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對歐洲酒文化有什麽影響?
中國瓷器自15世紀進入歐洲, 即以其十分的稀有和優異的品質倍受歐洲人推崇, 其中餐飲具更是對提升歐洲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起到積極作用。酒文化是飲食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國瓷器對歐洲酒文化的影響也十分明顯。本文擬從15-18世紀中國瓷器遠銷歐洲這壹歷史現象, 探討中國瓷器對歐洲酒文化的影響。
酒是全世界最為普及的飲料之壹,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酒出現的傳說、釀酒工藝、飲酒的習俗和禮儀、酒的品鑒和酒具的選擇等方面,都有許許多多的講究,從而形成有各具特色且內涵豐富的酒文化。隨著中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海上絲綢之路得以建立並不斷拓展,中國自唐宋繼與東南亞、西亞諸國開展貿易往來以後,又與歐洲壹些國家開展了陶瓷、茶葉和絲綢的貿易。國家和地區間的通商也帶來了文化的交流。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也是中國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貢獻。15世紀以後,景德鎮已成為中國的制瓷中心,這裏的瓷器以其樣式豐富、質地堅硬、外表光潔、造型優美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又以吸水率低易清洗、密封性好宜儲物、耐酸耐堿耐高溫等眾多優點,成為制作餐飲用具的最佳選擇。
酒無論在哪裏,它的發明都帶有較為濃郁的神秘色彩。僅以歐洲為例,古希臘人認為酒是由酒神狄奧尼索斯帶到人間的,酒與善和美、與情愛和歡娛緊密相連;而基督教文化則根據《聖經》的記載,稱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對門徒宣布,葡萄酒就是他的血液,由此也就賦予了紅葡萄酒以救世的情懷,神聖而不可褻瀆。從產地的選擇到葡萄的種植、采摘,從酒的釀制到貯藏以陳年,歐洲人都有嚴格的標準,他們對品酒這壹行為自然也會非常講究。
大航海時代以前,由於交通不便,中國瓷器往往要通過西亞的阿拉伯國家轉運至歐洲,數量極其有限,加上當時的歐洲人對瓷器很少了解,他們不僅將瓷器視為曠世珍品,壹旦擁有則身份彰顯,故交易價格十分昂貴,甚至超過黃金,而且還賦予其超自然的魔力,以為用它作為餐飲具,可以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祛邪防毒之效。
可以想象,當時的歐洲人如能用瓷質餐具飲酒進食,是壹件多麽了不起的事。只是具有這樣條件的人在當時可以說少之又少,對壹般民眾甚至壹些上流社會的貴族來說,這也還只是壹種奢望。而即使具備這壹條件的貴族,在當時也未必舍得這樣做,因為那時的歐洲,瓷器實在是太金貴了。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歐洲探險家終於打通了東亞的海上航線,開創了中國等東亞國家與歐洲諸國直接通商的新紀元。16世紀歐洲與中國的貿易幾乎被葡萄牙和西班牙壟斷,到16世紀後期,僅西班牙就平均每年有近30艘的商船,通過直航或中轉將數以百萬計的中國瓷器以及茶葉、絲綢和手工藝品運往歐洲,使得中國瓷器在歐洲曾十分緊俏的狀況得以逐漸緩和。