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教育科學出版社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第四單元該怎麽上

教育科學出版社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第四單元該怎麽上

五年級科學備課教案(教科版)

下冊

第壹章 運動和力

第壹課時 我們的小車

教學目的:

通過用墊圈拉動小車,引導學生認識“重力”。

指導學生知道足夠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拉力越大,物體運動得越快。

指導學生學會安裝用重力拉動小車的裝置。

教學重點、難點:知道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的關系。

教學準備:學生材料袋、車的圖片、記錄本。

教學過程:

引入

提問:妳們玩過玩具小車嗎?玩過妳們自己做的小車嗎?妳們在玩小車時,有過什麽發現?

談話:雖然玩具小車和真正的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包含著很多相同的科學道理。在這個單元,我們要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車運動起來,研究有哪些力影響它的運動,怎樣影響它的運動。我們還要用學到的知識和方法,設計和制造我們心中的賽車。

探究過程

認識各種車。

·師:人類早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車,現在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車了。妳知道哪些種類的車?

·出示壹些車的圖片或影像資料,請學生辨認並講述,老師進行壹些補充介紹。

·介紹香港太平山的纜車。

安裝壹個小纜車。

讓學生提提重物、用手掂書包、背書包等活動感受物體都有壹個向下的壓力,這就是重力。

師:我們可以利用重力來拉動小纜車嗎?看看桌上的材料,它們分別有什麽用?

分組安裝,用墊圈把小車拉動,反復試幾次。(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妳們認為是什麽力使小車運動的?(墊圈的拉力、重力、重力產生的拉力)

探究拉力大小與小纜車運動的關系。

(1)師:各組的小纜車都在拉力的作用下運動起來了,但我發現各組的小車快慢不壹樣,請妳們推測壹下,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2)推測:用手拉纜繩,使小車動起來,先估計最少用多少個墊圈可以拉動小車,再推測拉力大小怎樣影響小纜車的運動,把推測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小組討論,匯報設計的實驗方法。

提問:妳們打算怎樣用實驗來驗證推測是否正確呢?

(4)分組實驗、記錄,教師巡視。

匯報、分析實驗結果:從記錄表中妳們發現拉力大小和小車快慢有什麽關系?

小結:

壹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拉力越大,物體運動得越快。

四、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二課時 給小車裝上動力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物體被拉長、壓縮、彎曲能產生彈力;了解壹些對彈力利用的知識。

2、指導學生學會用橡筋給小車安裝動力。能夠做橡筋長度、繞的圈數、繞的方向對小車運動影響的實驗。

3、培養學生認真實驗,收集數據,進行解釋的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橡筋的力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難點:怎樣用橡筋給小車安裝動力。

教學準備:橡筋、小車、長條形的三層板。

彈簧、皮球、鋸條等能產生彈力的物體,有關彈力應用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壹、引入

1、談話:車輛運動是需要動力的,妳們知道車的動力來源有哪些?

(汽油、天然氣、電力、太陽能等)

2、提問:能不能給我們的小車裝上動力,讓它自己動起來呢?妳們有哪些辦法?(安裝橡筋、彈簧、螺旋槳、氣球等)

3、師:我們先用橡筋作動力吧!

二、探究過程

1、研究橡筋的力是怎樣產生的。

(1)談話:我們為什麽能用橡筋作動力,橡筋的力是怎樣產生的?

(2)實驗:用手把橡筋拉長,體會手有什麽感覺。了解橡筋被拉長時能產生力,這種力叫彈力。

(3)提問:還有哪些物體能產生彈力?

體驗:讓學生壓壹壓彈簧,拍壹拍皮球,彎壹彎鋸條……

師:人們利用彈力做些什麽事情?

