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有聲讀物《西遊記》的書評
身為家長的您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煩惱?每晚孩子入睡前總會可憐巴巴的纏著自己要聽故事,才肯去乖乖睡覺。而勞累了壹天,只想倒頭就睡的自己,雖然累,卻總是會因為不好意思違逆了孩子們的心意而煩惱。
而此款有聲讀物正是解決了家長們面臨的煩惱,並且很好的彌補了以往圖書的缺點。
這是壹本由四大名著之壹《西遊記》所演變而來的少兒有聲讀物,它就像壹只會說話的精靈,陪伴著孩子們的成長。
此刊物將原著中晦澀難懂的古體語言變的詼諧、童心化,並由很好的配音演員演繹出來。它以孩子們更喜愛、更能接受的語言,將兒童與成人的世界完美的結合為壹體,即使兒童也可以輕松的透過想象去透析這傳世千年的西遊記裏所描繪的精彩的世界,而不用再發愁如果不識字看不懂該怎麽辦。
有了它,每天晚上我們便可以抱著孩子,壹同在賦與磁性的聲音作用下安然入睡,詼諧的對話將會帶走您壹身的疲勞,讓您和孩子***同進入由古人與當今人士***同編織的美麗夢境裏,酣暢遊移。
因此,這是壹款為您和孩子量身打造的少兒讀物,是壹個更適合孩子們去了解世界的眼睛,絢爛而多彩。
——朱亞彤
日月如梭,妳還在感懷於老版《西遊記》那種傳統的渾厚的聲音嗎?妳還在念念不忘老版電視劇《西遊記》師徒四人取經的驚險故事嗎?經典將永垂不巧!
以怎樣的表達方式,讓新時代的孩子有我們曾經的對《西遊記》的熱戀?藝科社做到了。藝科社重磅推出的大型有聲讀物《西遊記》扛起了這面大旗,使孩子們聽了這最精彩的27個故事後,終生難忘。
——王壹賓
中國的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中,最能吸引孩子們眼球的要數《西遊記》,《西遊記》中最受孩子們喜歡的人物要數孫悟空。他是壹位頂天立地、戰天鬥地的英雄,是壹個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文學形象。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自明代人吳承恩創造問世以來,數百年間,傳播不衰,歷久彌新,除小說外,有連環畫、動畫、電影、電視劇、戲曲等等藝術形式的表現。孫悟空的故事和他的精神,已然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壹部分,孫悟空也成為孩子們最為津津樂道的英雄人物。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神話)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曲折的反映。同樣,《西遊記》中的魔幻世界也是現實世界的曲折反映。孫悟空的故事對於今天孩子們的成長具有現實的借鑒和教育意義。我常常在想,我們家長、學校和社會應該怎樣向孩子們講述《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怎樣讓他們能夠從孫悟空身上吸取對於自己有益的精神營養?由此,我也想到了孩子們為什麽會對孫悟空情有獨鐘,喜愛有加?是什麽吸引了他們的眼球?這裏,我們不能不說作者在塑造孫悟空這壹形象方面的獨到的藝術功力,不能不說孫悟空和孩子們的天然聯系。
首先,孫悟空的魔法形象貼合了兒童好奇、幻想的天性。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曾說:“知識是有限的,但想象力可以包括世界的壹切。”在孩子們的眼睛裏,世界是空曠的,生活是純白的,他們需要憑借他的想象去慢慢明白這個世界。孫悟空的形象,正好為孩子們提供了想象的基礎和空間。壹個嬰兒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再到感知周圍的世界,這壹切對他們來講都是新奇的。在學前期和小學期,他們更多地會以聽故事的方式來接受教育,了解世界;同時也會在自己的頭腦中構築起壹個兒童的世界。兒童世界裏充滿了各種異想天開的斑斕色彩,他們渴求對這種色彩得到再現或闡釋。而《西遊記》中孫悟空所獨具的神話、傳奇和魔幻色彩,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這壹要求。它不受歷史時空的局限,任憑奇異的想象縱橫馳騁,讓人(肉身凡胎的地球人)、神(擬人化的生活在天上的眾神)、仙(生活在天上和人間的長生不老並有種種神通的人)、妖(擬人化的怪異邪惡的害人精)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交替出現,展開正義與邪惡間的殊死較量,上演了壹出出精彩絕倫的活話劇。其中,孫悟空作為正義方的代表,在降妖除魔、最終完成取經任務方面最為出色。他上天入地,降妖除魔,無所不能,這也是最讓孩子們心馳神往的地方。