即便如此,1607年法國王太子有次曾用瓷碗喝肉湯壹事也會被史料加以記載,被認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當時瓷器在歐洲的稀罕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16-17世紀,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生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令歐洲人欽羨不已卻又壹時無法成功仿制,歐洲諸國要想得到精美的中國瓷器,主要是通過海運到中國購買。中國為了擴大瓷器在歐洲的市場,也不斷根據歐洲商人提出的要求以及他們提供的圖紙或其它材質的樣品,研發生產出歐洲人適用的瓷器,其中就包括餐飲具中的酒具。到17世紀後期的歐洲,中國瓷器基本得到普及,不少平民家庭先後也開始有條件將中國瓷器取代他們祖祖輩輩使用的陶質或木質餐具,使盛裝食品的器皿更加衛生,食品食用也更加放心,從而使人們的飲食習慣得到進化。
在160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向景德鎮發出的壹份瓷器訂單中可以看到,除訂制有?大杯?500只 (有可能是馬克杯,待考證) ,還分別訂制有?酒壺?和?手付及小酒壺?各500把[4];1635年同是這家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出的訂購瓷器訂單中,除訂制有?新種類的扁壺、酒壺?735把外,還有?小杯?13025只,及其它完全可能屬於酒具的品種。僅壹家公司壹次性就訂購了?小杯?13025只,而這壹品種就占據了這筆訂單總量的近十分之壹。
如此數量的劇增和占據訂單比例之大的原因,唯壹可以解釋的只能是歐洲市場的需要,因為這些都是訂制瓷,而這種需要恰好就證明了中國瓷器已成為歐洲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同時值得註意的是,這?小杯?可不適合用於飲用啤酒,因為歐洲人飲用啤酒壹般用的都是大的啤酒杯,且多為馬克杯,因此這種?小杯?很可能是用於品賞葡萄酒或飲用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之類的酒精成分較濃的酒。
筆者在收集和整理15-18世紀中歐貿易的相關資料時發現,這期間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丹麥、瑞典等國家都先後派船只到中國進行商貿活動。明朝萬歷四十八年 (1620年) 五月,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寫信催促其在亞洲的辦事人員科恩盡快采購壹批中國生產的瓷質杯碗盤碟運往歐洲,僅清單所列急需的就達61500件;明朝天啟三年 (1623年) ,荷蘭商船?莫裏圖斯號?在返回歐洲的貨運清單中列具有各類中國瓷器63931件。
清初的海禁雖然對中國瓷器的外銷產生了壹定的影響,但隨著清王朝政局日趨穩定,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8世紀初就先後運走近3000萬件中國瓷器銷往歐洲,荷蘭東印度公司壹家於雍正六年 (1728年) 至雍正十二年 (1734年) 的七年間也將近450萬件中國瓷器販運到歐洲。
保守估計,17-18世紀的200年間,每個世紀銷往歐洲的中國瓷器都不下億件,可見數量之大。從現存15-18世紀外銷歐洲的中國瓷器的目錄和清單中,餐飲具的比重都在70%以上,可見中國瓷器對歐洲餐飲文化的影響之大。酒具屬於餐飲具,在如此大的外銷歐洲的中國瓷器體量中,瓷器酒具到底占有多大比重雖然難以確考,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數量不可能太小。
世界各地的酒文化,在飲酒方面都有壹些講究。以歐洲人飲用葡萄酒為例,由於他們對葡萄酒有特殊的情感和喜好,並為表示對酒的尊重,飲用時也有壹套套的規矩。比如在品飲的順序方面,壹般是先喝白葡萄酒、再喝紅葡萄酒;先品較淡的,再品較濃的;先飲年份較短的,再飲年份較長的。
