是壹窮二白嗎
“我曾經說過,我們壹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壹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從發展的觀點看,這並不壞。窮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難。科學技術水平高的國家,就驕傲得很。我們是壹張白紙,正好寫字。”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毛澤東文集第七卷
“許多東西我們都不能造”
“現在,我國又不富,也不強,還是壹個很窮的國家。我國是個大國,但不是富國,也不是強國。飛機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車也不能造,精密機器也不能造,許多東西我們都不能造,現在才開始學習制造。”
——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
這裏可以窺見毛澤東當時對中國工業的基本看法:“我們壹為‘窮’,二為‘白’”,“許多東西我們都不能造,現在才開始學習制造”,“從壹個壹窮二白的基地上經過十五年的努力……達到了可觀的水平”,“什麽國家替我們設計的呢?是蘇聯替我們設計的”。但即便是毛澤東的看法,也因為實際需要被推翻了,中國“第壹艘萬噸級遠洋貨輪”的歷史就很好地折射出了這壹無奈:
中國第壹艘萬噸輪建於1958年?
1958年11月27日,由前蘇聯專家幫助設計,大連造船廠建造的“躍進”號貨輪建成,排水量22100噸,載貨量13400噸。大連造船廠特地制作紀念章,銅質鍍金,紅色琺瑯彩,副章上鑄有主題文字“第壹艘萬噸遠洋輪紀念”。當時各大媒體也載文歡呼“我國第壹艘萬噸遠洋貨輪下水”,競相稱贊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這壹偉大成就。為了宣傳這壹重要的工業成就,郵電部於1960年12月15日發行特種郵票(編號T32,全套1枚)《中國制造第壹艘萬噸遠洋貨輪》,畫面為“躍進號”航行在大海中的英姿,船頭有“躍進”二字。
中國第壹艘萬噸輪建於1960年?
但僅過了三年,在1960年4月15日,又壹個中國“第壹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在江南造船廠的船臺下水了。如果讀者對同時存在兩個“第壹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感到疑惑,可以仔細閱讀當天《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報紙的頭版頭條,不難發現這壹個“第壹艘萬噸級遠洋貨輪”前邊多了壹個定語——“自行設計”。為何會特別強調“東風號”是“自行設計”的呢?回顧歷史,1960年正處於中國與蘇聯交惡時期,“蘇聯替我們設計的”第壹艘萬噸輪當時自然是不好意思提了,由於“躍進”號在首航中便觸礁沈沒,以後更不好意思再提了。
中國第壹艘萬噸輪建於1920年
“官府”號
事實上,早在1920年,建造“東風”號的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江南造船所,就造出了中國第壹艘萬噸輪,而且還不只是壹艘,而是美國政府訂造的四艘:“官府”號(Mandarin)於1920年6月3日下水;“天朝”號(Celestial)於1920年8月3日下水;“東方”號(Oriental)於1921年2月23日下水;“震旦”號(Cathay)於1921年5月26日下水,四艘船的規格均為載重量10000噸、排水量14750噸。據《江南造船所紀要》稱:“船殼、鍋爐、煙箱等由富有經驗之匠目甘(火肅)初、李慶祥等包工承造,木作工程由何祖康、慶瑤等包工承造,機器、輪軸等件由本所機器廠制造。”這四艘船完工後均開赴美國交付,直至二戰時仍在美歐航線上使用。
老照片:照片攝於1920年6月3日。這是中國制造的首艘萬噸貨輪,即上面提到的官府號,為上海江南造船廠按美國訂貨要求而制造的。船長135米,寬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噸,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機型貨船。其間,江南造船廠為美國造萬噸貨輪四艘,都經美國運輸部驗收,結論是:工程堅固、配置精良。從圖上可以看出當時國人的激動和振奮,讓我們感慨頗多。