近些年來,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美國電影《哈利·波特》、《藍精靈》之所以受到兒童少年們的歡迎,是因為故事內容正好與孩子們的這壹天性所契合。《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是中國版的哈利·波特和鐵臂阿童木,而且他的神奇色彩更具中國化,更具典型性。
其次,孫悟空率真、頑皮的性格,對孩子們具有親和力。每次帶小朋友去動物園玩的家長都有深切體會: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就是猴子。它們小巧、機靈、頑皮、多動,而這些特質,恰恰是小朋友們身上所具備的。因此,猴子變的孫悟空與小朋友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他的故事自然就能引入入勝,給孩子們帶來愉悅和樂趣。
孫悟空身上有許多猴子的特點。他是天產的石猴,生就壹副猴相。毛臉雷公嘴,羅圈腿,走路時是歪歪扭扭的拐子步,紅屁股,長尾巴,即使七十二般變化,也藏不住他的紅屁股和長尾巴。不但如此,他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也都是猴子做派。他好動喜鬧,坐不安寧,立不長久。在車遲國鬥法,壹聽說要比賽坐禪,他就慌了神,說道:“若是踢天弄井……諸般巧事我都幹得,就是砍頭剁腦……卻也不怕;但說坐禪,我就輸了。我那裏有這坐性?妳就是把我鎖在鐵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踏,莫想坐得住。”
孫悟空和孩子壹樣會難過、會歡愉。當吃到桃子的時候,他會開心地大笑;當與妖魔鬼怪進行殊死搏鬥時,他會說著孩子氣的話,俏皮地咧開嘴笑;當唐僧冤枉他而將他逐出師門時,他委屈的淚水在眼裏打轉,卻依然任性地騰空而去,而內心卻不減對師父的忠誠。
在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確是壹個天真浪漫、調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的屢屢“戰功”:奪走老龍王的鎮海之寶———定海神針;遊樂地府撕碎閻王爺的“生死簿”;大鬧天宮,高喊玉帝為“玉帝老兒”;回歸花果山,高掛的旗號是“齊天大聖”……這個時期的孫悟空正如林語堂老先生所說的那樣:“他代表了人類精神中最頑皮的部分”。
孫悟空是個可愛的孩子,因為他的率真、任性、正直、純潔的個性,具備了壹個孩子的特征。
第三,孫悟空聰明、叛逆、無畏的品質,對培養孩子們積極進取的品格具有借鑒意義。《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壹個非常聰明的猴子。他出世以來的第壹件事情就是勇敢地跳入水簾洞,發現和啟用了猴子們賴以棲身的場所——花果山水簾洞。此時的美猴王又第壹個想到了要想長生不老,就要學得神仙術,就要拜師學藝。美猴王為了找到教他長生不老的神仙,壹直找了十年。最後,在靈臺山三星洞,終於找到了菩提祖師。為了學到長生不老術,孫悟空領悟了師父敲打自己三戒尺的用意,讓師傅給自己開了“小竈”,學到了別人學不到的本領。以後,孫悟空憑借這些本領,幹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兒。取經途中,孫悟空的聰明才智更是派上了大用場。他善於觀察,經常找當地山神土地查詢情況;當師傅失蹤時,他會變成小蟲飛進魔洞探聽虛實;或鉆進妖魔的體內,或裝扮成妖魔的親友,想方設法地奪取他們的法寶、搗毀他們的巢穴。
孫悟空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他天性奔放,追求自由,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為了達到自己的“合理”目標,敢於向任何權威發起挑戰,敢於造反。天上的玉皇,海底的龍王,陰間的閻羅,只要違反了我美猴王的合理要求,均在“造反”之列。我們看到,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孫悟空是被指違背了統治階級的“綱常”而處於“圍剿”之下不得不應戰的。比如他不滿玉帝封弼馬溫的“愚弄”,回到花果山後,反而遭到了天庭的抓捕,他被逼奮起反抗,以壹己之力,對抗十萬天兵天將,最終打上淩霄寶殿,大鬧天宮。這也是孫悟空最出彩的地方。
今天我們的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孩子們自由奔放的天性,其實,在科學領域裏,我們更應該倡導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