如果以酒佐餐,那麽在上酒的順序方面,壹般按先後有開胃酒、主菜佐酒、甜點酒和餐後酒。又如在酒杯的選用方面,品飲不同的酒須用不同的酒杯,喝葡萄酒壹般用的是玻璃酒杯,喝白蘭地則必須配白酒杯,喝潘趣酒則另有壹套較為完備的禮儀和專用酒具。相對而言,喝啤酒的講究則相對較少壹些。
眾所周知,飲酒離不開酒具,因此酒具在酒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壹些論述歐洲酒文化的研究著作文章中,論及酒具對酒文化的影響內容涉及面都較為狹窄,如提及葡萄酒非高腳玻璃酒杯莫屬,提及啤酒基本也就是平底杯馬克杯之類,大概是由於缺乏大量可靠的實證資料,加上迄今為止致力於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也不是太多,可借鑒的成果有限,在論及中國瓷器對歐洲酒文化的影響時或語焉不詳,或幹脆避而不談。
其實,中國瓷器對歐洲酒文化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筆者在梳理15-18世紀銷往歐洲的中國瓷器的目錄和訂單中,就屢屢發現有?啤酒杯?的字樣。在歐洲博物館的館藏珍品中,也不難發現?啤酒杯?的身影,如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就收藏有產於清康熙年間生產的仿歐洲風格的托比杯 (啤酒杯圖1) 以及美人魚座白瓷酒杯。可以肯定地說,自中國瓷器傳入歐洲以後,歐洲人開始用瓷質酒杯飲用啤酒並逐漸流行,形成習俗並延續至今。
論及歐洲人飲用葡萄酒為什麽必須用高腳玻璃酒杯,人們基本都認為其理由是歐洲人飲用葡萄酒是?品?而非?喝?。而這種?品?,除了出於對葡萄酒的鐘愛和敬重外,品味享受葡萄美酒帶來的感覺也是其中重要原因,既要觀其色,又要品其味,還要賞其韻。酒杯不用透明玻璃材質則欣賞不了葡萄美酒之色,非高腳酒杯則可能受手溫影響而改變葡萄美酒之味,色與味不純正則必然會使賞酒之意韻大打折扣[7]?,這樣的說法應該是頗有道理的,但如果將這壹觀點置於15-18世紀歐洲社會背景之下,筆者認為可能多少有失偏頗。主要原因有兩點:
其壹,歐洲人十分註重?品?葡萄酒,也十分註重中國瓷器,在15-18世紀,歐洲人不僅賦予了中國瓷器超自然的魔力,而且還以擁有中國瓷器炫耀自己身份,對於這樣的珍貴之物,生性浪漫而又開放進取且富於探險精神的歐洲人怎麽可能不將兩者結緣?
就當時人們的普遍心理,用中國瓷質酒杯品味葡萄酒難道不比法國王太子用瓷碗喝肉湯更加令人羨慕,更顯風流!根據中國明清瓷器圖錄可知,明朝中葉以後,中國的瓷器酒具生產已經形成系列,既有小巧玲瓏適宜飲用烈酒的高腳酒杯,也有口沿開敝容量較大適宜品嘗葡萄酒之類的平底酒杯,還有比平底酒杯容量更大適宜飲用啤酒的馬克酒杯等,這都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據到法國、意大利、奧地利、德國、瑞士等國家旅遊觀光的朋友介紹,這些地方大多數的酒吧餐館,酒杯既備有玻璃的,也備有瓷器的,有高腳也有平底的,飲用不同的酒雖然用的是不同的酒杯,但瓷器酒杯已為歐洲人接受則無庸置疑。
其二,在歐洲人還無法獨立生產瓷器的15-18世紀,中國瓷器能夠大量進入歐洲,沒有廣泛的市場需求是不可能的。最初由於得之不易,只有宮廷王室才有條件享用,這種稀罕的珍品和高檔的享受,自然會得到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羨慕。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只要條件具備,高雅時尚往往上行下效。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考量,壹旦廣大民眾也有機會擁有中國瓷器,他們極易追隨時髦並形成風氣。事實也是如此,從17世紀後期到18世紀,隨著歐洲各國采購量的持續增加以及海運能力的提升導致采購成本和運輸成本的下降,享有中國瓷器已不再是少數貴族人士的專利,中產階級也開始有條件擁有,尋常百姓得到中國瓷器也已成為可能。18世紀後期,中國瓷質餐飲具在歐洲逐漸取代了木質、竹質、陶質甚至金銀餐具,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習慣,進化了人們的餐飲文明,這其中就包括酒文化。