(射箭、拉力器、皮球、彈簧床、衣服上的松緊帶、自行車的坐墊等都用到了彈力。)

2、安裝橡筋的方法與小車運動的研究。

(1)分小組裝配:給小車裝上橡筋。

(2)小組演示。師:都是用橡筋做動力的小車,為什麽運動的狀況(快慢、距離、方向)不壹樣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3)分組討論,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

(4)分組實驗(選擇壹個因素),記錄實驗結果。

(5)匯報交流。

3、小結。

三、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三課時 給小車安個螺旋槳

教學目的:

1、進壹步認識橡筋的彈力,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速度、距離的關系。

2、學生學習用橡筋和螺旋槳給小車安裝動力,培養動手能力。了解螺旋槳的作用。

3、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

教學重點:會用橡筋和螺旋槳給小車安裝動力。

教學難點:知道螺旋槳的作用。

教學準備:裝有螺旋槳的船和飛機的掛圖或影像資料、小車、螺旋槳、橡筋、支架、木條。

教學過程:

壹、引入

1、出示竹蜻蜓問:這是什麽?妳們知道怎麽玩嗎?(請壹個學生演示。)

2、談話:它像什麽?妳們知道什麽交通工具使用了螺旋槳?

3、看書上P6圖片或有關圖片。

4、提問:上節課我們給小車裝上橡筋動力使它運動起來了,現在可以給小車裝上螺旋槳使它運動起來嗎?

二、探究過程

1、動手安裝螺旋槳。

(1)觀察材料,分組討論怎樣組裝螺旋槳,怎樣用螺旋槳使小車運動起來。

(2)動手組裝。裝好後,試著用螺旋槳使小車運動起來。

2、研究橡筋絞緊的圈數與小車運動的關系。

(1)提問:橡筋絞緊的圈數會影響到什麽?

(2)預測:橡筋絞緊的圈數與小車行駛的距離有怎樣的關系。

(3)討論: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4)小組匯報實驗方案。

老師提醒學生:

·這是壹個對比實驗,實驗時除了橡筋絞緊的圈數不同外,其余條件都要相同。

·每次要把小車放在同壹起點線上。

·用手撥動螺旋槳壹圈,橡筋就絞緊了壹圈。

·要量出小車行駛的距離。

·每次實驗,橡筋絞緊的圈數要有較大的區別,如第壹次20圈,第二次40圈,第三次60圈。註意不要圈數太多,否則會把橡筋絞斷。

(5)分組實驗、記錄實驗數據。

(6)歸納:橡筋絞緊的圈數越多,小車行駛的距離越遠。

3、討論。

·在第2課和第3課中,橡筋的變化有什麽不同和相同?

(兩課的橡筋都被拉長了。第2課的橡筋是直接拉長,第3課中的橡筋不是直接拉長的,而是在絞緊時被拉長的。)

·這兩課中,橡筋產生的作用有什麽不同和相同?

(這兩課都是利用橡筋的彈力使小車運動。第2課橡筋帶動輪子轉動推動小車前進,第3課橡筋帶動螺旋槳轉動小車前進。)

課後拓展。

提問:妳們還想研究什麽問題?

選擇壹個問題來討論:需要哪些材料?怎樣實驗?實驗時觀察什麽?怎樣記錄?妳們預測的實驗結果是什麽?

課後可以繼續研究。

三、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四課 像火箭那樣啟動小車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安裝反沖力小車。

2、通過玩氣球、安裝反沖力小車的活動,了解反沖力的作用和反沖力的方向。

教學重點:會用氣球作動力推動小車。

教學難點:理解反沖力的作用。

教學準備:配套學生材料袋。有關噴氣式飛機、火箭的圖片。

教學過程:

壹、引入

師:妳們都玩過氣球吧?氣球有哪些玩法呢?今天這節課讓妳們來玩壹玩好嗎?

二、探究過程

1、玩氣球。

(1)談話:老師看見好多同學都把氣球吹足了氣然後放開,氣球怎麽樣了呢?再試壹試,並仔細觀察。

(2)提問:氣球運動起來了,它朝什麽方向運動?可以讓氣球沿壹個方向運動嗎?

(3)小組根據材料袋中的材料進行實驗。

2、用氣球推動小車。

(1)師問:氣球能推動小車運動嗎?

(2)分組實驗:將吹足了氣的氣球固定在小車上,松開氣嘴。

(3)研討:我們的小車是怎樣運動起來的?氣球為什麽能推動小車?