第四,孫悟空的本領是他戰無不勝的最大保障,而高超的本領必須經過學習和磨難才能取得。孫悟空通過拜師學藝,不僅學會了長生不老的法術,還學會了七十二種變化,他身上千萬根毫毛,每壹根都可以無窮變化;還學會了壹跳就能飛出十萬八千裏遠的筋鬥雲功夫。他龍宮得寶,取得了最為得心應手的武器——定海神針——如意金箍棒,這塊壹萬三千五百斤的神鐵被他耍得出神入化,如入無人之境,真是碰到的死,挨著的亡。從此打遍天下無敵手。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裏,他因禍得福,練就了壹雙火眼金睛,從此妖魔鬼怪難逃法眼;同時也練就了金剛不壞之身,刀劍雷電、火燒水淹都對他奈何不得。這些本領,是他經過學習、經歷磨難後所取得的。
孫悟空不僅敢鬥,更在於鬥則必勝,故為“鬥戰勝佛”。他取得鬥爭勝利有兩個法寶:壹是武藝高強——這在大鬧天宮中表現得尤為精彩;壹是善於鬥爭,亦即有勇有謀,鬥智鬥勇。他經常變成蚊子、蒼蠅、蟭蟟蟲,鉆到妖精洞裏去弄清妖精的底細(如黃風怪);或者根據蛛絲馬跡推斷妖怪的來歷,然後根據這些妖怪的特點,尋找相應的對策(如黃袍怪);有時他又化為妖精的丈夫或妻子去欺騙妖精(如三調芭蕉扇)。或者賺來妖怪的法寶,反置妖怪於死地(如計盜紫金鈴)。他還善於運用鉆到敵人肚子裏去的戰術來制服妖精(如黃眉怪)。他機智靈活,隨處設計,常常令妖怪防不勝防。
第五,孫悟空的成長過程對青少年的人生之路具有啟迪意義。大概說來,孫悟空的成長過程經歷了五個階段:
壹,混沌期。當孫悟空從壹塊奇妙的石頭裏蹦出來的時候,我們看到,他像壹個剛剛出生的嬰兒壹樣,天真可愛,純潔無暇。他整天和眾猴子們壹起在花果山嬉戲玩耍,壹副孩子氣。同時,他的壹些特質在此時已初露端倪,比如,爭做美猴王,固執且無畏;喜歡舞刀弄槍,勇敢且率真;聰明伶俐,能想到壹般的猴子們想不到的事情。這也為他後來從猴群裏脫穎而出埋下了伏筆。但這時候的孫悟空的確是壹個天真浪漫、調皮任性的“野猴”。
二,啟蒙期。當花果山的眾猴們沈浸在安逸舒適、無憂無慮的環境中時,美猴王卻能居安思危、先知先覺——為了長生不老,拜師學藝!經過拜師途中的社會實踐以及大師的特殊教育(因人施教,重點輔導),加上他的聰明好學,最終完成了啟蒙期的教育過程,使他從壹個“猴”蛻變為有著超凡才能的“悟空”。啟蒙期在孫悟空的壹生中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他掌握了高強的本領,為他以後戰天鬥地、完成取經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叛逆期。孫悟空在學成歸來至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這段時間,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叛逆期”。就像大多數孩子在中學階段會出現叛逆的心理壹樣,“齊天大聖”也概莫能外。他蔑視天庭神仙,不崇拜權威,不懼怕強權,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他本身就是“不服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的猴子,不願受老天之氣,就獨自稱王;不想讓別人決定他的生死,就到地府取消了死籍。他蔑視神權,見了玉帝和太上老君,從不下跪,只是唱個喏罷了,有時還直呼玉帝為“玉帝老兒”,叫太上老君為“老倌兒”。即使對三界中法力最高、權力最大的如來佛祖,他也不會畢恭畢敬。獅駝嶺收三妖時,他竟然痛罵如來是“妖精的外甥”。對於壹般的神靈,孫悟空更是不放在眼裏,稍不稱意,就要“伸過孤拐來,各打五棍見面,與老孫散散心”。
四,嬗變期。人生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叛逆期終歸是有期限的,它只不過是完整人格形成過程中壹個短暫的時期。當孫悟空大鬧天宮,取得屢屢“戰功”之後,如來佛出現了。如來佛的出現,是他人生發生嬗變的第壹個外因。無法無天、自認為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壹個筋鬥雲十萬八千裏,居然沒能跳出如來佛的手心。他與如來佛祖鬥法的結果,是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敗於佛祖被壓五行山這件事對他產生很大的打擊,也讓他開始反思自己,認識自己或許可以齊天,但天外還有天。孫悟空人生嬗變的第二個外因是,在被壓五百年的反思過程中,得到了觀音菩薩的點化,給他指出了壹條正道——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英雄氣短時也要給出路,給他壹個改正錯誤的機會。所以,經過五百年的反思,悟空必然是要從心理上產生變化。並且,他五百年的思考壹定會產生壹些疑問以及壹些還未驗證的結論。而西遊取經則正好為他提供這樣壹個解答疑問驗證結論的機會。於是,第三個外因出現了。前往西天取經的唐僧,行至五行山時,為他揭去了如來佛壓在山上的金字封帖。五行山頃刻間崩裂,只見壹只赤身裸體、渾身長滿了雜毛的瘦猴子拜倒在師傅面前,從此開始了他降妖伏魔的征程。而為了控制頑猴的“劣性”,導師們早已策劃好的為他量身定制的緊箍咒也套在了他的頭上。那讓他頭暈目眩的緊箍咒不僅使他歸順之後不得反悔,而且也使它變得聽話了。林語堂說這代表者“不甘約束的人類精神與神聖的規範之間的沖突”。好在這個沖突最終有了解決的辦法。至此,孫悟空的嬗變期完成。
