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問題眾說紛紜,到底該怎麽看
在朝鮮半島研究界,觀點分裂與輿論分裂是眾所周知的現象之壹。僅以2016年的半島為例,在朝鮮第五次核試驗後,國內觀點可以分為三派:支持對朝鮮進行有限武力打擊論、讓美朝韓三國去解決“撂挑子”論、對朝鮮全面施壓論;在韓國決定部署美國的“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後,國內觀點也可以分為三派:堅決反對“薩德”入韓論、有限接受“薩德”入韓論(比如不含X波段雷達的“薩德”)、接受“薩德”入韓論。觀點與輿論的分裂、乃至撕裂,已經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重視。要分析這壹現象必須分析為什麽出現這種分裂、進而再分析如何看待這種分裂。
朝鮮半島界的觀點與輿論分裂有著特定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其壹,從宏觀上講,研究半島問題可以分為:國別研究視角、地區研究視角、國際戰略研究視角。和任何學科壹樣,學者由於不同視角、不同的知識基礎與分析能力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其二,相比於其他問題,半島問題的更為復雜性,牽涉的因素較多,比如美國因素、朝鮮因素、韓國因素等等。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結論就可能不壹樣。
其三,這也和朝鮮半島研究的敏感性有關。由於其敏感,各個部門有時甚至連掌握的材料都不能互相交流,客觀上導致“各自為政”。不同於國內已經建立的各種學會,迄今半島問題界仍然沒有壹個“朝鮮半島學會”就是壹個顯著的例子。
其四,這同時也與我們學者日常交往對象的傾向有關。比如和美國學者交流較多的,可能就更多同情美國的觀點。和朝鮮學者接觸角度,有可能就更多認同朝鮮的觀點。同理,和韓國學者交流越多,就有可能受韓國觀點影響較多。而這幾個國家之間的關系不僅復雜,而且存在幾組敵我分明的關系,美朝、朝韓、朝日。
其五,這也和學術發展的規律有關。作為學術單位與學者不同於宣傳部門以及宣傳人員,學術研究是基於科學研究基礎上,因此學術發展不同於宣傳部門的壹個口徑,就自然會出現百家爭鳴的情況。
其六,這也和我國學術活躍與輿論活躍有關。改革開放、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關系學科在我國蓬勃發展。國民又非常關註國際時政問題。兩者結合也催生了媒體對這壹問題非常關註。這自然加大了不同觀點的出現與爭鳴。
輿論分裂與觀點分裂整體上對於我國的朝鮮半島政策並沒有產生實質性影響。其壹,由於我國政治體制的特點,不存在黨派之爭,政策的延續性較強。因此,政府的半島政策可以說壹以貫之;其二,雖然輿論存在分裂,以及輿論對於外交政策的影響在加大,但是由於我國媒體與政府之間關系的特點,輿論影響外交政策呈現出“半自主性”。在核心政策上,輿論影響有限。
也應該看到,學術討論與政策建言不同,有的學術觀點不適用於政策,但是對於傳遞某些信號有積極意義。比如上述提到的在朝鮮第五次核試驗後國內出現的“有限支持美國武力打擊論”就可以給朝鮮的“誤判”與“莽撞”傳遞壹個信號;同時,由於我國目前的外交是大外交,決策的復雜性與難度也需要廣納諫言,因此不同的觀點也能給政府決策提供營養。
盡管如此,筆者還是支持對於半島問題研究界的輿論分裂與觀點分裂給予壹定的重視與必要的引導。
首先,它在啟迪民智的情況下,也造成了民眾對這壹問題認識的混亂。有壹次公開講座上,由於筆者堅決反對“薩德”入韓,壹位上了歲數的聽眾很激動的指責筆者正在犯嚴重的錯誤。筆者在春節回老家時和朋友聊天,不少朋友認為壹個“擁核”的朝鮮對中國有利。由於他們的觀點主要受學者影響,因此,學者的相關觀點不能不說為這些認識混亂承擔部分責任。更嚴重的是,壹些大學的公***課老師也有可能接受這種觀點,從而在講臺上講給學生。這對於學生正確理解相關問題以及我國的相關政策不利。由於輿論影響外交政策的“自主性”在增強,以及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接受正確的觀點從長期來看對於我們的決策也十分重要。
薩德系統覆蓋範圍示意圖
其次,要看到有關國家希望借助中國的輿論實現自己的外交目的。比如某個國家和我國學術交流很多、研究較細,決策部門不會不知道中國哪些學者是我國半島問題研究界的所謂“主流學者”,不會不知道哪些學者對我國政府的半島政策影響較大。但是他們對於壹些持傾向於該國、有利於該國觀點的“學者”進行熱捧,其真正的目的就在於希望利用這些學者影響我國的輿論,進而影響政策。常用的手段就是邀請這些所謂“學者”到該國講學、開會等。其真實的目的就是鼓勵這些學者在我國輿論上多發聲,制造輿論混亂。
再者,我國半島問題研究界的觀點分裂與輿論分裂已經不僅僅是學術層面的問題,已經牽涉到國家在半島問題上的根本政策。比如縱觀美國目前的半島政策,也能分3-4派,但是在核心的原則方面不存在分歧。而且縱觀特朗普政府上臺後的跡象,盡管他是以否定奧巴馬政策的面目上臺的,但是在半島的基本政策上仍然延續了奧巴馬的政策。很少有我國的半島研究界這樣,甚至連基本***識都難以達成。比如,半島政策的核心原則“無核化”還受到壹定的質疑。再比如上面提及的,“薩德”入韓對我國造成如此顯而易見的安全與戰略威脅,理解甚至支持相關國家立場的聲音實在匪夷所思。
再者,半島問題研究和其他學術研究壹樣,既然是學術研究,就應該盡量做到價值中立,那麽在掌握的材料、研究方法、科學的研究路徑的基礎上,得出的基本結論應該不會差距太大。如果學術界不同的人研究的同壹個問題,結果結論差距太大,那麽問題肯定出在研究的過程中。
綜上可見,對於朝鮮半島研究界的觀點分裂與輿論分裂原則上應給予理解,對於學術爭鳴也應該給予繼續的鼓勵,但是與此同時也要認清其危害,要加以引導。
1、政府應該更多的鼓勵決策部門與朝鮮半島研究者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筆者的感受是,我國不少半島問題學者語言很好,對對象國也很了解,但是對我們自己的政策反而最不了解。這壹課要盡快補上;
2、要鼓勵學者多發言。由於半島問題研究的敏感性,真正對決策有較大影響的學者反而擔心說錯誤而不敢在公開媒體上多發言,總擔心說話出了問題。應該鼓勵他們多發言、多刊發研究成果;
3、這中間要特別提出學者的主動性問題。應該說,學者作為掌握信息較多的專業人士,壹個重要的使命與責任就是“啟迪民眾”。越是壹線學者、越是主流學者,越應該有這個責任感;
4、作為媒體,應該說我國的主流媒體已經做的非常好。對於壹些自媒體應該加強引導,甚至必要的管控。鼓勵嚴肅的學術爭鳴與思想碰撞,但是對於那種嘩眾取寵、以新穎觀點吸引眼球甚至別有目的的不應該刊發;
5,在我國學術界成立壹個類似的“朝鮮半島研究會”已經勢在必行。考慮到半島問題研究的特點,這個研究會可以考慮半官方半民間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