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免疫系統不會攻擊存在人體的益生菌,比如乳酸桿菌?
2011年Fosrter等人的研究顯示,無菌小鼠更易出現焦慮表現。毫無疑問,這個結果是很毀三觀的。雖然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和營養不良之間關系的研究已經讓人們意識到,這群萌萌噠微生物並不僅僅是住在我們的肚子裏那麽簡單。但是腸道菌群影響大腦這件事情乍聽起來還是很讓人難以接受的。
不過聽起來扯淡並不是真的扯淡。所以盡管Forter研究成果在當時在學界存在很大爭議,但當這篇文章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嚴格審核終於出版之後,新世界的大門就打開了:與腸道菌群影響神經系統相關的研究開始呈現爆炸式增長。
其實在Foster的研究出版之前,針對腸道菌群與CNS的研究就已經開始了。在對嚙齒類動物的研究中,人們很快發現,腸道菌群與神經元的發育,腦組織生化,行為(特別是與焦慮和抑郁有關的行為)都是相關的。而如果將那些“勇敢”小鼠的腸道菌群移植給生性膽小的小鼠的話,可以把這些“膽小鬼”改造成勇於探索的“冒險家”。
不過越來越多的實驗指向,腸道菌群可以通過免疫、神經和內分泌這三條途徑影響人的行為與認知。至少壹些細菌(例如乳酸桿菌)是可以影響迷走神經的。有些細菌還可以產生神經遞質和神經調質,這也可能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另外,細菌細胞壁的成分和壹些細胞因子可以刺激腦內特定的壹些細胞(例如小膠質細胞,壹種腦中有免疫功能的細胞),這種刺激會使細胞產生更多的細胞因子和各種活性物質(比如NO什麽的),來調節神經元的功能。
至於我們為什麽要研究腸道菌群與影響CNS的機制,這是因為壹些研究者相信,改變腸道菌群可能會為抑郁癥、精神分裂等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雖然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還沒有什麽證據能證明那些所謂的益生菌有明確的健康效益,但是沒準在不久的將來,心情不好的時候來壹份開心的屎就可以又變成小太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