(4)再次實驗,提出要求:

·把手靠近氣嘴處,感受氣體是怎樣沖出來的。

·調換氣球固定在小車上的方向,觀察這時小車運動的方向有什麽變化。

(5)歸納:像氣球這樣推動小車的力叫做反沖力。小車是靠氣球裏空氣的反沖力運動的。

3、反沖力的應用。

(1)我們還知道哪些物體是靠反沖力運動的?

·節日燃放的煙花等。

·噴氣式飛機:機內的噴氣發動機,把汽油或煤油燃燒時產生的大量氣體,從發動機的噴氣口快速向後噴出,飛機受反沖作用快速向前飛行。

·火箭:火箭是我國最早發明的。現代火箭用高能物質做燃料,燃燒後產生大量的高溫氣體,連續不斷地向後噴出,使火箭高速飛行。

(2)播放火箭發射時的影像資料。

(3)反沖小車的啟動與火箭的啟動有什麽相同和不同?

(它們都利用了反沖的原理,但是小車利用的是壓縮空氣的反沖力,火箭利用的是高溫高壓燃燒氣體的反沖力。)

4、小結。

(1)師:在1到4課的學習中,我們使用了哪些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了?

(2)歸納、提升認識:小車怎樣才能運動起來?

(小車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運動起來。)

三、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五課時 小車載重

教學目的:

1、實驗研究小車載重量對小車運動的影響。

2、培養學生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3、了解汽車限制載重的事實,能對這個事實作出自己的分析。

教學重點:知道小車載重對小車運動的影響。

教學難點:能對汽車限制載重的事實進行分析。

教學準備:玻璃彈子、小沙子袋或小石塊、長條形的三層板、小車、墊圈、夾子、掛墊圈的小鉤。

有關發生汽車超載交通事故的錄象資料。

教學過程:

壹、引入

師:妳們已經用重力牽引、橡筋的彈力、反沖力等多種辦法使小車運動起來了。小車當然是要裝東西的,讓我們用小車載些東西吧!

對於載重後的小車,妳們有什麽問題要提出來?

二、探究過程

1、研究小車的載重與運動。

(1)推測:小車載重後,它的運動會加快還是會減慢?

(2)分組討論: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思考:·研究載重量與小車運動快慢的關系,在我們讓小車運動的方法中,哪種方法最好操作和控制?

·實驗順序怎樣安排才好?先拉最重的還是先拉最輕的?還是不管什麽順序都壹樣?

(3)匯報實驗方案,全班研討。

(4)分組實驗、記錄實驗數據。(教師巡視)

(5)匯報實驗數據,歸納:拉力壹定,小車載重增加,運動速度變慢,妳

們是怎麽想的?

(6)思考:我們的推測正確嗎?為什麽拉力壹定,小車載重增加,運動速度變慢,妳們是怎麽想的?

2、汽車為什麽要限制載重。

(1)討論:如果給小車不斷增加重量,會發生什麽現象?

(2)播放錄像:

·汽車由於超載而引發的事故。

·貨車上印的載重多少噸的字樣和公交車上印的準載多少人的字樣。

(3)提問:

·妳們想對超載的司機叔叔說些什麽?

·如果妳是乘客,但妳要乘坐的汽車滿員了,妳該怎麽辦?

三、小結

四、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六課 運動與摩擦力

教學目的:

1、知道摩擦力是壹種阻礙運動的力。會做出測定小車摩擦力大小的實驗。

2、知道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狀況(光滑、粗糙程度),運動狀況(滾動還是滑動),小車的重量(對地面的壓力)有關。

教學重點:研究小車的重量與摩擦力大小的關系。

教學難點: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準備:橡皮擦、新鞋底、長條形的三層板、兩個相同的側面為方形的瓶子或木塊、紗布、兩個同樣的圓柱形的木塊或塑料塊、小車的載重物(玻璃彈子、小沙袋或小石塊)。

教學過程:

壹、引入

1、我們用鉛筆寫錯了字,總免不了用橡皮擦去擦。觀察壹下擦過以後,紙面和橡皮擦有什麽變化?

2、生活中還有類似的現象嗎?

師出示新鞋底和舊鞋底,讓學生作對比觀察;觀察新輪胎和磨損很厲害的舊輪胎的照片。

3、這些現象說明什麽呢?

