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石鼓區的行政區劃

石鼓區的行政區劃

1996年,北城區面積13.7平方公裏,區政府駐司前街,轄6個街道:人民街道、五壹街道、合江街道、青山街道、蒸湘街道、瀟湘街道。

2001年4月4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衡陽市江東區、城南區、城北區、郊區,設立衡陽市珠暉區、雁峰區、石鼓區、蒸湘區。石鼓區因境內石鼓山而得名。轄原城北區的人民路、瀟湘、青山、五壹、合江5個街道和原郊區的黃沙灣街道、松木鄉、西湖鄉的五壹、建設、友愛、江霞4個村(建設村劃歸五壹街道管轄,五壹、友愛、江霞3村劃歸合江街道管轄)以及原屬衡陽縣的角山鄉。區政府駐司前街42號。原城北區的蒸湘街道劃歸蒸湘區。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石鼓區轄6個街道、2個鄉。 行政名稱下轄 人民路街道 環北、人民、湘北、向陽、陶沙、蒸陽、常勝7個社區青山街道易賴街、牛角巷、十家村、下橫街、西湖新村、西湖二村、向群路、西湖壹村9個社區瀟湘街道陜西巷、華光、石鼓、桑園、演武坪、長青、司前街、蒸水8個社區 五壹街道 草橋、楊家坪、建設新村壹、建設新村二、望城路、電廠、來雁塔、畔湖路9個社區合江街道 合江路、同心路、合江村、柏樹嘴、七裏井、五裏牌、江雁7個社區;五壹、友愛、江霞3個村黃沙灣街道 望城坳、沈家灣、黃沙灣、轄神渡4個社區居委會;團結、進步14個村角山鄉 三星、旭東、蓮花塘、楊嶺、角山、五星、楊泗、小雲山、銀杯、茅茶亭10個村 2014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石鼓區委、區政府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主題主線,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壹、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不含松木經濟開發區,下同)103.85億元,增長10.8%,高於全市0.9個百分點。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3.89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25.67億元,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74.29億元,增長12.5%。壹、二、三產業對全區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6%、16.4%、82.0%。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打造雁城商都、建設石鼓區新城”戰略指引下,2014年全區三次產業比調整為3.8:24.7:71.5,其中,壹、二產業較上年分別下降0.1個和1.2個百分點,三產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4%,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

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年末新增失業保險618人,總參保人數6712人。年末新增城鎮就業人口5222人,全區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率達100%,完成勞動力培訓600人,技能鑒定150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2301人,專業技術人員1140人。

二、農業

農業產量成績喜人,糧食總產量為21697噸,增長5%;蔬菜總產量為58987噸,增長20%;瓜果總產量為4230噸,與去年同期持平。畜牧水產業方面,出欄肉豬10.8萬頭;出欄牛0.015萬頭;出籠家禽90萬羽;水產品2510噸。

農業產業化有序開展。全區新增農業企業5個,***有各類農業企業27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農業加工企業15家;建成農產品基地3個,擴建蔬菜基地1300畝,建成無公害種植面積0.5萬畝;建成標準化生豬養殖場3個;全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7個,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2個,增長20%,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成員5236人,增長4%。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全年完成農家書屋25個。新建農村沼氣池50口,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00臺,添置垃圾圍100個,垃圾桶6200個。全年解決了4143人的飲水困難及飲水不安全問題。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0戶。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經濟穩中有增。全區工業增加值15.66億元.增長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34.25億元,全年新增規模工業企業5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07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6.9%;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06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6%。

全區建築業總產值25.97億元,增長16.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12.69萬平方米,增長13.2%。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增速放緩。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3.98億元,增長27.1%。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84.56億元,增長21.6%。分產業來看,第壹產業投資1.43億元,增長225%;第二產業投資9.70億元,增長-28.3%;第三產業投資92.85億元,增長36.9%。分投資規模來看,2000萬元以上項目72個,完成投資52.24億元,億元以上項目13個,新開工億元項目8個,完成投資21.01億元。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9.41億元,增長58.6%。其中,住宅投資15.36億元,增長56.3%;辦公樓投資0.92億元,增長5.0%;商業營業用房投資1.43億元,增長17.7%。

五、國內貿易

社會消費持續繁榮。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86億元,增長13.1%,增速位列全市第壹。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零售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23.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6.9%;化妝品類增長37.4%;日用品增長11.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業增長29.4%;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5.6%;家具類增長36.9%;通訊器材類增長29.4%;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4.7%;汽車類增長40.7%

六、財政收入

全區財政收入17.88億元,增長13.44%。壹般預算收入3.85億元,增長33.01%。壹般預算支出7.65億元,科學技術支出856萬元,科學技術支出占當年本級財政壹般預算支出比例1.12%,科學技術支出增長比例18.1%。

七、教育文化

全區現有小學31所,中學(不含市屬)3所,在校學生17650人。幼兒園擁有量達到46所,在園幼兒5447人。其中,初中升學率95.32%,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1.28年。現有在職教師890人,***93%以上小學教師擁有專科以上學歷,84%以上中學教師擁有本科以上學歷。

全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學雜費全免,並免除農村學生和在我區就讀的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以及城市低保戶子女的教輔費,***計20494人次,合計134萬余元。為區內38名貧困大學生辦理國家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業務,***計26.14萬元;發放中職助學金165人,***計12.38萬元。完成3所學校的計算機房重建工作,累計投入50萬元;對全區中小學教學儀器投入100余萬元;免費開放轄區內的1個公***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美術館、2個鄉街綜合文化站以及6個街道綜合文化站。

八、衛生和公***服務

全區***建居民健康檔案規範檔案化人數20.18萬份,建檔率90.94%;全年我區產婦總數1807人,住院分娩率為100%;系統管理1756人,系統管理率97.18%;三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5102人,系統管理率83.52%,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序推進,基層醫療衛生工作不斷進步,衛生應急和重大傳染病工作成效明顯。

全區完成背街小巷基礎設施改造239處,投入資金920余萬元,新增鋪設瀝青17779平方米,硬化路面29700平方米,人行道火燒板4715平方米,安裝路燈290盞,安砌路緣石1850米;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100戶,其中低保、五保等困難戶占比49%,資金補助戶均11000元;全區綠地面積達1.7萬平方米,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完成35.2%.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年出生人口2689人,出生率12.31‰,年平均總人口數為21.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5.4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8‰。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5896元,增長8.9%。

全區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5.01萬人,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經費4121.56萬元,月保障標準達370元/月;全市農村居民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1萬人,發放農村低保經費567.32萬元,月保障標準達185元/月,農村五保分散供養標準為3300元/人/年,已完成為民辦實事任務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