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靚字泰伯文言文答案
李覯(1009~1059) 北宋思想家、詩人.字泰伯,北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南城在盱江邊,李覯在此地創建盱江書院,故世稱盱江先生.他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仁宗皇□初(1049),範仲淹薦為太學助教,後為直講. 李覯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欲"的說教,認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提出了壹些發展經濟的辦法,對王安石變法有直接影響.其詩歌內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構思遣辭,新穎獨創,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論文》詩中寫道:"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雲.若見江魚須慟哭,腹中曾有屈原墳."可見他有意避免"意熟辭陳"而力求生新,別辟蹊徑.他作詩師法皮(日休)陸(龜蒙)、以中興詩道自命.如《獲稻》、《鄉思》、《苦雨初霽》、《讀長恨辭》等詩,清新可誦.《方平》、《璧月》、《梁帝》、《送僧遊廬山》、《憶錢塘江》諸絕句,王士□《居易錄》以為"風致似義山".但集中通體完善的詩並不很多.李覯的文章實較詩為佳. 《直講李先生文集》,有《四部叢刊》影明左贊刻本,***37卷,外集3卷前附年譜,後附《門人錄》.中華書局新出版的《李覯集》,即據此校點. 李覯自幼聰明好學六七歲始“習字書”,十二歲就能寫文章.十四歲父親去世,母親“墾閱農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誌》),得免凍餒之苦.服喪三年,十七歲始出外遊學.二十歲以後,文章漸享盛名.李覯也象其他讀書人壹樣,想通過科舉,登上仕途,幹壹番事業.但是,他在科舉仕進的道路上卻壹再受挫,未能如願,自嘆“生處僻遐,不自進孰進哉!”景佑年間,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尋求仕進之途,毫無結果而歸.次年,參加鄉舉,又名落孫山.慶歷元年(1041),應茂才異等科,有旨召試.李覯入京,又未中選,在京城“憂愁經歲”,抑郁不鄉.遭受這幾次打擊之後,遂無意仕進,隱居著述.南城立學,被聘為郡學之師.創立盱江書院,教授自資. 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壹時儒宗”,四方學子前來就學者常數十百人,曾鞏、鄧潤甫等都是他的學生.後得範仲淹、余靖等推薦,皇佑二年(1050),旨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嘉佑二年(1057),用國子監奏,召為太學說書如故.嘉佑四年,令其權同管勾太學.因遷葬祖母,請假還鄉.八月卒於家. 李覯是北宋壹位重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著書立說,大膽創新,在哲學上持“氣”壹元論觀點,認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認識論上,承認主觀來自觀,因此,成為宋代哲學唯物主義學派的先導,在我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覯還具有比較進步的社會歷史觀.他卓有膽識地提出功利主義的理論,反對道學家們不許談“利”言“欲”的虛偽道德觀念.他從實際物質利益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根本這壹基本觀點出發,解釋社會歷史現象.他認為“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第壹).治理國家的基礎,是經濟,是物質財富.所以,他反對把實際物質利益和道德原則,即“利”和“義”對立起來.李覯認識到,物質財富多寡不均的癥結所在,是土地占有的不合理.為了解決土地,問題他專門寫了壹篇《平土書》,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張,引經據典,煞費苦心地為統治者提供解決土地問題的歷史借鑒.為了拯救北宋日趨貧弱的局面,緩和階級矛盾,他提出富國、強兵、安民的主張,寫了《富國策》、《強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闡述自己的見解.李覯哲學上的唯物主義觀點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當時是獨樹壹幟的,為稍後於他的王安石實行變法進行了哲學理論上的準備.由此看來,他的弟子鄧潤甫等人成為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得力助手,那就是很自然的了. 李覯不僅是壹位思想家,而且還是壹位著作家.他主張文以經世、致用為貴,所以他的文章內容比較充實.即使是解經之作,也常常以古說今,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潛書》十五篇,即是出於“憤吊世故,警憲邦國”(《潛書序》),“以康國濟民為意”(《上孫寺丞書》),纂寫而成.《慶歷民言》三十篇,更是“言言藥石,字字規戒”的為民請命之作,人稱“紅國之書”.這些政論文章,大膽地指責時弊,闡發己見,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戰鬥性.李覯的其他散文,如書信、誌銘、碑、記等,也都寫得通達有識,邏輯性強,為人們所稱道.在這些文章的字裏行間,他的用世思想時有流露.他的《袁州州學記》,起語不落俗套,立論警切,結構嚴謹,文筆穩健,是壹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前人稱他“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範仲淹薦李覯疏》).“在北宋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間,別成壹家”(《宋元學案補遺》卷三). 李覯還是壹位詩人.王士真在《居易錄》中曾稱贊李覯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關僧還廬山》和《憶錢塘江》五首絕句“風致似義山”.對此《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為,除《梁元帝》壹首“不免傖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稱,亦可謂淵明之賦《閑情》矣.”他的詩“受了些韓愈、皮日休、陸龜蒙等的影響,意思和。
2. 善賈多財是哪篇文言文的“善賈多財”是人們對“多財善賈”的改寫。
這個詞語最早是“多錢善賈”,出自《韓非子·五蠹》:“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多財善賈,見於《朱子語類·卷三十五·論語十七·泰伯篇》:“如多財善賈,須多蓄得在這裏,看我要買也得,要賣也得。”
賈:讀gǔ,古時特指設店售貨的坐商,引申為做生意。
多財善賈:表示本錢多的人好做生意,用來比喻具備充分條件、有所憑藉,就容易辦事。
改寫為“善賈多財”後,意思有所不同。善賈多財:善於做生意的人才會獲得更多的財富。
3. 《尚節亭記閱讀答案及譯文》古詩原文及翻譯作者:尚節亭記劉 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義焉者,豈徒為玩好而已。
故蘭取其芳,諼草①取其忘憂,蓮取其出汙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環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勵,或以之懲誌而自警,進德修業,於是乎有裨焉。
會稽黃中立,好植竹,取其節也,故為亭竹間,而名之曰“尚節之亭”,以為讀書遊藝之所,淡乎無營乎外之心也。予觀而喜之。
