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庫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
數據庫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數據庫系統階段。
1、人工管理階段
20世紀50年代以前,計算機主要用於數值計算,沒有直接存取設備,數據存儲在紙帶、卡片、磁帶等介質上,數據不保存,系統沒有專用的軟件對數據進行管理,每個應用程序都要包括數據的存儲結構、存取方法和輸入方法等。程序員編寫應用程序時,還要安排數據的物理存儲,因此程序員負擔很重。
2、文件系統階段
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中期,出現了磁鼓、磁盤等數據存儲設備。新的數據處理系統迅速發展起來。這種數據處理系統是把計算機中的數據組織成相互獨立的數據文件,系統可以按照文件的名稱對其進行訪問,對文件中的記錄進行存取,並可以實現對文件的修改、插入和刪除,這就是文件系統。
3、數據庫系統階段
數據庫理論領域中最常見的數據模型主要有層次模型、網狀模型和關系模型三種。數據庫系統的特點是數據面向整個應用系統,數據抽象程度高,數據的獨立性強,數據***享性好,並且減少了數據的冗余。
數據保存小技巧:
1、分層存儲:將數據按照重要性和訪問頻率進行分層存儲,根據需求將常用數據存儲在快速訪問的存儲介質上,而將不常用的數據存儲在低成本的存儲介質上,以達到平衡性能與成本的目的。
2、數據備份:定期備份數據是保障數據安全的重要措施。可以使用磁帶備份、雲備份或者硬盤鏡像等方式進行數據備份,確保數據在遭受意外損壞或丟失時能夠及時恢復。
3、數據壓縮:對於大量的數據,可以使用數據壓縮技術減小數據占用的存儲空間。常見的數據壓縮算法有ZIP、RAR等,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壓縮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