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山裏的石頭縫裏的蛙叫什麽
生長在山裏的石頭縫裏的蛙叫棘胸蛙。
棘胸蛙,屬蛙類,棲於巖澗水穴中。喜吸附在巖壁上,白天匿於洞中,晚上出來覓食。體大肉肥,壹般體重三四兩,大的重約壹斤左右。肉質細嫩,鮮美如雞,含脂肪少,糖分低,性涼,營養豐富,易於消化。是廬山的“三石“之壹。
棘胸蛙是南方丘陵山區生長的壹種名貴山珍,因其肉質細膩且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稱為“百蛙之王”。
生活習性
棘胸蛙畏光怕聲,後肢粗壯,跳躍能力很強,彈跳高度可達1米。傍晚時爬出洞穴,在山溪兩岸或山坡的灌木草叢中覓食、嬉戲,異常活躍。但其活動範圍不大,多在洞穴周圍20-30米,夜深時,返回洞穴。白天壹般伏在洞口,或潛伏在草叢、砂礫和石頭空隙間,伺機捕捉附近的食物。
壹旦遇蛇、鼠等敵害或人,迅速退回洞內,或潛入水底。棘胸蛙對氣溫、水溫環境變化非常敏感。在悶熱、幹躁、氣壓較低的夜晚,或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紛紛出洞,向較高的巖石或山坡跳躍,並且伴有低沈而雄壯的鳴叫聲。棘胸蛙的活動強弱與其外界環境條件密切相關,水溫變化對其影響尤為明顯。
水溫18-28℃活動、攝食正常。水溫超過30℃則會出現夏眠,水溫超過36℃則活動異常,甚至出現死亡。秋末水溫低於15℃,開始冬眠,不動不食,雙目緊閉,藏於洞內。以避不良環境。冬眠時,主要靠體內貯存的養分來進行極為微弱的新陳代謝。
據觀察,壹般在霜降後開始冬眠,驚蟄前後水溫(在15℃以上)陸續復蘇,冬眠期約100多天。冬眠期間,若天氣睛暖,水溫高於15℃時,也有部分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動。冬眠時,棘胸蛙喜棲居於山溪的深水潭內或溪邊穴中。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棘胸蛙、百度百科-刺胸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