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彎槍
中正式是國軍制式裝備,
三八式是日軍制式裝備
漢陽造(老套桶)是雜牌軍(非嫡系部隊)的制式裝備。
三八大蓋,
口徑:6.5 毫米
彈藥:6.5×50 mm 步槍彈
初速:765 米/秒
有效射程:460 米
三八式步槍結構簡單,采用改進的毛瑟步槍的毛瑟式旋轉後拉式槍機,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發射6.5mm口徑槍彈,射擊時後座力小、易於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準確度。但是6.5×50毫米槍彈殺傷威力不足,彈頭飛行穩定,雖然侵徹效果好,但是高穩定特性,使得殺傷力反而不高。雖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它的槍機閉鎖時極為牢固,發生膛炸時幾乎都是槍管爆裂,少有槍栓突耳斷裂的情形。槍口幾乎沒有槍焰。
中正式(七九步槍)
口徑:7.92
彈藥: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有效射程:300-400米(實戰)
射程小於三八式,後座大,殺傷力大。子彈射入人體後,會產生大彈道創面。精度不足,此槍是仿造德國98K步槍,但是性能沒有原槍好。槍的損耗大,使用期不長。
漢陽造
口徑:7.92
彈藥:7.92mmx57
初速:650m/s
防毛瑟系列的鼻祖,各方面都比中正式差。
從數據上看,中正和三八大蓋各有所長,中正似乎還要稍微好過三八大蓋。
漢陽造要差壹點,但是差距不是很大。
所以我認為電視上的說法不對。
答LZ的補充提問:
非嫡系部隊的裝備普遍比嫡系要差。42年以前嫡系部隊的裝備的主力步槍是中正式,還有很多德式裝備。
42年後,補充了不少英式和美式裝備。
非嫡系壹直都是漢陽造,湘造,廣西條子,遼十三,快利等老槍。當然也有少量中正式加三八大蓋(戰前從日本進口的)。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傅作義和閻錫山的晉綏軍偏愛日式裝備,可能和閻錫山留學日本有關。其中傅作義的35軍是其嫡系,雖不是中央軍的嫡系,但是裝備十分好。
此外白崇禧的桂軍第七軍也是例外。他們的裝備甚至好過中央軍,戰鬥意誌也很強。
補充:
湘造是湖南地方軍閥的兵工廠制造的,部分裝備了湘軍(何健的湘軍).
廣西條子(四年式步槍)是廣西地方軍閥兵工廠制造,裝備了桂軍壹部分。產量很少。
性能如下: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雙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mmx57
槍管長度: 73.9公分
槍重: 3.77 Kg
制造廠: 廣西兵工廠
制造年代: 1927年
遼十三
裝備了東北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雙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mmx57
槍管長度: 74.0公分
槍重: 4.27 kg
制造廠: 東三省兵工廠
制造年代: 約1926至1927年
1924年開始生產13式79步槍, 據說主要仿自捷克毛瑟98/22式步槍, 但是也有說是從奧地利買來了圖紙, 13式和國內仿造的其他毛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幾乎是毛瑟和日式三八步槍的混合。 最大的差異是槍栓的構造, 槍栓內的撞針部,采用內部彈簧的設計, 拉柄頭為橄欖狀, 槍栓上無導引助, 因此與平常的毛瑟槍栓不能互換, 槍托使用上下兩片式, 槍匣上有兩個減壓孔。
東三省兵工廠的步槍產量, 起初月產400枝, 後來曾達到每月4,000枝之巨。 在九壹八事變之後, 日本人撿了個便宜, 成為日本軍部的四大兵工廠之壹。
快利
快利槍是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壹種連發槍,由江南制造局於1892年制造和漢陽造壹樣,曾今是北洋軍的制式裝備。
口徑8mm
膛線6條
槍全長1323mm
槍重4.3kg
初速489米/秒,
表尺射程274—1919米。
彈倉容彈量5發,槍彈為無煙藥圓頭槍彈。
抗戰以後,很多地方武裝被收編或改編。國民政府就把很多以前內戰時的繳獲和淘汰的這些槍發給他們。所以非嫡系部隊的裝備都是五花八門。沒有固定的裝備那種步槍,所幸的是以上幾種步槍都是7.9口徑(快利8.0),子彈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