夫竹之為物,柔體而虛中,婉婉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以其有節也。至於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葉不易,色蒼蒼而不變,有似乎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
信乎,有諸中,形於外,為能踐其形也。然則以節言竹,復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節立身者鮮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誌,是誠有大過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節之時義,大易②備矣;無庸外而求也。草木之節,實枝葉之所生,氣之所聚,筋脈所湊。
故得其中和,則暢茂條達,而為美植;反之,則為瞞③為液,為癭腫,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謂之節;節者,陰陽寒暑轉移之機也。
人道有變,其節乃見;節也者,人之所難處也,於是乎有中焉。故讓國,大節也,在泰伯則是,在季子則非;守死,大節也,在子思則宜,在曾子則過。
必有義焉,不可膠也。擇之不精,處之不當,則不為暢茂條達,而為瞞、癭腫、樛屈矣,不亦遠哉?傳曰:“行前定則不困。”
平居而講之,他日處之裕如也。然則中立之取諸竹以名其亭,而又與吾徒遊,豈茍然哉?註:①諼草:亦作“萱草”,古代傳說中壹種使人忘憂的草。
②易,指《易經》。③瞞,通“樠”,流出的樣子。
8. 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A.進德修業,於是乎有裨焉 益處B.夫節之時義,大易備矣 完備C.在子思則宜,在曾子則過 過分D.又與吾徒遊,豈茍然哉 遊覽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壹組是A.以其有節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B.婉婉焉而不為風雨摧折者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C.人道有變,其節乃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D.然則中立之取諸竹以名其亭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10.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A.古代的人種植花草樹木是為了獲取其所蘊含的精神,並不只是為了喜好和好玩。 同樣,選取別的壹些物什也是為了體現某種精神追求。
B.會稽的黃中立,很有才能但還沒有開始施展,他仍然心境淡泊,崇尚節操,沒有在外營謀的念頭,作者對此也表示贊賞。C.作者認為,花草樹木有了節,就能枝繁葉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節,陰陽寒暑就有了轉移的時機,作者以此來說明,壹個人安身立命的關鍵是節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賢達。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語指出:為人做事,只有未雨綢繆,從平時閑居的時候就開始研究,壹旦遇到事,才能做到應對自如。11.把第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1)至於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葉不易,色蒼蒼而不變,有似乎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 (5分)▲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節立誌,是誠有大過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5分)▲。
4. 《論語 泰伯》譯文論語 泰伯篇第八 ***二十壹章
8.1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8.1)
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 *** 興於仁。故舊不遺, *** 不偷。”(8.2)
8.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8.3)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8.4)
8.5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8.5)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8.6)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8.7)
8.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8.8)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
8.10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8.10)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8.11)
8.12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8.12)
8.1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8.13)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8.14)
8.15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8.15)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豎心空K?NG豎心空K?NG 而不信,吾不知之矣。”(8.16)
8.17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8.17)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8.18)
8.19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8.19)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8.20)
8.21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恤。禹吾無間然矣
5. 幫我翻譯壹下文言文範仲淹在桐廬做太守的時候,最早在釣魚臺建了壹個嚴先生祠堂(紀念嚴光),自己做了壹篇記文,文章內說: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寫完之後拿給南豐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後,回味贊嘆不止,站起來說:先生的這篇文章寫出來之後,必將會在世上成名,我大膽的想(幫妳)換壹字,使它更完美;範公很高興的握住他的手請教。(李泰伯)說:雲山江水那壹句,意義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來修飾“德”字,好象有點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換風字,妳看怎麽樣啊?範公坐在那裏點頭,幾乎要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