僅按上文論及銷往歐洲瓷器量的保守估計,平均每年按比例折算的酒具至少達十萬件以上,瓷器雖然易碎,但只要小心則非常耐用,而在當時人們使用中國瓷質酒具是不可能不小心的,逐年累積的數字也必然十分龐大。盡管如此,每年平均還需要采購數量巨大的酒具,怎麽可能不受當時歐洲人的飲酒需要所致,又怎麽可能不對當時當地的酒文化產生壹定影響,這其中當然也就包括葡萄酒文化。而今人們論及歐洲人品鑒葡萄酒所用酒杯,似乎只有玻璃杯,如果從歷史的視角考察,這顯然有失偏頗。
談及中國瓷器對歐洲飲食文化的影響,不能不提及潘趣酒及專用的潘趣酒碗在歐洲的流行。潘趣酒起源於英屬殖民地印度,原本是壹種含有果汁飲料的泛稱,分含酒精和不含酒精兩大類,17世紀前期由英國東印度的商船帶到了英國,並逐漸在歐洲傳播開來。
潘趣?來源於印度方言,應為?5?的諧音,因最初調制此類飲品壹般都使用5種材料,所以稱為潘趣。1632年在英國文獻中開始出現?Punch?壹詞,系?潘趣?的音譯。印度不含酒精的潘趣酒主要由糖、果汁、茶等原料調制而成,含酒精的潘趣酒則在調制時添加酒的成份。歐洲人調制潘趣酒,多用葡萄酒或朗姆酒作為基底,因此大都含有酒精。有趣的是,潘趣酒在歐洲傳播之際,也正值中國瓷器在歐洲逐漸普及之時,歐洲人直接將這壹新奇的外來飲品與心目中無比珍貴的中國瓷器加以結合,可見對這壹飲品的欣賞,似乎只有這樣才夠浪漫,才更易於蘊育激情。他們甚至認為調制享用潘趣酒必須要用中國生產的潘趣碗,否則就不正宗,飲用起來也難顯品位,從而使得中國生產的潘趣酒碗在17世紀的歐洲酒文化建設中也占有了壹席之地。而今的潘趣酒在歐洲已多達數十個品種,有所謂的猴子潘趣 (M onkey Punch) 、水果潘趣 (Fruit Punch) 、種植者潘趣 (Planter's Punch) 、古拉雷特潘趣 (Claret Punch) ?,不同品種有不同配方,歐洲人都將其歸為雞尾酒的壹個分支,是壹款出現在酒會或三二友朋相聚的常見飲品。
潘趣酒的配方也不再限於5種材料,而且調制方法有的用冰,有的加熱,有用果汁的,也有用鮮果的,真可謂五花八門。
當年應歐洲人調酒需要而在中國定制的潘趣酒碗通常為敞口、深腹、弧壁、圈足,口徑規格25-60cm不等,大的潘趣碗多用於調酒,然後再盛裝於小碗中碗之中,供壹人飲用或多人***享。與喝葡萄酒觀色品味賞韻的情調有所不同,壹次調酒多人同飲,相互敘情相互祝福,這種情景只有在壹般家人團聚或好友來訪的時候才會出現,無形的禮儀氣氛也由此開始生成。
17世紀中後期,潘趣碗在歐洲壹般家庭已漸漸兼負起洗禮盆的職能,長輩在潘趣大碗中將調制好的潘趣酒分發給晚輩,表達的是長輩的尊嚴和對晚輩的慈愛;壹家之主通過分發大碗中的潘趣酒給家庭成員或親朋好友,表達的則是對家人的祝福和對親朋的盛情。
這種情意的表達方式逐漸形成習俗,並在宗教較為盛行的歐洲成為了壹種新的文化現象,且賦予了壹定的象征意義,以致於就連牧師和傳教士都對潘趣碗心存幾分崇敬,而普通民眾的價值取向則更多地偏向於其喜慶吉祥的內涵。在18-19世紀,潘趣碗非常受歐洲人喜愛,幾乎家家都有。有的家庭將其作為陳設用品安放於客廳以祈求平安幸福;也有人將其作為貴重禮物贈送給至愛親朋和新婚夫婦以表達深情與祝願。
出於對潘趣碗的敬重與喜愛,潘趣碗的裝飾也有了講究。有的潘趣碗繪制希臘神話故事,如?帕裏斯的審判?,正是出現在18世紀潘趣碗上的畫面之壹。文藝復興以後,希臘神話人物帕裏斯奉宙斯之命裁定最美女神的故事在歐洲流傳甚廣,歐洲多位畫家都先後根據這壹題材創作有繪畫作品。?
