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將溫度計上的溫度快速歸零
將溫度計上溫度快速歸零的方法:方法壹:取壹只有數值的溫度計或者剛剛測量完的體溫計;將溫度計或體溫計的水銀端朝下,手拿溫度計或體溫計另壹端;將水銀端朝斜下方用力甩動溫度計或者體溫計,邊甩邊看取溫度計、體溫計數值,直至歸零即可。方法二:取壹只水杯,向水杯中倒入壹半左右水,加入1至2塊冰;將溫度計或體溫計的水銀端放入冰水中,觀察溫度計或體溫計度數變化,直至數值歸零即可。
溫度計,是測溫儀器的總稱,可以準確的判斷和測量溫度。利用固體、液體、氣體受溫度的影響而熱脹冷縮等的現象為設計的依據。有煤油溫度計、酒精溫度計、水銀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1、輻射溫度計和光測溫度計、雙金屬溫度計等多種溫度計供我們選擇,但要註意正確的使用方法,了解測溫儀的相關特點,便於更好的使用。
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的。他的第壹只溫度計是壹根壹端敞口的玻璃管,另壹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後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溫度計有熱脹冷縮的作用所以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強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較大。
後來伽利略的學生和其他科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反復改進,如把玻璃管倒過來,把液體放在管內,把玻璃管封閉等。比較突出的是法國人布利奧在1659年制造的溫度計,他把玻璃泡的體積縮小,並把測溫物質改為水銀,這樣的溫度計已具備了現在溫度計的雛形。
17世紀佛羅倫薩溫度計和濕度計和佛羅倫薩溫度計同時,英國和法國人也制造出了裝水銀的玻璃管溫度計。十七世紀西方科學家們發明的溫度計,很迅速地傳播到了中國。這又要歸功於歐洲傳教士,最早向中國介紹溫度計的,是比利時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
順治十六年(1659年),南懷仁來華,供職於類似現在國家天文臺的北京欽天監,後升任工部右侍郎。
康熙九年,也就是1670年,南懷仁在北京制造出溫度計和濕度計,圖示還收入了《新制靈臺儀象誌》和《古今圖書集成歷法典》。
南懷仁的溫度計是連通銅球的U形玻璃管,球內空氣熱脹冷縮時,玻璃管裏的水柱隨之升降,U形管壹***有十個刻度。和伽利略溫度計壹樣,這種空氣溫度計並不精確,但是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已經是非常新奇的高精尖儀器了。
十年後,更精確的法國原裝進口溫度計,又由耶穌會士直接獻給康熙皇帝。1689年康熙南巡,意大利人畢嘉和法國人洪若瀚在江寧制造署行宮,也就是曹雪芹祖父曹寅家,獻上西洋方物12種。
康熙在這12種西洋儀器裏,唯獨收下了溫度計和濕度計兩種,余物退回。黃伯祿的《正教奉褒》記載說:“這二架驗氣管,萬歲爺要收下,奈途次難帶,先生往後遇便送至京師。”
1690年2月,畢嘉和洪若瀚的這兩架儀器正式進駐養心殿,成為康熙的日常愛用品。至於它們在民間的普及,則是二十世紀以後的事情了。