二、探究過程

1、認識摩擦力。

(1)師:汽車運用時要與地面發生摩擦,走路時鞋和地面要發生摩擦,擦去鉛筆字時橡皮擦和紙之間要發生摩擦,其實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有相對運動時發生摩擦。我們再來感受壹下摩擦吧。

(2)實驗:將手按在桌上拖動和離開桌面拖動,比較用力大小。反復幾次,用新體會。

(3)歸納:由於摩擦,物體與動時會受到壹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2、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1)討論:妳們認為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會作出許多假設,需要老師對這些假設進行整理,選出物體表面粗糙或光滑、物體滾動或滑動和小車重量這幾個因素與摩擦力大小的關系進行研究,其他的因素鼓勵學生在課外繼續研究。)

(2)預測:摩擦力的大小與這些因素有怎樣的關系?

(3)分組討論: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下面這幾個問題?

·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哪個摩擦力大?

·滾動和滑動哪個摩擦力大?

·小車重量與摩擦力大小有怎樣的關系?

(4)交流設計的實驗方法,全班研討,確定實驗方案。

·比較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的摩擦力大小的實驗。

師問:木板傾斜角度不同,使小瓶下滑的力有什麽不同?明確木板越傾斜,小瓶受到沿木板向下的拉力越大。由於小瓶剛好運動起來時受到的拉力也就是小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所以小瓶在木板傾斜角度大時才運動起來說明受到的摩擦力大。

·比較滾動和滑動的摩擦力。

·研究小車重量與摩擦力大小的關系。

(5)提問:相同載重量的小車實驗只做壹次好還是多做幾次好?要不要做幾種不同載重量的實驗?為什麽?

(相同實驗重復做,多選幾種不同的載重量來實驗比較才能得出結論。因為只做壹次實驗,結果可能是偶然的,只有多次實驗結果都相同,得出的結論才可靠。)

(6)分組實驗、記錄實驗數據。

(7)匯報實驗數據,歸納:物體在粗糙表面運動比在光滑表面運動摩擦力大。滑動摩擦力比滾動摩擦力大。小車重量越大摩擦力越大。

三、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七課時 運動與摩擦力(二)

教學目的:

1、了解汽車靠車輪與地面的摩擦力啟動和運動,也是靠車輪與地面的摩擦力制動。

2、了解生活中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了解增大和減少摩擦力的壹些方法。

教學重點:研究小車運動與摩擦力的關系。

教學難點:認識汽車運動需要克服摩擦力而又要利用摩擦力。

教學準備:小車、長條形的三層板、墊圈、膠帶。有關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壹、引入

提問:觀察我們制作的小車,想壹想它在運動時,哪些地方會產生摩擦力?這些摩擦力起了什麽作用?

(車軸與車輪之間的摩擦力阻礙著車輪的轉動,也就阻礙了小車的運動。)

二、探究過程

1、小車運動與摩擦力。

(1)提問:汽車運動需要克服摩擦力,摩擦力是不是只有害處而無用處呢?汽車運動和停止要靠輪子,車輪與地面之間沒有了摩擦力,會出現什麽情況?

(2)播放錄像:汽車車輪在淤泥裏打滑,無法啟動;下雨天,汽車在光滑的路面剎車,車子很難停下。

(3)師:對這種現象妳們有什麽想法?

汽車啟動和運動離不開輪子與地面的摩擦;汽車要迅速停下來,也離不開輪子與地面的摩擦。

(4)談話:小車剎車時摩擦力有多大才能使行駛的小車停下來?我們來做個比較小車行駛和小車剎車時摩擦力大小的實驗。

講解實驗方法:

·用重力拉動小車的裝置實驗,從壹個墊圈開始,壹個壹個增加,直到用手輕輕敲桌子小車可以動起來,這時的墊圈數可以表示小車行駛時受到的摩擦力。

·把上面實驗中小車的輪子和車身用膠帶粘上,不讓輪子轉動,再重復上面的實驗,這時的墊圈數可以表示小車剎車時受到的摩擦力。

(5)分組實驗、記錄實驗數據。

(6)對比實驗數據,有什麽發現?