帕裏斯的審判?故事贊美的是正義的裁決和對真善美的肯定與追求,加上帕裏斯的傳奇人生和其本人還有人類最美男子之稱,與其相關的故事也因此成為歐洲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中就包括帕裏斯與俄諾涅、海倫淒美的愛情故事。這壹題材的畫面出現在中國生產的潘趣碗上,顯然是應歐洲商人的要求所訂制。繪制這壹故事的潘趣碗而今在包括廣州博物館在內的世界多家博物館都有收藏,可知當時的生產量不會太少。
佳瓷名畫美酒,賞心悅目怡情,怎麽不會使飲酒者情趣大增。這種情操的陶冶和心靈的愉悅,毫無疑問均屬於酒文化的範疇;由美國迪美博物館收藏的壹只繪有?廣州十三行?場景的潘趣碗,將清代對外貿易場景繪制碗上,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對外貿易研究的歷史資料,堪稱中國對外陶瓷貿易的?清明上河圖?。
廣州十三行?是創立於清代康熙年間,經朝廷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性商行,到乾隆年間還曾壹度是清王朝唯壹具備對外貿易資質的商行,當時中國通過合法渠道直銷歐洲的瓷器都是由十三行經營,從廣州外運。廣州海運到歐洲諸國,路途遠,風險大,十分辛苦,歐洲客商和商船水手對?廣州十三行?有著特殊的感情也就不難理解。將?廣州十三行?的場景繪制在潘趣碗上,個人獨酌可睹物生情,朋友相聚可平添談資,家人***飲可抒發感慨,酒文化因此也有了新的內容。潘趣碗原來只是壹種普通的酒具,但隨著它外延功能的拓展,在文化層面也有了更多的內涵,它不僅豐富了歐洲酒文化的內容,對歐洲酒文化的建設乃至社會文明進步也必然會產生壹定的影響。
生活陶瓷藝術化,藝術陶瓷生活化,壹般認為是現代陶瓷產業發展的出路,其實這種現象至少在中國明清時期陶瓷生產上就已經顯現。潘趣碗上諸如?帕裏斯的審判?廣州十三行?之類經典畫面的裝飾就很能說明問題,值得註意的是,這種在酒具上繪制出精美彩色故事的也只有在瓷質酒具上才能夠實現,其它任何材質的酒具都難以做到如此盡善盡美。
酒具上的陶瓷藝術在雕塑陶瓷上同樣也能實現,前文提及由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於清代康熙年間生產銷住歐洲的仿歐洲風格的人物坐姿造型啤酒杯、美人魚座白瓷酒杯,也都屬於歐洲人訂制的酒具。既然是訂制品,必定是迎合訂制者的需要而生產,這也透露出17-18世紀歐洲酒文化的某些信息,有人說歐洲人飲酒與中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同,他們飲酒在意的就是酒的本身,看來也不盡然。
文化是人類各種活動形成的社會現象的總和,她以物質層面為基礎,又主要通過精神層面加以表現。文化的形成既有過程也有規律,而其壹旦形成,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開放的民族其文化也具有開放性,在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同時也會不斷豐富內涵拓展外延。酒文化也不例外,15世紀以後,中國瓷器進入歐洲,即以其優異的品質開始取代歐洲傳統的餐飲器具,對歐洲餐飲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對歐洲酒文化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