至於中國能不能生產鐵釘,那就先說鋼鐵,1885年,貴州巡撫潘靂始建貴州省的青溪鐵廠,形式是官督商辦,機器是從英國購買回來的,最初的建設規模是“每日夜應出鐵二十五噸,煉鋼現有別色麻爐兩座,每兩刻能煉鋼壹噸,煉熟鐵爐設有八座,軋條機現備十三付,軋板機壹付,能軋四尺,寬長則隨便”。1889年創辦的漢陽鐵廠,比日本第壹家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八幡制鐵所早七年,,整個工程包括煉鋼廠、煉鐵廠等十個分廠。這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僅次於德國費爾克林根鋼鐵廠,居世界第二位,被西方視為中國覺醒的標誌。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鋼鐵原料暴漲,漢陽鐵廠進入黃金時期——日產生鐵700噸、鋼210噸,並出口生鐵到日本、美國、印度、新加坡等國。漢陽鐵廠為清政府修建的京漢鐵路提供了幾乎全部的鋼軌,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京漢鐵路與京張鐵路等壹起獲得了世博會最高獎“大獎章”,作為中國工業代表參展的漢陽鐵廠的標本與鋼鐵,也獲得“名譽獎章”。後漢陽鐵廠與大冶鐵礦等與合並為漢冶萍公司,成為當時亞洲最大鋼鐵聯合企業。在辛亥革命前夕,達到年產鋼7萬噸,鐵砂50萬噸的規模,擁有工人7000余人,鋼鐵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0%。1890年在上海創辦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附設之煉鋼廠,設置15噸酸性平爐壹座及卷槍筒機壹座,每日出鋼三噸,槍壹百支,這是我國最早的新式鋼鐵廠和第壹座煉鋼平爐。在上海,至1949年5月解放時為止,***有冶煉、熱軋鋼鐵企業31家,冷軋鋼、焊接鋼管、復制無縫鋼管、冷拉型鋼等小廠34家。主要冶煉設備有:10~25噸高爐3座,10~15噸平爐3座、1~3噸電爐7座、1~1.5噸轉爐4座。主要軋鋼設備有:直徑178~500毫米軋鋼機29套、復二重式線材軋機1套。冶煉產品主要有:100毫米普碳鋼錠、12噸以下鑄鋼件;鋼材品種主要有:線材、竹節鋼筋、中小型鋼、冷軋帶鋼、打包鐵皮、氣焊管、冷拉復制鋼管及棒材、元釘、魚尾板等。可見,當時中國的是能生產鋼鐵的,並且並沒有想象的那麽不堪。
中國第壹臺柴油機“燒球式”1915年出廠
既然鋼鐵生產是可信的,那麽第壹個問題解決了,就是材料有了,接下來就是工藝和機床了。提到機床,我們不得不說到上海,上海是當時國內最大也是機床工業最發達的城市。上海制造機床發端於清政府創辦的江南制造局。1867~1873年,該局仿造出供自用的車床、刨床、鉆床***97臺。清光緒三年(1877年),由手工作坊起家的民辦上海發昌機器廠開始制造車床出售。1912年,上海家興工廠仿制出國內最早的手搖織襪機, 胡國光在天通庵路創辦中國蓄電池廠(現上海礦用電器廠),生產汽車蓄電池,它是國內第壹家蓄電池廠。1913年,浙江鄞縣人王生嶽在楊樹浦路鼎和裏創辦王嶽記機器廠(現上海減速機械廠),它是上海最早的齒輪加工專業廠。後來,該廠仿制出國內第壹臺萬能銑床,這是中國人自制銑床的開始。1914年,大隆機器廠仿制成功國內第壹臺單級離心泵。1915年,裕康洋行會計楊濟川按照美國奇異電扇仿制成功國內最早的壹臺國產電扇。榮锠泰機器廠仿制出4.5英尺車床,並出口印尼等地。壹戰的爆發極大的刺激了中國尤其是上海的機床工業。大戰期間,協大機器廠開始制造8~12英尺車床,並通過洋行出口印尼等地。戰後,上海有11家機器廠制造機床。抗日戰爭前夕,上海機床制造業已初具規模,除生產車、刨、銑、鉆床外,還能生產剪板機和壓力機等。中國已經能生產印刷機、直流發電機、天軸傳動皮帶車床、牛頭刨床、柴油發動機、變壓器等產品。可見中國的機床工業也並不是像書中所說的那樣壹無是處。
中國第壹臺蒸汽機1862年在安慶誕生
有了工藝和機床,制造業就有了壹定基礎。那麽中國的制造業能造什麽,中國的工業是否如此不堪呢。首先可以肯定中國能生產船舶,而且能夠生產萬噸巨輪。古代中國造船業曾經輝煌壹時,鄭和下西洋更顯示出中國的海上力量及發達的造船工業。事實上,近代中國造船工業興起的也很早,起碼在亞洲來說是如此。鹹豐後期,洋務運動興起。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設立內軍械所,這是中國近代第壹個軍工企業,並延聘華衡芳與徐壽試制蒸汽機。1862年12月,湘軍大營華衡芳與徐壽父子試制成中國第壹臺蒸氣機。《曾文正公日記》當日載:“華蘅芳、徐壽所作火輪船之機來此試演。其法以火蒸氣貫入筒,筒中三竅:閉前二竅則汽入前竅,其機自退而輪行上弦;閉後二竅則汽入後竅,其機自進而輪行下弦。火愈大則汽愈盛,機之進退如飛,輪行亦如飛,約試驗壹時。竊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也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中國火箭號”,由照片可以看出這臺機車設計規範、制造精良。
