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南沙新區的建設問題

南沙新區的建設問題

伴隨著以國家新區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新城建設正在快馬加鞭。

廣州南沙,擁有339平方公裏的陸地面積,不過現有常住人口僅26萬人且甚至出現向老城區倒流的現象。盡管不少老城區的負擔已然很重,但其聚集的人氣卻讓南沙望塵莫及。

遠離廣州城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備、公***服務和配套設施較弱、人文積澱不足……這些都是南沙人氣不足的原因,也成為制約南沙發展的短板。

南沙可以借鑒安徽合肥開發新區的經驗。合肥將最好的三所高校和醫院先後落戶到新區,對人氣的帶動起到了很明顯的作用。段險峰介紹說,南沙也取得了壹定的成果,比如引進的高新技術企業將帶動四五千名高科技人才進駐,再加上這些人員的家屬,總***可以帶動壹萬人左右進駐南沙。

新城需要給人自豪感。如今西方很多成功的新城都做到了讓居民產生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是聚集人氣的關鍵。

南沙要發展,首先要聚人氣,沒有人氣壹切都是空談。 南沙占盡天時地利,卻存在著人氣不高的問題。不過但躋身國家新區之後,未來會不會湧入太多的人口,走上“擁擠城市”的老路,造成巨大的城市災難?

曾有人提出今後十年廣州至少新增500萬人口,在中心城區已呈人口飽和的狀態下,新增人口多數只能向周邊地區分流,南沙大約要增加200萬左右的常住人口。這相當於南沙每年要湧入20萬人口,南沙是否承受得住?

大量人口的湧入對未來不壹定是件好事。當年,深圳依靠大量的福利政策,吸引了眾多移民,但人口爆炸式的增長,給城市帶來了很多的負擔與隱患,從某種角度看,實在得不償失。

從宜居的角度來看,廣州的人口承載力是1100萬人,南沙最多只能承載86萬人口。如果南沙人口保持在80萬到100萬,會是壹種理想狀態。如果南沙環境宜居,有較好的發展機會,在10年內吸引來200萬人口也並非不可能,但這壹切的前提是南沙人口要實現超強發展。

十年引進200萬人口不僅可行而且必要。他說,200萬人口所需的合理土地面積為200平方公裏,廣州老城區的人口密集程度早已遠遠超出這個數字,而南沙的面積綽綽有余。作為國家級新區,沒有人口,生產性的服務業,需要大量人口,沒有壹定的人口基數,是完全帶不動的。 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作為廣東的三大新區,它們***同構成了珠三角新壹輪改革發展的“金三角”。三駕馬車齊頭並進,無論是對廣東乃至泛珠三角經濟圈都是福音。三足鼎立的態勢會否造成三地惡性競爭?投資和政策上的重復會否造成資源浪費?

這是不必要的顧慮,因為三大新區的定位各有重點,地理特點也迥異,橫琴占地100多平方公裏,南沙陸海總面積將近700平方公裏,而前海僅有15平方公裏。

三區形成良好的聯動機制,是壹個理想的模式,但這個理想狀態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政府還需要花很多心思很多時間去培育市場,以形成產業集聚。

南沙、橫琴、前海三區如果形成良性聯動自然最好,但三區的狀態卻是各自發展,如果要形成真正的金三角,就壹定要調整利益基礎,有了***同的利益,才能有***同的行動”

南沙的發展必然會對橫琴和前海造成壹定的壓力並形成競爭。但南沙有自己的定位,在發展的問題上,不是給了誰優惠政策誰就會發達,具體要看怎麽做。南沙要和人家比的是設施和服務,而不是比優惠政策。 南沙新區的發展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這就意味著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同步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也要及時跟上。另壹方面,城鄉也要統籌發展。

南沙新區可以學習歐洲的小城市,城市不大,沒有太多高樓,人們生活悠閑,生活質量很高。把南沙打造成新型城市化的示範區,打造成壹座優雅之都。”

傳統的城市化道路是粗放的工業化道路,依靠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快速擴張,這個過程中的能耗和排汙都很厲害,南沙應當避免重蹈覆轍,新型城市應該走的是可持續的、產業集約發展的高質量道路。

南沙要發展低碳經濟,把南沙建設成智慧城市,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廣州。 如今的南沙地廣人稀,在南沙進行社會管理服務創新,歷史包袱較少,原有的體制慣性也小。已經有多位專家學者強調,對於國家級新區而言,除了政策和項目的傾斜,更重要的是機制體制創新。

體制創新、從容發展,是南沙開發之魂。

除了政策和項目的傾斜,更重要的是體制創新,創造經濟社會管理制度規範化、法制化的環境,南沙新區應當多借鑒香港、澳門以及別的先進城市的經驗,真正建設壹個示範性新城。在醫療、養老、教育、保險以及行政體制各個方面,南沙都可以進行創新性的改革,南沙可以充分發揮離港澳兩地的近距離優勢,作為體制改革的壹塊試驗田。

南沙可以走“營商環境學香港,社會管理學新加坡”的路子。 南沙定位模糊,應該規劃先行,最迫切的是形成壹整套改革的藍圖和設想,把廣州在公***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的社會管理經驗系統化、標準化,在南沙先行先試。

南沙還在宏觀規劃階段,要盡快落實具體的人口政策和產業政策以“集聚人氣”,包括戶籍政策、居住政策、稅收優惠等。要。”

南沙在與粵港澳口岸出入境方面已經確定了壹些優惠政策,包括設立免稅區、通關便利區、通關合作區等。他還告訴記者,南沙不會獲得太多稅收優惠,但是將在創新社會管理方面推出比較有力的試點政策,包括引進港澳地區的社工經驗、外籍人士的管理創新等。

基礎設施、迎商環境、服務質量、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建設,將使得未來的南沙不僅是“經濟的新區”,還將成為“城市的新區”。 下壹步應當特別重視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壹)強化規劃引領指導。在發展規劃統領下,抓緊編制相關的專項規劃,進壹步制定《規劃》具體實施意見,細化操作措施,按照既定發展目標和節點要求有序推進廣州南沙新區建設。

(二)細化落實支持政策,抓緊制定實施細則,推動《規劃》已經明確的金融、土地、海洋管理、與港澳往來便利化、社會管理等支持政策盡快落地實施。同時,按照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研究制定支持廣州南沙新區發展的財稅優惠等方面政策。

(三)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按照國務院要求,抓緊建立由各方面參與的協調機制,並完善工作機構,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形成上下聯動的強大合力。

(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用好用活先行先試權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加快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適應的營商環境和法治環境。

(五)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加強與廣州中心城區和周邊區域的協同發展,進壹步拓展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空間,促進大珠江三角洲地區壹體化發展,帶動內地更廣大區域參與全球競爭合作。

(六)突出加強與港澳合作。加快***建優質生活圈、強化基礎設施銜接、促進產業分工協作、推進公***服務合作、加強營商環境對接,形成粵港澳全面合作、***同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