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求諫全文翻譯及賞析
譯文:
唐太宗容貌威武嚴肅,百官中進見的人,見到他都會緊張得舉止失常不知所措。
太宗知道情況後,每當見到有人奏事時,總是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希望能夠聽到諫諍,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貞觀初年,太宗曾對公卿們說:“人要照見自己,壹定要有明鏡;壹國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過失,壹定要借助於忠臣。
君主假如自以為聖明,臣下又不去糾正,要想國家不傾危敗亡,能辦得到嗎?於是君主失掉他的國,臣下也不能獨自保全他的家。
至於像隋煬帝殘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閉起來不講話,最後終於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失而導致滅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誅殺。前事不遠,妳們今後每當看到事情有不利於百姓的,必須直言規勸諫諍。”
貞觀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國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國家。
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處***事,如魚得水,那麽天下就可以平安無事了。我雖然不算明君,幸虧妳們多次匡正補救過失,希望憑借妳們直言鯁議,以實現天下太平。”
原文:
太宗威容儼肅,百僚進見者,皆失其舉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冀聞諫諍,知政教得失。貞觀初,嘗謂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借忠臣。
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於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
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
出處:出自唐代吳兢的《貞觀政要》之《求諫》。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求諫是鼓勵臣下提意見,可以算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精華。貞觀年間,特別是貞觀之初,恐人不言,導之使諫,這壹兼聽納下的思想和行動,造成了諫諍蔚然成風、君臣***商國事的良好風氣,是“貞觀之治”中最引人矚目的重要方面。
唐太宗也因而成為壹個從諫如流、雄才大略的帝王君主,壹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政治家。
唐太宗曾對房玄齡等人說:“能正確對待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要做到實在困難。這像會寫作的文士、有技巧的工匠,都自誇自己有本領,別人比不上。如果遇上著名的文士、工匠來評量指責,雜亂無章的文辭和拙劣的技藝就會顯現出來。
這樣說來,君主須有匡救諫諍的臣子,來指出過錯。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事情,若單靠壹個人來了解判斷,即使再辛苦勞累,怎能把每件事都處理得盡善盡美呢?
我常想念魏征遇到問題時隨時諫諍匡正,多次切中我的過失,這好像用明鏡來照形體,美與醜都會顯現出來。”因而舉起杯子給房玄齡等幾位敬酒,勉勵他們也應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