小車剎車時受到的摩擦力比行駛時大得多,也就是滑動摩擦力比滾動摩擦力大得多。

2、增加或減小摩擦力。

(1)講解:摩擦力有時很有用,需要設法增大,有時又有危害,必須設法減小。

(2)出示掛圖:車輪中的軸承,車輪胎的花紋,裝上防滑鏈在冰雪路上行駛的車輛。提問:這些設計是為了什麽?

(3)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妳們知道人們是怎樣根據需要來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

(旱冰鞋下安裝輪子是為了減小摩擦力,可以滑得更快,應用了滾動比滑動摩擦力小的道理。鞋底下的花紋是為了增大摩擦力,以免走路滑倒,應用了粗糙表面比光滑表面摩擦力大的道理。)

3、小結。

三、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八課時 控制小車的快慢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控制小車快慢的實踐探究活動:充分地找出影響小車速度的因素和方法,有效控制小車達到規定的速度。

2、體驗分析和解決壹個問題的方法,而這個問題是有多種解決方案的。

3、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克服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尋找影響小車運動快慢的因素。

教學難點:能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和經驗控制小車行駛的快慢。

教學準備:長條形的三層板、小車、粗線、夾子、墊圈、掛墊圈的小鉤、橡筋、粉筆、載重物(玻璃撣子、小沙袋或小石塊)、氣球、螺旋槳等。

教學過程:

壹、引入

師:各種車都是可以控制運動快慢的,我們能控制小車運動的快慢嗎?怎樣控制呢?

二、探究過程

1、研究什麽因素會影響小車的快慢。

(1)提問:回顧我們前面的研究結果,影響小車運動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小組交流:回想我們各自的經驗,說說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影響小車運動快慢?把影響小車運動快慢的因素都填在記錄表中。

(3)提問:在以上方法中,哪些因素在課堂上容易控制?哪些不容易控制?請把在課堂上最容易控制的因素選出來。說說它們為什麽容易控制?怎樣控制?

(4)小結:妳們從不同方面找到了控制小車快慢的多種方法,都是有道理的。但在實際操作上還要考慮是否容易實施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選擇那些在操作上容易控制的因素。

2、控制小車運動快慢的比賽。

(1)宣布比賽任務:讓小車在3~5秒內行駛60厘米。

(2)分組討論:為了很好地完成這個任務,妳們打算怎麽做?

(3)分組實驗、記錄實驗數據。

要求:

·確定好比賽的路程是60厘米。

·每次實驗後,記錄好所用的時間。根據結果,調整控制的辦法再做,使它更逼近我們的任務。

·達到任務的要求後,為了避免偶然性和測量的不準,還要再實驗幾次。

(4)匯報研討:

·展示實驗結果。

·介紹實驗的過程。說說各自采用的方法,為什麽采用這些方法,哪些方法控制的效果明顯,哪些不那麽明顯?

·給完成任務的小組發獎。

(5)改進或再比賽。

沒有完成任務的小組再次實驗。完成任務的小組可以設定在更小的時間範圍再進行比賽。(如讓小車在4秒內行駛60厘米)。

三、小結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九課時 設計我們的賽車

教學目的:

1、通過設計和制作小賽車,讓學生自覺和有目的地經歷設計的過程和動手制作的過程。

2、指導學生初步掌握壹般設計程序,增強動手實踐能力。

3、感受科學與技術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設計小賽車,了解和體驗設計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難點:怎樣設計我們的賽車。

教學準備:發動學生收集有關賽車的資料,教師事先做好的、可供學生借鑒的賽車。

教學過程:

壹、引入

(1)談話:從第壹輛汽車發明到現在,短短的壹百多年的時間裏,人們已經根據自己的需要造出了各種各樣的車。

(2)出示太陽能汽車、月球車和卡丁車的掛圖。提問:妳們認識這些車嗎?它們分別滿足了人們的什麽需要?妳們還知道哪些新穎的車?

(3)提問:我們能不能自己設計制造壹輛小賽車呢?

二、探究過程

1、怎樣設計我們的賽車。

(1)談話:先來看看真正的賽車是怎樣設計的吧!賽車的要求是要很快加速到每小時300千米以上的速度,還能平穩控制。設計師是按什麽程序來設計的呢?他們是怎樣思考的呢?請閱讀課文和收集的資料後討論。

(2)閱讀資料、交流討論。

(3)師生壹起研討。

2、設計賽車。

(1)觀看本單元最後四種車的圖,說說這些車有什麽特點,解決了哪些問題,是怎麽制作的?

