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野山參怎麽看年份
野山參分為八等。
1~4等標準:主根粗短呈橫靈體,支根八字分開,“五形”全美(蘆、艼、紋、體、須相稱),有圓蘆,艼中間豐滿,形似棗核,皮緊細,主根上部橫紋緊密而深。須根清疏而長,須堅韌,有明顯的珍珠疙瘩。表面牙白色或黃白色,斷面白色,味甘、微苦,“艼帽”不超過主根重量的25%。無疤痕、雜質、蟲蛀、黴變。單支重量壹等100克以上;二等55克以上;三等32.5克以上;四等20克以上。
5~8等標準:根部呈橫靈體或順體,有圓蘆,皮緊細,主根上部橫紋緊密而深。須根清疏而長。表面牙白色或黃白色,斷面白色。味甘、微苦。無雜質、蟲蛀、黴變。五等,棗核艼及珍珠疙瘩明顯,艼帽重量不超過主根重量40%,單枝重12.5克以上;六等,主根可見畸形,棗核艼明顯,艼帽不大,單支重6.5克以上;七等,主根可見畸形,單枝重4克以上;八等,主根可見畸形,單枝重2克以上或有蘆、須不全。
鑒別方法
野山參的生態環境,使其形成了明顯區別於栽培人參的植物外觀特征。生態環境包括森林小氣候,土壤特性,坡向和坡度,森林郁閉度和伴生植物,以及毫不移動的原地性。在這種生態環境中生存年限越長,野山參的野性越足,外觀特征越是鮮明可辨。野山參長在大自然中,沒有人工控制幹擾,長得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它的形狀特征,有些是廣泛的個體差異無從把握,有些差異卻很有規律。野山參非常罕見了,但是山參的鑒別方法大多適用於山參及趴貨。在鑒別時都有借鑒意義。
野山參的基本鑒別方法是看"五形""六體",具體如下:
五形是指須、蘆、皮、紋、體
(1)須:長條須,老而韌,清疏而長,其上綴有小米粒狀的小疙瘩稱之謂"珍珠點"。色白而嫩脆(俗稱水須)者,則不是純野山參。
(2)蘆:蘆較長,分為二節蘆、三節蘆、線蘆、雁脖蘆。?二節蘆--有馬牙蘆和圓蘆者。?三節蘆--有馬牙蘆、圓蘆和堆花蘆。?所謂馬牙蘆,是根莖上的莖痕明顯,形如馬牙狀,多在根莖上段。所謂圓蘆,是根莖上的莖痕因年久而長平,形如圓柱狀。所謂雁脖蘆,是根莖細長,稍彎曲,如雁脖狀。所謂線蘆,是因年限久遠,根莖上的蘆碗長平,根莖又細又長。
(3)皮:老皮,黃褐色,質地緊密有光澤。皮嫩而白者,則不是純山參。
(4)紋:在毛根上端肩膀頭處,有細密而深的螺絲狀橫紋。橫紋粗糙,浮淺而不連貫者則不是純山參。
(5)體:系指毛根(見六體)。六體是指靈、笨、老、嫩、橫、順
(6)順:指人參根順理且直,單腿或雙腿並攏者,多不是野山參。
(1)靈:指人參體態玲瓏,樣子好看,體腿明顯可分,腿多具兩個,且分叉角度大。按形態分為"菱角體"和"疙瘩體"。
(2)笨:指人參根形挺直,體態笨拙而不美觀,即使有兩腿,兩者粗細或長短也不勻稱。
(3)老:山參皮老,色黃褐,橫紋細密而結實。皮嫩色白者不是純山參。
(4)嫩:皮色嫩白,橫紋粗糙浮淺,須根嫩脆色白易折斷者,則不是純山參。
(5)橫:指人參根粗短,兩條腿多向旁伸展者,多為野山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