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裝修設計 - 西方神話裏的天堂跟地獄

西方神話裏的天堂跟地獄

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人死如燈滅,人肉體死亡後,生命亦隨之結束。筆者在《神州時報》上看到壹篇署名文章〈死的幽默〉,從墓誌銘看東西方文化的反差,新穎而生動。文章指出,與東方人“青山有幸埋忠骨”的莊重相比,西方式的碑文則顯得輕松俏皮。比如,德國著名創作家費希特1993年去世時,送葬儀式很隆重,但墓碑上只有兩個字:“劇終”;法國鋼琴演奏家拉姆斯彌留之際囑咐他的學生在空白的大理石墓碑上刻壹個金色的休止符;英國體育俱樂部獻給前高爾夫世界冠軍的花圈上寫著:“唯有這壹次入洞,是沒有獎杯的”;瑞士工商界為原著名建築家傑克遜所立的墓碑上寫著他生前常說的壹句話:“實用面積,十尺有余! ”美國壹位黑人母親為其十四歲的“打工仔”題寫的碑文是:“收工!”這些墓誌銘的確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p> 但是我想,如果這些碑文僅僅是表示人死後便停止了在現今世界上的壹切事業、勞作的話,是挺形象的;但若這些“劇終”、“休止符”表示的是人的生命的永遠結束,就值得商榷了。因為人的靈魂不死,肉體的死亡只是人的生命由壹種形態轉變為另壹種形態而已。 ,p> 幾乎所有的文化都包含生命不死的信仰。傅來恩寫道:“已故的美國總統第壹夫人羅斯福伊琳勒(Eleanor Roosevelt)在她的壹篇專欄裏寫道,‘我在環球旅行中所遇見的人,幾乎每壹個都相信死後仍有生命。’” “壹九七六年,蓋洛普(Gallup)民意測驗結果顯示,有 69%的美國人相信死後仍有生命,這個比例從壹九四八年以後壹直維持不墜” 1。

人的壹生太短暫了。即使壹位極有成就的人的壹生所做的事也相當有限。所以蘇格拉底說,如果死後沒有生命,人生的價值、意義都無從談起。而且,當壹個人的學識日漸豐富,品格日臻成熟時,卻已到了晚年,到了生命的盡頭。如果死後沒有生命,就太費解了。猶如壹位雕塑家嘔心瀝血幾十載,雕成壹尊近於完美的人像後,卻又突然把它打碎、扔掉壹樣。

當今世界充滿著不公平,常常是作惡的人壹生飛黃騰達、安享長壽,虔誠的人卻壹世顛沛勞苦、英年早逝。如果死後沒有生命、死後沒有審判,就沒有任何正義和公道可言。

可喜的是,《聖經》中有明確的關於生命不死、死後有審判的教導。“按著定命,人人都有壹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舊約中有不少見證生命不死的記載。新約中,耶穌則多次談到永存的生命、審判之日、天上的獎賞和地獄的刑罰。有人統計過,耶穌所講的三十六個比喻中,就有三分之壹是與將來神的審判有關的。當然,死後有生命的最有力的證據乃是耶穌被釘死後第三天從死裏復活。

《聖經》中有關靈魂不死的記載也為現實生活所證實。在第壹章中筆者引述了羅林斯在《死-怎麽回事?》壹書中關於心臟病人靈魂出竅的記載。去年我又得知幾位朋友也曾有類似的經歷。最新的壹個見證是我不久前聽到的。當時我正飛往德州的達拉斯市。我的鄰座是壹位美國牙科醫生,利用學校放春假的機會到德州度假壹周。她告訴我,她生第壹個孩子時,因嬰兒體重超過十磅,而且頭特別大,發生難產。她突然發現自己離開了自己的軀體上騰,並看見壹大群醫生、護士圍在她病床四周忙碌。她聽到壹個聲音說:“Don't worry, you will be all right.”(“別著急,妳壹切會好的。”)然後她發覺自己又回到了軀體中。事後她問醫生、護士和家人,知道並沒有人向她說過這句話。我聽了她的故事後很興奮。這是我親自見到的“靈魂出竅”的第壹個見證人。我問她:“我是否可以向他人分享妳這壹經歷?”她回答說:“當然可以。這是完全真實的。”

天堂和地獄

生命不死,靈魂不滅,那麽人在肉體死亡後會到哪兒去呢?答案很清楚:不是進天堂就是去地獄,別無選擇。壹般聖經學者認為,天堂或地獄是主耶穌再來審判世界後人們的最終歸宿。主耶穌再來以前,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肉體死亡後,其靈魂分別暫時到樂園或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