既然舊中國能造輪船,輪船的工藝似乎要比汽車的還要高,那麽舊中國能否制造機車呢?答案是肯定的。關於機車爭議比較大,壹般有兩種說法。壹種是認為,1881年唐胥鐵路通車時,中國工人憑借時任工程師的英國人金達的幾份設計圖紙,采用礦場起重鍋爐和豎井架的槽鐵等舊材料,試制成功了壹臺0-3-0型的蒸汽機車,這通常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制造的第壹臺機車。另有壹種說法是,中國第壹輛火車是當時任唐胥鐵路總工程師的英人薄內的夫人仿照喬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國著名的蒸汽機車“火箭號”而造成的,人們把它命名為“中國火箭號”。由於中國工人在機車兩側各刻壹條龍,於是就把它叫做“龍號”機車。不管爭論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中國人已經能夠制造了機車。
早期的機車是蒸汽機車,當時蒸汽機仍然是主要動力。而當時能夠制造萬噸配套的蒸汽機的國家寥寥無幾,但是中國也擠進了萬噸的行列。1918年,江南制造局生產出3430和3668馬力蒸汽機,是中國第壹臺萬噸輪配套的蒸汽機。也許很多人會不以為然,不過在當時也算很了不起了。想想建國後乃至現在中國的輪船又有多少用了自己的“中國心”,無不令我們神傷。中國的技術似乎也並非止步於此,也很前衛的與時俱進。1915年,廣州協同和機器廠制造出中國第壹臺柴油機。1924年,上海新樣機器廠中國生產出中國第壹批重型柴油機,***5種規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機。在當時解決了動力問題,這無疑是很了不起的。
1885年10月,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制成世界上第壹輛三輪汽車。此後汽車工業興起,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在中國的公路上就像開辦"萬國汽車展覽"壹樣,行駛著上萬輛、上百種不同牌號的汽車。但遺憾的是,沒有壹種是我國制造的。1931年,遼寧迫擊炮廠在張學良將軍的支持下,引進美國技術,制成我國國產第壹輛汽車--民生牌75型2.5噸載貨汽車,該車載重量1.82噸,采用六缸水冷汽油發動機,65馬力,前後輪距4.7米,最高車速為每小時40公裏。在全車666種零件中,有464種是自制的,202種是進口的,“國產化”率達70%。首輛民生牌汽車在國內引起極大反響。雖然現在看這輛車的性能不怎麽樣,但在舊中國能自己生產汽車確實是件了不起的事!今天,試問我們天朝的國產化又有多少?
品牌名稱:民生(取意自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下線時間:1931年6月
此車制造成功,在國內產生巨大反響。1931年9月12日在中國全國道路協會主辦的上海市展覽會上,民生汽車被放在展廳中央,前保險杠上用中、英兩種文字寫著:“載重後行駛粗劣之路能力極強,駛平坦之途速率增大。”並附帶主要零部件的掛圖,以及自制與外購零部件壹覽表。蔣介石派張群作為代表參加展覽會,時任外交部長的王正延、實業部長孔祥熙等國民黨要員也都親自到會祝賀。 1931年9月19日奉天《盛京日報》記載,“民生工廠自制國產汽車40輛工程將告竣……樣式精美,輕便異常。”
根據民生工廠的汽車制造計劃,原定制造生產55型載重2噸和100型載重3噸兩種汽車。初定批量生產計劃年生產75型汽車100輛,100型汽車50輛。後根據城鄉運輸需要,調整為75型2.5噸載貨汽車。“九壹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入侵中國的時候,日本人將工廠內即將完成的首批40輛汽車及零部件被日軍全部拖走,而後來的同和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就是建立在原遼寧迫擊炮廠舊址。這無不讓國人感傷。除此之外,1933年山西、1936年湖南也先後試制出幾輛貨車。
我們中國那些先輩們在荊棘中掙紮前行,他們的創造與付出絕不應該被有意或簡單的湮滅,他們的每壹步都深深地嵌入了地下,在歷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不論是出於什麽動機,顛倒黑白的厚今薄古都是厚顏無恥的,這樣做對得起先輩先祖嗎?對得起苦讀教科書的天真求知的孩子們嗎?這也是對所有編書人與讀書人智力財力體力的侮辱與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