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浮飄怎麽調呀?
我通過多年的釣魚實踐,通過對多種調法的總結,發現:不論用何種調標法,其目的除了為多上魚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為了如何能很好的控制兩餌在水中的狀態,餌料在水中的狀態無非是兩餌臥底、壹觸壹臥、壹懸壹觸、兩餌懸浮四種。可是在實際的釣魚活動中,餌團在水中的狀態不是直觀可見的,它只能通過浮標釣目的多少來間接的反映出來,而要完整地實現餌團在水中的那四個狀態,又與浮標的調目和餌料的比重有關。釣友們或許已經註意到了,我加了個餌料的比重進去,這壹點非常重要。有些釣魚高手,在有某些條件制約時(如比賽進程中、浮標選型不當、線組搭配不當……等),往往可以通過改變餌料的比重來對釣目進行調整,以實現多獲的目的!但這個比重的調節僅是壹種應變,應用起來可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釣手必須要對所用餌料特性非常了解,且如何配比也是決定因素,操作起來有壹定的難度!然而,在不改變手食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調整浮標來達到多獲的目的。而許多釣友在實際的釣魚過程中經常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找到底了麽?”、“我的餌團在水底是個怎樣的狀態?”。我通過實踐對調標有了壹些體會,基本上對餌團在水底的狀態(手食不變的情況下)做到了心知肚明。現把它寫下來,希望廣大釣友給予斧正!
施釣前要先確定調目。不論用何種調標法,先確定調目是前提條件。每位釣友都有自己對調目的認識和習慣,調幾依據魚情和自己的習慣即可。我覺得用壹個例子來說明比較直觀、快捷、易懂。只要掌握、理解了這種方法的實質,再融合到自己的調釣法中就可以了。我習慣用空鉤調標法!我選用8目的軟尾標,初步設定調目為4目。
具體操所過程如下:
壹、 粗調——找底
找好釣位後,根據對象魚先開餌,利用發餌的時間進行調標。先在下鉤掛大點的鉛皮找底(水底可能有漿層,掛下鉤找底有利於後面的精確找底),讓視標露1目,並在以釣點為圓心,半徑15厘米的圈內,前後左右多試幾次——充分掌握釣點的水底情況。
二、 粗調——調目
粗調找到底後,將浮標下移15厘米(壹定要超過預定調目的長度),修剪鉛皮直到調目為4。
三、 精調——找底
這壹步非常重要!切記這時先不要上移浮標,而是先在下鉤搓上單餌拋出,看看這個餌球是否能讓浮標剛好沒入水中(最好是平水)。我稱此餌為“基餌”(壹定要用手食,其它的代用品不可取,會對調釣有很大的影響),並記住這時餌團的大小。找好“基餌”後再將浮標上移15厘米,下鉤掛“基餌”進行找底。我讓浮標露出4目(即等於調目)。找好後,再於上鉤掛“基餌”拋出,看看此時浮標露幾目——假設此時標露2目。這時我們可以知道上下兩鉤的間距在浮標的示目上大約是差2目,而這2目就是我們判斷上鉤是否離底的依據。若此時我開始垂釣(所上釣餌壹定要小於等於基餌重量),還必須進行壹定的微調。原因是:如果水底的漿層厚的話,釣目肯定要發生變化。若浮標穩定後,釣目大於4目(底有漿層),則需要我們下移浮標將釣目調整為4目。則下鉤肯定是觸底、上鉤懸浮,我們可以通過調整上鉤釣餌的大小來控制上鉤離底的程度。若釣目小於4目(底部漿層薄),只要釣目在2~4目之間,上鉤餌壹定是離底、下鉤餌是觸底狀態。而釣目小於2目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產生的(我們用上鉤掛“基餌”人為使其到底,浮標才顯示2目)!釣友們應該註意到了:我上面所說的是以“始終有壹餌觸底”為出發點的。因為我堅信釣魚壹定要先從底釣起這壹原則,再根據魚情,上下改變釣目來適應魚口的變化。
四、 精調——找口
如果魚口不確定,我們可以通過壹定的調整來進行應變。首先要說明的是手食是固定不變!若妳改變了手食,就要從新校標——精找底和找鉤差。
1、如有口無魚,我個人認為是釣的靈了,上餌方式和大小不變,我們只需通過上移浮標來找魚的實口就行了,找到實口後,再在上鉤掛上“基餌”拋竿看看與剛才上魚時的釣目有何區別,若釣目變小了,就說明上鉤是懸浮的,並記住這個目數,它在接下來的釣魚過程中,上鉤是浮是觸,妳就有了壹個很好的依據。若釣目不變,則說明雙鉤均是觸底狀態。
2、若沒有魚訊或魚攝食強烈,我們可以下移浮標——釣靈找口!這時就要求妳所上的兩個釣餌的總重壹定要小於“基餌”重量。假設用下鉤掛上“基餌”將目數定在3目(或更低),那我們在施釣時,釣目小於3目(下鉤掛“基餌”所定目數)且大於1目(上下鉤差為2目的示標——“精調——找底”中已對“鉤差”有說明),則下鉤觸底、上鉤懸浮。小於1目則壹觸壹臥。若釣目大於3目(下鉤掛“基餌”所定目數),則雙鉤懸浮。
3、截口頻繁——魚明顯上浮。用此標此調目打浮,盡可根據需要將釣點定在所需水層。既然已經明確要打浮,就不必掛“基餌”找底了,只要所上餌團不將浮標全部拉入水中,妳盡可隨意發揮,最好將手食加些鬼5成為拉餌。當然,此時雙餌是懸浮的
簡單的流程是:粗找底——離底定調目——定“基餌”——下鉤掛“基餌”找調目——上鉤掛“基餌”找鉤差(調目減此時的示目,手食、標不變,此差基本是個常數)——用釣餌微調——找魚口。
綜上所述,我只是把調標過程稍加了壹點改變。雖然多了幾個環節,但對於同壹支標,多次調釣之後,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果我們能基本上掌握、了解鉤餌與浮標示目的對應關系——是離是觸,我們就會應時而變、因魚施釣。豈不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