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長壹個燈是什麽魚有嗎
琵琶魚:學名鮟鱇魚,俗稱結巴魚、哈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種類多樣。
琵琶魚(學名鮟鱇),又稱“電光魚”,是壹種生活在海洋裏的形狀怪異的魚類。體長壹般為45厘米,最長可達2米。體色從褐綠色到灰黑色,各不相同,體表還具有雜色斑點。琵琶魚身體扁平,頭很大,背鰭和胸鰭發達,還有壹條馬鞭壹樣的長尾。尾根與魚身銜接處長有壹排鋒利的刺,刺尖可產生毒液。從魚體的背面俯視,很像壹把琵琶,故稱“琵琶魚”。
簡介:
琵琶魚是底棲性的魚類,壹般生活在海平面以下2米~500米深處,喜歡砂礫的底質。琵琶魚以各種小型魚類或幼魚為食。說到捕食,就不能不說琵琶魚獨特的“捕食工具”。
在雌魚頭部的吻上通常有壹個釣竿狀的結構。“釣竿”的末端有壹個肉質的突起,看上去很像蠕蟲,琵琶魚以此來誘捕其他貪食的魚類。由於琵琶魚生活在缺乏光線的深海裏,所以在“釣竿”的末端通常有發光器官,該器官能夠發出冷光以幫助琵琶魚誘捕其他魚類。所以琵琶魚又被稱為“電光魚”。
鮟鱇魚有兩個背鰭。第壹背鰭與壹般魚不同,由5~6根獨立分離的鰭棘組成(6根是黃鮟鱇,5 根是黑鮟鱇)。前兩銀位於吻背部。其頂端有皮質穗。第2背鰭與臂鰭均位於尾部。胸鰭很寬,側位,圓形,基部成臂狀,有利助身體滑行。腹鰭短小,喉位。尾鰭圓截形。體裸露無鱗,在頭體上方及體側邊緣均有大小不壹的皮質突起。這種鮟鱇全長只有10厘米。在深海中不大能遇到獵物,所以較自己大的食物都盡量吞下。銳利的牙齒是向內邊的,壹旦捕到獵物,就不會讓它逃脫。鮟鱇魚不大遊動,捕食機會少,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它的背鰭發生了變化:第壹個背鰭逐漸向頭部延伸,背鰭的前三枚鰭棘在頭頂前方分離呈絲太,其末端有壹根發光的皮瓣。當小魚在閃光點附近遊動時,鮟鱇魚就搖動它的釣具,引魚上鉤,送入口內。鮟鱇魚的胃口很大,它的胃中常充滿著鯊魚等。它生長在黑暗的大海深處,行動緩慢,又不合群生活,在遼闊的海洋中雄魚很難找到雌魚,壹旦遇到雌魚,那就終身相附至死,雄魚壹生的營養也由雌魚供給。久而久之,鮟鱇魚就形成了這種絕無僅有的配偶關系。強生氏鮟鱇的胃能鼓得大大的,所以大獵物也能吞下。體前半部平扁呈圓盤形,尾部柱形,壹般體長40~60厘米、體重300~800克。頭特別大而平扁,口寬大,口內有黑白斑紋,下頜有可倒伏的尖牙1~2行。體柔軟、無鱗,背面褐色,腹面灰白色。頭及全身邊緣有許多皮質突起。背鰭前部有6根相互分離的鰭棘,第壹棘位於吻背面且頂端有皮質穗;胸鰭寬大在身體兩側成臂狀;臀鰭有8~11根鰭條。各鰭均為深褐色。
對於琵琶魚發光的確切機制尚未完全弄清。目前,有壹種觀點認為:琵琶魚的發光器官中有壹種叫"熒光素"的物質,該物質在熒光素酶的氧化作用下即可發出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