(2)談話:現在我們都是著名的汽車設計公司的成員,馬上開始設計賽車吧!怎麽設計呢?

提出要求:

·明確設計任務。

·組內成員各自列壹個好主意表,然後交流。

·討論怎樣分工。

·給小組的賽車取個名字。

·研究設計圖,選好賽車的動力、材料和形狀。

·制作。

·測試。

·對不滿意的地方進行改進。

(3)小組設計活動。

三、小結

四、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10課時 制作我們的賽車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經歷壹個對他們有意義的設計交流和評價活動。

2、在交流賽車設計和評價賽車的活動中,培養和發展學生表達和評價的能力;在自己實踐的基礎上,加深對設計過程的認識;提高制作科技作品的興趣;加深對運動和力有關概念的理解。

教學重點:交流、評價賽車設計。

教學難點:能對小賽車作出評價。

教學準備:制作好的賽車;賽車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壹、引入

師:妳們是否都制作完了小賽車?願意把妳們的賽車介紹給大家嗎?

二、探究過程

1、交流賽車設計。

(1)師:可以從下面幾方面來交流。

·妳們是怎樣分工合作的?

·設計制作的過程是怎樣的?遇到什麽問題?怎樣解決的?

·在小車上應用了哪些科學知識和技術?

·賽車有什麽特點?

·成功之處在哪裏?最大的收獲是什麽?

·有什麽遺憾?哪些問題還沒有解決,需要請大家幫忙想辦法?

……

(2)分組討論,準備交流內容。

(3)交流研討。

2、參觀、評價活動。

(1)談話:我們的賽車做得怎麽樣?讓我們把作品放在桌上,大家壹起來參觀吧!

(2)要求:

·每組輪流派壹名同學作講解員,負責給參觀的同學介紹、釋疑。

·其他同學到各組參觀,可以提出問題,了解想了解的事情。

·參觀後給同學的賽車寫壹段評價語,要抓住特點和要點。

3、賽車活動。

組織學生到操場進行賽車。可以分為兩個項目:誰的賽車跑得最遠?誰的賽車跑得最直?

4、小結。

三、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第二單元 時 間

第壹課時 時間在流逝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根據各種自然現象估計時間;感受時間在存在以及關註我們每天流逝的時間。

2、經歷運用各種方法感受1分鐘長短的活動過程,從而能合理地估計10分鐘、1小時我們能做哪些事情。

3、意識到時間的長短不以人的意誌而改變,時間以不變的速度在流逝,我們要珍惜時間。

教學重點:感受時間的長短,體會時間在流逝。

教學難點:根據各種自然現象估計時間。

教學準備:

準備秒表(或者手表)若幹。

教學過程:

壹、引入

誰能不看表就知道現在大約是幾點鐘了?

二、探究過程

現在幾點了。

可以根據什麽來估計現在幾點了?

說說我們的估計。

再看看自己的手表或時鐘,現在幾點了?妳的估計對嗎?

2、1分鐘有多長。

(1)看妳們的時鐘或者手表上秒針的轉動,秒針轉動壹圈表示多少時間?在看表的這段時間裏,時間已經從我們身邊流逝了1分鐘。

(2)不看時鐘,我們估計壹下1分鐘時間有多長。我們有多少鐘方法?

(3)分小組討論估計1分鐘多長的方法。

(4)怎樣可以使我們估計更加準備?

(5)10分鐘我們能做哪些事情?怎樣估計?

(6)小組合作討論用哪些方法估計,怎樣才能估計準確?

(7)1小時呢?

3、過去多長時間了。

從上課到現在已經過去多長時間了?

離我們這節課下課還有多長時間?

妳覺得這節課過得快還是慢?

什麽時候妳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

什麽時候妳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

我們這節課時間真的特別短嗎?

時間有快慢嗎?

4、小結。

三、課後作業

收集古人十二時辰劃分的資料;

收集關於用太陽光的影子計時的日晷的資料。

妳參考壹下吧……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