五,成熟期。皈依佛門的孫悟空,在經歷了短暫而又輝煌的人生前四個時期以後,終於開始了他護送師傅前往西天取經的漫漫長途。這是壹項正義的事業,《西遊記》中用80%以上的篇幅來描寫取經的艱難過程。孫悟空的人生經歷也由此變得充實而有意義。
這時的孫悟空除去壹如既往地勇敢之外,還變得更有定性——目標明確,意誌堅定,忠於職守,攻堅克難。在取經路上,他始終壹馬當先,降妖除魔,奮勇無敵,雖然困難重重,但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幾乎從未想過拆幫散夥,即使唐僧說了灰心喪氣的話,他也從旁加以糾正。豬八戒多次想散夥回高老莊,都被他堅決制止。
孫悟空雖出身猴門,卻重情重義,懂得感恩。孫悟空感激唐僧把他從五行山下救出的恩情,並始終以湧泉相報,忠心耿耿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即使路遇再大的險阻也沒有退縮過。唐僧生病,他跑前跑後,悉心服侍。在隱霧山連環洞,南山大王用假人頭冒充唐僧的人頭欺騙悟空等人,他信以為真,痛哭失聲,埋掉人頭後仍然想著為師父報仇。
西行途中孫悟空被師父“壹度氣跑,兩次遭貶逐”。面對誤解和懲罰(多次念緊箍咒),悟空忍辱負重,不喊屈叫冤,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壹心以事業為重。即使被迫“身回水簾洞”,仍然 “心逐取經僧,從而表現出寬廣的胸襟與氣度,這些放在“齊天大聖”那時的他是萬萬辦不到的。這是他人格成熟的重要標誌之壹。孫悟空掃除妖孽、匡扶正義的品格最能體現其人性的光輝。在比丘國,他扮作小童,打敗妖怪,救了壹千壹百壹十壹個孩子的性命;在通天河,他不僅救下了兩個“祭獻”妖精的幼兒,而且剪除了“為禍壹方” 的金魚精,免除了老百姓世代的災害;在霧隱山,他打死豹子精,救出貧困的樵夫……作者壹再通過書中人物之口,贊揚孫悟空“專救人間災害”,“與人間報不平之事”,濟困扶危,恤孤念寡,為民除害。可見,孫悟空已經脫離了專為自己鬥爭的性質,而是為了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為了弱者而鬥爭。正是有了孫悟空中流砥柱的作用,師徒四人才能夠長途跋涉十四年,經歷九九八十壹難,最終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經。他本人也終於修成正果——從“美猴王”到“齊天大聖”再到“鬥戰勝佛”,為自己的的英雄人生畫上了壹個圓滿的句號。
從孫悟空的經歷我們可以看生命從“自發”到“自覺”再到“自為”的過程。其實這個過程是每壹個兒童少年乃至每壹個社會人生命中所要經歷的必然過程。所不同的是,這個過程充滿了神奇的魔幻色彩,更具想象力,更具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樂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孫悟空的故事是孩子們認可的“有味”、“有意思”的故事,因此也更適合於為兒童少年去講述。
法國心理學家H·瓦龍將兒童心理的發展水平分為四個時期即:嬰兒期、學前期、小學期、青春期。頗有趣味的是,孫悟空的成長經歷與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時期基本吻合,而孫悟空的故事也符合兒童在幻想和遊戲中去認知事物的智力發展規律。我們姑且將它們做個比較或對應:混沌期→嬰兒期;啟蒙期→學前期;叛逆期→小學期;嬗變期→青春期;成熟期→成年期。從這個比較不難看出,孫悟空的成長過程恰好與兒童的的成長過程與認知過程相壹致。兒童心理學表明,學前階段語言與感知發展較快;這時候,視聽教材大有用武之地。好聽、有趣的故事能夠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深深紮根。小學階段社交與邏輯思維的發展較快,孫悟空的形象已經從最初的有趣好玩,漸漸地清晰起來,壹個完整的、立體的美猴王形象便逐漸形成。青春期理性的分辨能力更強,除去壹般的認知之外,可能對他們崇拜的偶像產生不同的認知。孫悟空的形象會不斷地飽滿和豐富起來。壹百個孩子的頭腦裏,可能會有壹百個不同的孫悟空形象。
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孫悟空是個超級英雄,孩子們為他的種種英雄行為而感動著、愉悅著。同時,孫悟空也是壹個可愛的孩子,他具備了壹個孩子的特征。他的這個特征,更容易讓孩子們所認可、所接受。經過大人們的導讀,我們有理由相信,孩子們會像孫悟空壹樣快樂的成長。這也是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對於孩子們而言具有經典意義的價值所在。
——胡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